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甲智:合叙句法与【皂罗袍】的情景解读
通过解读《大话西游》,了解唐僧的机智与孙悟空的逗趣。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读书分享乐趣# #电影笑点解析#
汤显祖《牡丹亭》的曲词之美,为世所公认。吴新雷、丁波两位先生指出,《牡丹亭》的语言特色是融合了“自然真切的语言与个别字句的精工琢磨”,“既自然真切,又婉丽精工,曲词往往形成诗的意境”[1]。
《明清传奇鉴赏辞典》
黄天骥先生也认为,“《牡丹亭》里许多曲文,写得分外高雅、深邃”,“人物语言如诗,意境氛围如诗,雅得不能再雅”[2]45。他们都指出《牡丹亭》曲词具有“诗性”的特点。
诗性语言的曲辞,易造成受众理解上的困难。清代李渔批评《惊梦》一出中的一些曲词“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并说这一类曲词“则恐索解人不易得矣”[3]。受到李渔批评的曲词中,就有【皂罗袍】曲的名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皂罗袍】曲被后世称为昆曲王国的“国歌”,可见其地位之崇高与重要。此曲中难于索解的曲词,非止“良辰美景”两句,紧接其后的“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恐怕尚有过之。
“朝飞暮卷”的语典是唐代王勃的《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朝飞暮卷”与“云霞翠轩”的句法关系如何,就有不同见解了:
有人认为二者是顺序的正常语序,只是“飞”后省略了“云”,“卷”后省略了“雨”,“云霞”与“翠轩”之间省略了“映照”或“笼罩”一类的动词;有人则认为二者是合叙(并提)句法,“朝飞”要系联下句的“云霞”,“暮卷”要系联下句的“翠轩”,即“朝飞云霞,暮卷翠轩”。
一、翻译中的理解困难
中国古典诗歌理解的困难,在翻译中尤其显得突出,古代汉语中所允许的语句的省略、语序的错综,在翻译时都必须要还原。反过来说,在翻译的“还原”过程中,能看到译者对原文是如何理解的。
首先看英译的情况。“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两句,汪榕培先生译为:
The clouds at dawn and rain at dusk,
The bowers in the evening rays.[4]
将“朝飞暮卷”理解为“朝云暮雨”,将“云霞翠轩”理解为翠轩笼罩于晚霞之中。
许渊冲英译本《牡丹亭》
许渊冲、许明先生译为:
At dawn on high
Rainbow clouds fly;
At dusk the green
Pavilion is seen.[5]
则是将“云霞”作为“朝飞”的宾语,将“翠轩”作“暮卷”的宾语。
汪译据“朝飞暮卷”的语典而在“朝”后补“云”,在“暮”后补“雨”,但这样一来,原句“飞”和“卷”的动态在译文中却都消失不见了,动态的景象变成了静态的画面。许译是将“云霞”看作“朝飞”的宾语,将“翠轩”看作“暮卷”的宾语,但将“暮卷翠轩”译作傍晚时翠轩能够被看见,则明显偏离了曲词原意。
现代汉语的翻译,如卓连营先生注释为:“在翠轩中早晨看云霞的飞动,傍晚卷起朱帘欣赏雨景。
《牡丹亭还魂记汇校》
朝飞暮卷,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翻译成:“早晨的云霞像要飞入翠轩,到傍晚把朱帘高卷。”[6]这也是按照合叙句法来理解的,并指出“卷”的对象是“帘”而不是“雨”。
由于今人对古人生活器物的隔膜,“卷起朱帘欣赏雨景”的说法并不准确。
二、“垂帘”与“卷帘”
