论中国科幻剧集的“想象力消费”与想象力表达

发布时间:2025-09-19 10:12

科幻想象力的锻炼,有助于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科幻想象#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热映,中国科幻类影视作品的发展进入了上升时期,剧版及动画版《三体》的播映,亦呼应着这一科幻影视的热潮。本文主要探讨科幻类影视作品的“想象力消费”问题,着重分析想象与现实、想象力表达与技术呈现等关系,并对中国科幻剧集的现状、初步成功的原因,以及有待提升之处投以关注。本文刊发于《中国电视》2023年第6期。

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中国科幻类影视作品的创作日益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被人称为“想象力消费”①的时代似乎正在来临。在剧集领域,剧版及动画版《三体》的播出,亦呼应着这一科幻影视的热潮。想象与想象力问题,既是文艺作品尤其是科幻类文艺作品的重要美学原则,又是对主客体关系、世界观、艺术观的表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拟在“想象力消费”理论视域下,围绕当下中国科幻类影视创作,对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艺术表现、美学追求、科学精神及技术呈现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01

转向:从“过去想象”“洞穴想象”到“未来想象”

幻想类影视作品由于呈现出丰沛的想象力,颇具视听觉震撼性、奇幻性体验以及“想象力消费”的观看特点,在我国拥有较为庞大的收视群体(以青少年为主)。不过,由于中国科幻类作品起步较晚,幻想类作品主要在玄幻、魔幻类作品中发展。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苍兰诀》等玄幻类电影、剧集都曾引起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关注。另外,以中国古代志怪故事和探险类网络小说为灵感来源的探险类影视剧也曾掀起一股“想象力消费”的热潮。

多年以来,“想象力消费”从广义上涉及众多门类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文化消费”,到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将范围收缩至“青少年受众对于超现实的玄幻、科幻、魔幻类作品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②再到目前具有“未来想象”式特点的科幻类影视作品的崛起所带来的对科幻题材“想象力消费”的新需求,都映射出青年文化、科学文化悄然崛起的现实。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制作技术在影视行业的运用,一定意义上来说,“想象力消费”正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特别是影视行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③除此之外,“影游融合”趋势对科幻影视创作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④概而言之,“想象力消费”类影视创作的崛起,表征了青年一代受众对于超验性、幻想性、“拟像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

图片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一定程度上来说,玄幻、魔幻类剧集大多依托民间文化、奇谈故事,本质上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一次艺术加工,是对“过去世界”的想象,这种回望式的想象有时还会借助并无科学依据的“穿越结构”来完成,想象力空间有限。探险类影视作品则是将想象空间开掘到“地下世界”,在洞穴探险中叠加大胆夸张的历史想象和虚构,满足观众的某种“窥视心理”和“想象力消费”。一段时间以来,在“想象力”方向这一时间/空间维度上,国产影视作品大多围绕“过去”/“地下”展开,鲜少面向“未来”/“太空”去关注未来的人类命运和地球危机。

2019年,一部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横空出世”(稍后另一部由刘慈欣小说《乡村教师》改编的《疯狂的外星人》也以中小成本科幻电影的形态“登场”),⑤标志着我国正式走入“科幻电影元年”。时隔四年,电影《流浪地球2》在2023年“春节档”收获票房与口碑的双赢(豆瓣评分8.4,票房破40亿元),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学界四年前关于“中国电影想象力消费时代来临”⑥的呼吁。

不过,上述作品的成功改编虽为中国科幻影视作品打开了大门,但刘慈欣笔下另一世界观宏大、想象力丰富且颇具哲学思辨性的小说《三体》的影视化进程相对滞后,直至动画版和电视剧版《三体》的相继播出,才为国产幻想类剧集的发展补全了类型,让“在遵循严谨科学规律前提下,寻求改变科学规律的科技想象类作品”⑦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

图片

●电影《流浪地球2》

刘慈欣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也在悄然改变着中国观众对于“想象力消费”的需求。比起前几年对于玄幻类、魔幻类等“过去幻想”类影视作品和探险类影视作品等“洞穴想象”类作品的关注,近年来观众的想象力消费需求开始向着更具有科学精神、未来思辨及灾难忧患意识的科幻类作品倾斜。观众对“想象力消费”需求的转变,也激励着影视作品想象力创造空间向着“幻想未来”的方向进发,这样的想象力呈现虽有现实作为基础,却需要更多超越现实时空的想象能力,以及构建全新“宇宙世界”的自觉意识。

