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丨接力放映露天电影70载 他们用坚守点亮光影记忆

发布时间:2025-09-21 10:08

电影放映活动: 城市露天电影院的乐趣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生活娱乐指南#

一束光,一块幕布,曾给居住在乡村的人们打开了一个文化的窗口,也让乡间的夜晚有了生机和活力。浙江桐乡的四代电影放映人,接力放映露天电影已整整70年。随着电影制作和放映技术的进步,中国电影在21世纪初完成了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过渡,但是在很多人心里,过去乡间夏夜里的光影记忆,并未随时间褪色。

乡村露天电影

一束光点亮光影记忆

在浙江桐乡洲泉镇,每当夏日来临,朱强父子俩总会提前几个小时出现在镇上的街心公园,开始放映前的准备。筹备一场公益露天电影,往往需要花上数个小时的时间,搬运重达百斤的电影设备、架设银幕、连接线路,还需要反复调试音响与投影。



浙江桐乡第四代电影放映员 朱强:童年的记忆就是露天电影,放映机旁边看可以欣赏到两个画面,一个画面是电影银幕的画面,还有一个画面就是观众在看电影那个画面。

夕阳渐沉,天光柔和地漫过公园树梢,居民们吃完晚饭,摇着扇子,陆续开始聚集在广场上。大家很自然地围成了一个半圆,坐在自带的小凳子上,等待电影开始。当朱强将最后一条线路接通,放映机亮起,一束光穿透渐深的夜色,仿佛瞬间唤醒了旧日时光。


夜幕下,人越聚越多,人群中有重温怀旧岁月的中年夫妻,也有让家人推着轮椅也要出来看电影的80岁老人,还有对露天电影感到新奇的小朋友。放映过程中,朱强和父亲始终专注地守在放映机旁,时刻准备着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看到街坊们观影时露出满意的笑容,朱强感到十分满足。


浙江桐乡第四代电影放映员 朱强:露天电影是我们四代人坚守的文化项目,已经放了整整70年。老奶奶老爷爷都很积极,下午的3点到4点,就来这个场地上面占位了。今天这个很成功,露天电影很成功。

从水乡电影船到光影故事馆

坚守传递光影

朱强是桐乡第四代电影放映员,除了放映电影,他还在村里开设了一家光影故事馆。从小在电影幕布前长大的他,对电影有着很深的热爱。他的大伯和父亲,是桐乡第二代、第三代电影放映员。从最初的水乡“电影船”到如今的光影故事馆,胶片放映的传统技艺和古老滋味,在他们的双手中,在一帧一帧的胶片画面间,一代代传承着。

浙江桐乡第一代电影放映员 王志华:我今年90岁了,我是从1954年开始从事放电影,一直放到退休,放了一辈子。

王志华是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第一代电影放映员,也是朱强的师公。江南水乡水系发达,曾经,王志华时常摇着一条载着放映设备、胶片、幕布和高音喇叭的“电影船”往返于各个村落,在岸边的拱桥上支起幕布,为在水路奔波的村民们放映电影。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露天电影是乡村的主要娱乐方式。为满足更多村民看电影的需求,王志华在1973年开设了电影放映培训班,朱强的大伯朱文炳就是他的学生之一。由于电影拷贝不多,通常一部电影需要在两个或三个村子轮流播放。电影放映员负责带着铁皮箱,装着拷贝在各个村子间传递。


浙江桐乡第二代电影放映员 朱文炳:《红楼梦》当时场次比较多,我们一晚上放三个地方,那个时候文化娱乐生活比较枯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来看电影。

90年代,随着浙江乡镇影剧院的兴起,电影放映事业由室外转向室内发展。朱强的父亲朱生荣从部队退伍后,接过了哥哥朱文炳的接力棒。虽然有了固定放映场所,但总有路远不便赶来的村民。朱生荣便利用在影剧院工作的闲暇时间,与其他放映员成立了“电影队”,他们骑着自行车下乡,为偏远农村的老人孩子放映电影。


浙江桐乡第三代电影放映员 朱生荣:90年代初,我们慢慢就从自行车转换成摩托车去放电影,人最少的时候大概有两三百,多的时候大概有两三千。我们把电影的文化送到他们那边,他们很开心的。

乡村变迁中守护光影温度

续写电影新故事

如今,朱强重新拾起父亲的老行当,扛着机器走上广场、走进村里和校园课堂,还开设了可以免费参观的光影故事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爱好者走进这个江南小村,聆听胶片电影背后的故事。

8.75毫米、16毫米、35毫米……在朱强开设的光影故事馆里,各个年代、不同尺寸的电影拷贝被整齐地放置在一起,朱强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起了这些“老伙计”。


浙江桐乡第四代电影放映员 朱强:这个机器到今天刚好整整40年了,它是1985年的机器,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的长江牌放映机。

这两年,村子里渐渐热闹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爱好者,不远千里走进这个江南小村。他们穿行于光影故事馆的老放映机之间,触摸斑驳的胶片箱,听朱强讲述中国电影的发展故事。


游客 屠奇家:他们能够把这些电影机器保留下来,包括四代电影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自己看了之后是很感动,能够把这种文化这种历史,展示给我们现在年轻人。

近年来,朱强已免费开展电影研学活动超过1100场,累计放映露天电影2800余场,他依旧坚持带着设备走进乡镇的一个个夜晚,将光影的温度带给近8万人次的观众。


浙江桐乡第四代电影放映员 朱强:其实我们乡村的变化非常大,电影文化也越来越好了。把电影传达给各年龄层次的人,露天电影是一种纽带,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束光,把他们的记忆再一次拉回来,我心里面也感到很开心,也感到很温暖。

(央视新闻客户端)

网址:光阴的故事丨接力放映露天电影70载 他们用坚守点亮光影记忆 https://klqsh.com/news/view/258401

相关内容

居民共享露天光影快乐时光 “小板凳电影”回来了
红色光影耀金城 甘肃省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点亮夏夜文化盛宴
运河畔的光影奇遇:当千年京剧遇上露天电影
新场景新模式新故事:2025光年之下露天电影音乐季丨5月1日
露天电影:童年记忆中的璀璨星辰
通州区“运河边的光影故事”公益电影展映季启动
2025年“运河边的光影故事”公益电影展映季举办
白杨文化:时光印记,经典影视作品回顾与影响分析
30余人含泪观影!淮阴用电影+纪念馆,让历史“活”在每个人心里→
全球媒体聚焦丨《南京照相馆》热映引外媒关注:“影片象征公众对历史记忆的共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