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室外的温度高了,家里的“宅神”多了;暑假期间,学习的压力小了,娱乐的时间多了。于是,综艺节目成为了同学们爱不释手的“掌中宝”。学生们捧着手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潸然落泪。家长们不禁疑惑,这些节目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同学们也纳闷了,节目轻松又好看,为什么却越看越累呢?这是因为节目中出现了过度娱乐化。过度娱乐化通过节目营造的“舒适圈”,让我们的敏感度降低了,在精神状态上表现为越来越累。 想对抗过度娱乐化的消极影响,就要保持在“痛感”中前行。
一
观看的“舒适圈”
过度娱乐化为我们营造的观看“舒适圈”由三部分组成: 经历“探险”故事、快速情绪体验和碎片化的反思。通过观看节目,我们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一次“舒适”的观看体验。
经历“探险”故事。当前,过度娱乐化的综艺节目虽然有不同的主题,但其故事内核是一样的,即“探险”。节目通过设置任务环节,讲述了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经历起伏,完成一个小目标的故事。跟随任务的发展,我们和节目中的人物一起遭遇事件,一起经历悲喜,在感官体验上完成了一次主题“探险”。
快速情绪体验。通过观看事件发展、观察人物反应、听取人物分享,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探险”故事。节目将人物在“探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进行编辑,通过截取情绪点、回叙导火索、取得大和解等环节叙述给我们。我们很快就弄清楚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跟随人物体验了情绪的跌宕起伏。
碎片化的反思。通过节目制造的冲突点,我们在快速情绪体验后,又迅速被激发思考,产生对自己过往经历和某些社会现象的反思。但是,这些反思很多时候未经充分思考,其中的深刻意义和广泛联系也被遮蔽了,变成了碎片化的反思,漂浮在我们体验“探险”故事中的情绪中。
二
敏感度降低了
在观看的“舒适圈”里,我们拥有了一次又一次经历“探险”故事、快速情绪体验和碎片化的反思。观看节目时,我们沉浸其中,情绪亢奋;离开节目后,我们回到现实,情绪平复。 在一次次的转变中,我们的敏感度降低了,认知、思考和实践的意愿和能力也被削弱了。
认知结构僵化。为了维持观看的“舒适度”,节目中的故事主题和情节设置都比较简单,传递的信息量缺乏厚度。加之媒体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推送同类内容,认知被局限在有限范围内。另外,我们在习惯“舒适圈”后也有乏于探索新内容、新领域的倾向。在被动地接收有限内容和主动回避探索无限内容的共同作用下,认知结构出现了僵化。
思考维度单一。节目中的情绪和反思都是经过反复加工后呈现出来的。我们无需经过复杂的思考,就可以获得其中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加工过程,某种程度上剥夺了我们思考的主动性和深刻性,弱化了我们思考的动力和能力。当面对现实问题时,受制于思考维度单一,极易出现情绪宣泄大于解决问题等消极现象。
实践动力不足。过度娱乐化的节目使得我们沉溺于“眼”,而无动于“手”,即总是嘴上谈着道理、情怀、理想,却很少甚至从不行动;在互联网上当“杠精”,却在现实生活中喊着要“佛系”“躺平”。“舒适圈”里的内容,一方面与实际生活有距离,另一方面激励作用转化有限,导致了实践动力不足,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随之降低。
三
在“痛感”中前行
过度娱乐化以其魅惑的姿态,让我们在“舒适圈”中越看越累。 要对抗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坚持稳定的价值观,保持对生活的“痛感”。
多看严肃作品。在严肃题材中了解世界动态,在严肃表达中体悟社会发展。保持新闻敏感性,多看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保持思考深刻性,多看经典文学、史学、哲学作品等。同时,尽可能多地完整观看和阅读,并记录下个人感受和思考。
多阅人生百态。放下手机,走到人群中,感受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走出节目,走进现实里,体会热气腾腾的生命力。在生活里,除了小我的喜怒哀乐,更多的是大我的牺牲奉献。例如在这个假期,我们的身边不仅有抗疫的战士,还有救灾的勇士。
多做有益实事。作为青年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学好专业知识,是责任也是使命。勇于锻炼自己,踊跃参加活动;敢于磨砺自己,积极面对挫折;善于发掘自己,铸就更好自我。 用个人的实际行动践行价值观,做有温度、有深度、会发光、能发亮的中国青年。
作者简介
山西医科大学 李芳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联系文章原作者或评论区讨论。
责任编辑:李梓豪
投稿请注明作者单位、姓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