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前,社交产品扎堆上线,风潮一浪高过一浪,其实按常理,一般互联网公司都不会选择在长假之前上线新产品或迭代新版本,原因是万一人品大爆发,在节日期间产品出了问题,仅凭几个值班的人可能是搞不定的。
但是,如果产品的卖点与假日密切相关的话,以上这些就不是问题了,集体加班理所应当。
显然,春节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是社交产品,尤其是熟人社交产品拓展用户群体最好的时机之一,因此,马桶MT、多闪和聊天宝等社交产品都一窝蜂的选择了春节档。
长假已过,回头来看这几款新品,似乎都有了一些收获,但势头可能并没有达到各公司老板们的期望吧?你可以问问身边的朋友,有几个人在春节期间频繁打开这几款APP,除了抢个红包,再就没什么更多的兴趣了吧?
无论是熟人匿名社交的马桶MT,还是主打短视频分享的多闪,还是那个啥也不是的聊天宝,为什么没能在这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里抓住机会一飞冲天呢?难道是小鲜肉固然诱人,可一旦回归了家庭和亲情,还是老腊肉更踏实吗?
本文借着这个话题,来说说熟人社交的三个圈层。
其实,所谓熟人社交,并不一定是那种烂熟的亲友,有的人只存在于你的电话通讯录或者微信好友列表中,但有可能你连他/她的样子都没见过,或者是见过但早已忘的一干二净,不信的话,现在就可以翻翻你的手机,随随便便就能找出几个不认识的“熟人”,他们之所以存在于你的好友列表中,可能是因为一次工作的接洽,出于礼貌互加了微信,也可能你们双方通过朋友的朋友介绍认识,而且都觉得对方在未来有用得到的地方,但很不幸的是(也可能是很幸运,比如对方是入殓师),过了许多年了,依然没有联系的理由,时间长了,那人是谁,长什么样,是谁介绍认识的,便渐渐淡忘了,不过,保险起见,你还是没有删除他/她。
此外,还有一些人是曾经的朋友,但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联系,变成了记忆中的好友,比如曾经的同学、曾经的同事、曾经的邻居等等,电信诈骗手段之一就是在钻这个空子。
总之,以上这两类人就是熟人社交的第一个圈层,即外圈熟人,要么是有联系方式但忘记是谁,要么是记得这个人但并没有联系方式,他们与你的工作、生活关系不是很大,偶然或者必然的原因认识了,但之后再无交集,尤其是对于那些商务人士而言,处于这种圈层的好友多的不胜枚举。
那么,再近一层,第二个圈层,这类人是与你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他们可能是与你不太相熟的同事,可能是不怎么走动的亲戚,可能是不常联系的同学,也可能是送快递的、卖面膜的、修车的等等,总之,你有他们的联系方式,无论微信还是手机号,而且你肯定认识他们(反过来不一定),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或者定期要与他们打交道,所以他们的情况你多少会有一些了解,但他们并不是你最亲密的人,最多也就是泛泛之交,这类人我们称为中圈熟人。
最后的圈层便是你最熟悉的那些人,我们称为内圈熟人,这些人是你的家人、你的挚友、与你要好同学发小、与你工作最密切的同事等等,这些人也是你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核心。
熟人社交的三个圈层,分别应对了我们对自己社交圈里的三个认知层次,密不可分的人、能帮上忙的人和可有可无的人。
但要注意一点,三个圈层内的人是实时变动中的,比如与中圈熟人联系的多了,时间长了就可能会变成内圈熟人,当然也可能会渐渐淡忘,飘到外圈。
我们经常说到的所谓人脉,其实指的就是内圈和中圈的数量和质量,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内圈的人数都是有限的,因此,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人脉广度的关键在中圈,比如那些成功人士,并不是说他/她的挚友有多少,亲戚有多少,而是他/她非常善于经营那些半熟不熟的朋友,并且绝不会在那些可有可无的人身上浪费过多的时间。所以,这些人的人脉比例就像个枣核般,两头小中间大;而人脉不灵的人,则是三角形。
为什么要提到人脉?因为熟人社交产品的职能之一就是维系每个人的中圈关系网,而且,熟人社交产品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用户建立起枣核形态的朋友圈。
最简单的例子,每个手机通讯录或者IM产品的的联系人都可以写备注、记生日等等,目的就是避免中圈好友沦落到外圈。
再比如微信,我们都知道微信的好友关系早期是来自QQ(QQ账号登录直接导入QQ好友),但真正让微信高歌猛进的则是来自用户通讯录的获取,腾讯利用每个人的通讯录之间的关系,串联起一堆外圈关系,把好友的好友推给了你,原本那些已经失联的老同学、老同事被微信的关系网串联起来,原本遗忘的好友又联系上了,而那些原本根本不联系的人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方式建立了弱关系,总之,大量的外圈熟人被迅速转变为中圈关系,这便是微信成功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个玩法并不是微信首创,再早一点的开心网就充分的使用过这招,但很遗憾,开心网的第一步走的很成功,但第二步第三步都迈错了方向(关于开心网的失败原因,可以翻我的互联网社交的系列文章)。
此时有人可能会问,聊天宝、马桶MT等等不也会跟用户要通讯录权限吗?但问题在于,第一、用户对通讯录的隐私已经有了戒心;第二,更关键的是,微信已经将通讯录的关系网这招用过了,那些基于朋友的朋友的外圈关系已经被挖掘过一次了,所以,靠这招再怎么挖,也不会有新的结果了。
为什么总是说这三家都没戏?原因就在于,这些熟人社交产品都没有在巩固和扩大中圈关系上做任何功课,马桶MT主打的是熟人之间的匿名社交,没什么关联;多闪则只是在原有的社交关系上做应用,依然是维系关系;而聊天宝(子弹短信)就更差劲了,只是简单的复制现有社交产品的基本功能,压根连灵魂都没有(前两个起码还有自己的灵魂)
其实,只要是互联网圈的人都非常乐于试用新的社交产品,一方面是我们喜欢,另一方面我们也都有些惧怕微信,惧怕微信太过强大,强大到可以随时掐死我们正在经营的任何一个产品(不仅仅是社交产品),因此,我们都希望能再冒出一款能与之抗衡的社交产品,使得这个市场可以再公平些,但很遗憾,熟人社交产品与其他互联网产品太不一样了,排他性太强,好友关系的迁移成本太高,想要打败微信真的太难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这微信是不可被击败的,起码目前来看,微信并没有在中圈关系做更多文章,即如何更高效的扩大和维护用户的中圈关系,这便是机会,至于具体怎么做?别问我,我既不是马云,也不拥有头条,更不是中移动的老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