02

“远”与“近”:科幻剧集中现实与想象的复杂关系

无论是玄幻、魔幻还是科幻,虚构类文艺作品大都要面对如何处理现实与想象关系这一问题。一般来说,受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记忆、思维模式等因素制约,想象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想象者根据自身累积的社会劳动经验对已存在事物进行的“二次改造”或更远的“三次改造”。

在《开端》《同学两亿岁》《超时空大玩家》等带有科幻元素的影视作品中,想象力与现实交织的创作特点已有明显体现,如《开端》在剧情“开端”即引出了“死亡循环”概念,《同学两亿岁》中女主人公被设定为“外星人”身份,《超时空大玩家》也抛出了“外星人绑架人类进入游戏世界”的设定。

不过,这些作品中的科幻元素大多是为后续剧情发展进行的铺垫,在科幻元素的“引子”或“外壳”之下,此类剧集的情节重心依然是基于现实的人性与情感故事。因此,角色所处的故事时空与现实世界并无太大出入,其时间线多为当代或“近未来”,故事空间也大多立足观众熟悉的文化社会环境。此类作品中有关科学幻想的部分,往往更强调“幻想”,而“幻想”部分存在的价值,又是为故事提供一个新奇的、引人注意的概念式背景,本质上是利用科幻想象来展示悬疑、青春等传统故事。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与《三体》剧集影视化改编的探索,意味着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在立足科学精神的“未来幻想”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即便在这些作品中,剧情也大多围绕“近未来”的未知领域展开想象,对发生在“极远未来”或“其他星系”的情节涉及较少。

图片

●电影《流浪地球2》

有学者认为,根据对未来幻想时间距离的远近,可以大致将科幻作品对想象的呈现分为“远景想象”“中景想象”以及“近景想象”……集中展现未来50年左右情况的科幻类作品都可被划定到“近景想象”的范畴之内。⑧若以此为划分依据,目前我国大部分科幻影视作品尚属于“近景想象”,这类作品在进行想象力表达时,一般是在现实世界的基本逻辑之上打造“想象力点”,并以“点”的形式罗织想象。剧中呈现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往往也与当下的科学逻辑相符,甚至是现实世界中可能实现的。

例如剧版《三体》是在故事所处社会环境与现实世界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加入“粒子对撞出现随机效果”“宇宙闪烁”“智子干扰”等科幻想象的;剧中与三体人生存问题有关的探讨更是脱胎于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指三个天体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的运动系统演化问题,属于现实存在并被广泛探讨的理论)。⑨

此外,《三体》结尾被用作武器的“纳米飞刃”以及《流浪地球》中的“太空电梯”,都是对现实中纳米材料实际应用情况的想象力延伸,这些想象力的呈现大多基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理论或材料,与其说是“科幻想象”,不如说是对未来世界的技术发展的“预言”。

影视作品中的想象力表达往往与其世界观塑造紧密相关。影视剧或游戏中的“世界观”多指故事设定的背景,即一种“假定性”得以成立的基本结构和理念,它既可以是幻想世界的运行法则,又可以是观众与想象世界达成的“信以为真”的“契约”。科幻剧集中的世界观主要体现为在现有世界基础上建立新的世界规则、为想象力呈现“铺路”。曾有学者将科幻影视作品中的世界观分为三种:远未来、近未来、有科幻元素的当代世界,认为“不论哪一种世界观,都与当代社会、政治、人文等因素存在内在的隐喻或呼应关系”。⑩

图片

●电视剧《三体》

在宏观想象方面,现阶段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已经能够构建出一个符合逻辑且充满想象力的“新世界”,如《三体》对来自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的智慧文明种群三体人的构想,《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设定,都显现出了对世界观的构建,但总体而言仍未脱离与“地球”的联系。如剧版《三体》虽对三体外星文明进行了描绘,但仍然借用“游戏”这一符合人类认知的载体对地外文明进行“想象性”“游戏化”的解释,而非塑造全新的文明体系。

相较之下,《沙丘》《阿凡达》等国外科幻影视作品“则打造了一套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系”,建立了新的文明体系甚至是语言系统。⑪无论是《沙丘》中的弗雷曼人及其部落文化,还是《阿凡达》里的纳美族与潘多拉星球,都体现出创作者对“细节想象力”的把控,以及对历史、地理、自然等多方面知识的了解和准备。

