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哲理诗词,启发人生大智慧,道破人间真谛

发布时间:2025-09-23 07:12

诗词里的哲理,能启发人生思考。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诗词鉴赏#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以理趣取胜,是宋诗的特点。

苏东坡作为宋诗的代表,更是写哲理诗的大家高手。他极具灵心慧眼,到处能发现妙理新意,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具体经历、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善于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哲理,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

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6月,44岁的苏东坡即乌台诗案发生后,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正躬耕于黄州。东坡平生喜欢听琴,当时有一位彦正判官送来一张古琴,他非常兴奋,复信致谢,这就是《东坡全集》卷七十七中的《与彦正判官》,信中大致说自己一向不会弹琴,适逢海印禅师纪公专程来访,便请他的侍者快速地弹奏了几支琴曲,铿锵作响,正如同弹琴者的讲话风格一样,于是东坡便随口吟出一首偈向他发问,这首偈就是着名的《琴诗》。

这首佛偈,取材于《楞严经》:“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段话很精彩地说明一个哲学道理: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成功。苏东坡把它妙化入诗,更进一步,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坎坷,仕途多舛。可面对人生的挫折,诗人坦然处之,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山雨欲来,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究其根源在于苏轼兼容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并能够很好地把他们内化到人生实践中去。在人生得意时,以儒家的积极用世来处理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人生失意时,便用道家的无为超脱和佛家的空灭来排解胸中的块垒,修炼自己的品性。所以,苏轼一生活得坦然,活得自在,活得有味。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风雨,读了东坡词作之后,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因此,苏轼为我们撑开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撑出了一片笑对人生的晴朗天空,愿我们也能活得像他那样乐观,那样豁达,那样自在!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本意是作者感叹庐山的神奇,但人们读过之后,觉得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这种情况。因此这首诗就被人们广为传颂,这句话也就成了千古名句,其蕴含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苏东坡这首诗是“以议论入诗”的典范,是宋诗的一种革新。这正是苏东坡哲理的价值所在,或者说是苏东坡的功劳。“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文入诗”,因为诗写情,文说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议论入诗”,因为不议理不明。自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发难,到清代这七百年间,不少学者批评宋诗“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觉得没有“诗味儿”了,苏东坡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诗维护了宋诗。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春江水暖”为何“鸭先知”?由此生发的普遍哲理是什么?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苏东坡的哲理诗词,启发人生大智慧,道破人间真谛 https://klqsh.com/news/view/259348

相关内容

从东坡词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苏轼最著名的八首哲理诗词,蕴含人生大智慧
苏东坡的书法与人生:从十六乐事窥见的哲学奥义
苏东坡10首诗词,豁达胸襟,乐观人生
苏轼最有哲理的30个诗词句子,字字是精华,句句藏智慧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出版 带读者“读东坡,见自己”
向苏东坡学习什么? “市民读书汇”解锁苏东坡家庭故事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赤壁三叠浪:苏东坡的三重生命觉醒!
文学家《苏东坡的千年人生智慧》书籍简介,图书推荐
苏轼:豪放派词人的宗师,乌台诗案贬黄州修“东坡”自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