以《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设计经过为例,创作者受“盖亚理论”(由英国大气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在1968年一次关于地球生命起源会议上提出的假说演变而来—“地球是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系统”)⑫启发,将潘多拉星球打造成拥有自己生命意识的星球,并参考地球生态循环系统设计外星生态系统及物种。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作品建构的世界已属于“超现实”。

中国科幻影视作品之所以在想象力呈现的边界上较为偏重现实,一方面与科幻影视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作者创造力及观众接受程度有限不无关系;另一方面,现实与想象交织也体现出了“中国式”科幻影视作品重视现实的特色,是融合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中国式想象”。

有学者认为,“拥有我国文化特色、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的影视作品大可以在科幻文化领域实现对欧美科幻作品价值观输出的‘弯道超车’”。⑬假以时日,随着更多优秀科幻类作品的涌现,我国科幻剧集的想象力边界也将继续延展。

图片

●电影《阿凡达》

03

想象力呈现:技术的“双刃剑”

影视是艺术与技术结合孕育的“宁馨儿”,影视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对于侧重想象力呈现的科幻影视作品来说,技术更是营造“未来感”、赋能想象力表达的重要手段。

视觉特效可以为科幻影视作品填补剧情在想象力呈现上的缺口。以剧版《三体》运用VFX特效技术呈现“宇宙闪烁”场景为例,“宇宙闪烁”是《三体》创设的超自然景象,对于不了解《三体》原著内容的电视剧观众而言,单凭剧情铺垫和台词描述很难直接理解“宇宙闪烁”的含义,因而需要创作者提供更为直观的视觉图景,才能便于这部分观众产生代入感。

VFX“指除去真人拍摄部分之外使用各种电脑技术和手段制造出的图像,常在影视剧中表现光晕、魔法、模拟制作毛发、动物、机械或被用来对超自然现象进行解释”,⑭通过VFX呈现红光笼罩整片区域的景象,《三体》在一定程度上对“宇宙闪烁”做出了阐释。有学者在谈及电脑视觉特效技术的作用时指出:“电脑特效技术的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发挥影视剧制作空间的各种维度需求,完成对三维空间甚至多维空间想象世界的呈现。视觉特效技术在影视剧中的使用增加了影视剧画面的表现力、创造力和思想力,提升影视剧画面的艺术层次。”⑮就现阶段而言,电脑特效技术仍是实现剧情想象力较为直观、高效的手段。

除了作用于真实画面上的特效技术,CG动画在科幻影视作品的想象力呈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CG动画具有的准确性、可操作性,能够精确表达创作构想的制作优势。”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动画版《三体》在表现原著第二部《黑暗森林》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想象时,就运用了CG动画在视觉表现上的优势。例如在呈现三体人选拔“破壁者”这一场面时,创作者设计“半脸”统治者从一片红色的光芒中走来、头顶悬浮着旋转的三角形,而他的信徒形象是裹着斗篷的“石头人”,这样的设计就对原著情节进行了艺术再创作。

图片

●动画片《三体》

在视觉特效之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科幻影视作品的想象力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流浪地球2》在拍摄时就运用了人工智能领域中“平均人脸识别”“模仿主体的生物特征”等技术手段,⑰辅助视觉特效调整出最符合主角年轻时长相的“年轻脸”,这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介入科幻影视创作的一次实践。在未来,随着国人“想象力消费”需求的逐步提升,可以想见,科幻类影视作品对视觉特效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也会日益呈现出新的景象。

此外,近年来“影游融合”这一创作形式的出现,也为技术赋能科幻影视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试验田”。一定程度上来说,“影游融合”可以利用游戏的思维或设定来呈现科幻影视作品中那些超现实的想象。

例如,《开端》《超时空大玩家》等带有科幻元素的剧集,主要利用游戏的叙事思维和规则来展开想象。剧版《三体》中的“三体游戏”部分以CG技术取代真人出演,对原著中“脱水”“人列计算机”等“名场面”进行了展示,还以游戏设定向观众介绍了三体世界的运行规律、三体人面临的困境以及质子展开的宏大景象等,在视觉上丰富观众观剧体验的同时,也刺激了“想象力消费”在更广泛年龄层发挥作用,大大降低了科幻影视作品的观赏门槛。

图片

●电视剧《三体》

不过,对于科幻影视剧来说,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现阶段绝大多数科幻影视剧都需要运用技术来实现想象力表达,较高的制作经费和技术人员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创作设置了门槛。

更为重要的是,科幻影视创作者在运用技术时要警惕“本末倒置”,避免因过分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剧情,例如过分强调宏大的场景、精致的人物模型,却忽视了剧情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当下科幻剧集对影视特效的使用应服从、服务于剧情发展,有助于剧情的合理性表达而非“喧宾夺主”。此外,一味追求“特效炫技”,或有铺张浪费、本末倒置之嫌,也不符合剧集生产的艺术特性与大众文化传播特点。

结语

总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科幻影视作品在想象力空间的呈现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三体》和《流浪地球》系列作品的出现,填补了中国科幻类影视作品的空白,为“想象力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在立足当下、追求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科幻影视创作者还应关注如何多元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原型、文化符号和艺术想象力的作品,以展示中国文化情怀、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去创作更多面向未来,更具超验性、超前性想象力高度和思想深度的科幻类影视作品。或许正如笔者在评论《流浪地球2》时所期待的,“技术美学的升级,体现着中国影视工业水平的视听奇景,死亡与生存的末世哲学思考,速度与巨物的奇观美学与‘想象力消费’,数字化生命的伦理悖论,更为开阔的全宇宙视野和全景全知叙事,更高的信息密度,更复杂烧脑的情节,更丰富的人物和人间情怀,以及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中国想象和‘中国方案’”。⑱

作者陈旭光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好系内蒙古艺术学院影视戏剧学院教师

来源:电视艺术

注释:

①④陈旭光:《论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想象力消费”》,《当代电影》2020年第1期。

②陈旭光、李雨谏:《论影游融合的想象力新美学与想象力消费》,《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③陈旭光、张明浩:《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意义、功能及其实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⑤陈旭光:《类型拓展、“工业美学”分层与“想象力消费”的广阔空间—论〈流浪地球〉的“电影工业美学”兼与〈疯狂外星人〉比较》,《民族艺术研究》2019年第3期。

⑥陈旭光:《中国科幻电影与“想象力消费”时代登临》,《北京青年报》2019年4月19日;《中国电影呼唤“想象力消费”时代》,《南方日报》2019年5月5日。

⑦陈舒劼:《“硬科幻”:内涵的游移与认同的犹疑》,《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5期。

⑧王峰:《人工智能科幻叙事的三种时间想象与当代社会焦虑》,《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3期。

⑨邵瀚雍:《繁星无法超越—三体问题溯源》,《大学物理》2021年第1期。

⑩刘藩:《科幻片的剧作规律》,《艺术评论》2021年第1期。

⑪陈旭光:《中国科幻电影需要什么样的“想象力”—论“想象力消费”视域下的〈沙丘〉》,《世界电影》2022年第1期。

⑫高媛、田松:《作为盖娅的潘多拉—电影〈阿凡达〉的自然观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年第11期。

⑬蔡尚伟、马成益:《“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科幻文化发展初探》,《贵州省党校学报》2019年第5期。

⑭⑯王湘军:《数字技术下的影视特效技术研究》,《现代信息科技》2022年第4期。

⑮马天润:《电影视觉特效的发展与运用的初探》,《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年第8期。

⑰齐燕:《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图像识别与生成研究》,《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年第11期。

⑱陈旭光:《人类命运共同危机的“世界想象”与“中国方案”—评影片〈流浪地球2〉》,《当代电影》2023年第1期。

网址:论中国科幻剧集的“想象力消费”与想象力表达 https://klqsh.com/news/view/255030

相关内容

科幻影视向世界展示中国式想象
《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发布—— 科幻为中国影视发展增加动力
科幻为中国影视发展增加动力
科幻电影带来的中式太空美学思想及文化创造力
重读《海底两万里》:真正的想象力要扎根于理性的土壤
影视作品中的科学狂想
想写科幻小说,这些科幻经典一定要读
电影《封神第一部》发布视效特辑 揭秘视效制作让中国神话想象力落地
8.8分‘抽象’好剧!既天马行空,又接地气——《热点》外星人科幻喜剧的治愈力量
在科幻文学中寻找“中国轨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