句法上的语序错综,固然是句意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而“卷”字后所省略的对象又是另一难点,且直接影响到对所写景色的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对“帘幕”“卷帘”和“雨”的叙写,而帘幕悬于何处,何时垂下帘幕,何时卷起帘幕,由于时移世易,今人往往不甚了解。
刘永翔先生细致考论,指出:“古人的帘幕是挂在窗外檐下的。……纸窗和纱窗经不起雨雪的侵袭,需要外施帘幕加以保护。……为了保护窗子,每逢下雨之时便要垂下帘幕。”也论及了“朝飞暮卷”之语典:“由此我们还可举一反三:断定王勃《滕王阁诗》的‘珠帘暮卷西山雨’写的是雨过天青而不是廉纤晚雨,此可与《滕王阁序》‘虹销雨霁,彩彻区明’之联互相印证。”[7]
古代没有玻璃窗,帘幕最大的功能就是发挥保护作用,避免窗上的纸或纱受到损坏。帘幕的这种保护作用,北宋贺铸《减字浣溪沙》(十五)“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也揭示得很明白。
当风大、寒冷、夜间,或为营造室内静谧的氛围时,古人也往往会垂下帘幕,如唐代白居易《葺池上旧亭》“向暖窗户开,迎寒帘幕合”,唐代李嘉祐《元日无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遗冉从弟补阙纾》“秉烛千官去,垂帘一室眠”,唐代曹松《夜饮》“席上未知帘幕晓,青娥低语指东方”等句,皆可证。
《牡丹亭注释汇评》
至于李清照《如梦令》词“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她昨夜垂帘,是既因夜眠也因夜雨,次日清晨雨止,侍女就将帘幕卷起来了。
【皂罗袍】曲“朝飞暮卷”中,“卷”字后的宾语一定是“帘”,而不能是“雨”(“雨”是无法被卷起或卷走的),更不能是“翠轩”。
管见所及,早在1984年,程千帆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英华》就对“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作出了精准解释:“云霞翠轩:说明上句的‘朝飞暮卷’,意即朝飞的是云霞,暮卷的是翠轩中的珠帘。”[8]
“珠帘暮卷西山雨”,是说晚雨过后卷起珠帘,恰见西山美景。“朝飞暮卷”中的“暮卷”与此并无不同。珠帘卷起时,是晚雨已经停止了,欣赏的是雨后景色,而非雨中景色。
《牡丹亭》英汉对照本
三、语境中的情景解读
如果仅从“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两句的字面看,可解作:清晨时分,天边云霞飞动;晚雨过后,翠轩中卷起珠帘,放眼皆是清新美景。句中“朝”与“暮”对举,含包举之意,可指一整天,因此,合叙句法中又可能含有互文,还可解作:整个春日的光景如此美好,或见彩霞飞动在天边,或于翠轩中卷起珠帘,看雨后一片清新。
汤显祖对王勃诗的化用,激发出了语言更为丰富的意义内涵,显示出他令人惊叹的语言熔铸之功。
杜丽娘游园之时,正是一个春光明媚、鸟喧花放的早上,并没有下雨,杜家的后花园毕竟不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乎里面也并没有“烟波画船”;“朝飞暮卷”四句并不是杜丽娘眼前所见的实景。
这四句“着意虚写,烘托渲染,气氛十足,将境界扩展到园外的广阔天地,那里的春光更加美好,人们自由地泛湖游春。”[9]杜丽娘由眼前花园的姹紫嫣红,联想到园外整个春天的美景,更增强了她内心中的青春觉醒。
黄天骥先生则认为,这四句仍是对花园的联想,只不过不是空间的拓展,而是时间的延长:“这四句又是从实到虚,写她们想象到花园的景色,何止在今天如诗如画,而且,它也在日日夜夜和风风雨雨中,都默默地迷蒙地像造梦一般度过。岁岁年年,暮暮朝朝,景犹如此,人何以堪?”[2]149
《意趣神色:牡丹亭创作论》
这情景交融的四句曲词,所表现的杜丽娘心理活动非常丰富。
满园绚丽的春光,带给杜丽娘复杂的感受:一方面她为春日光景之美而惊叹、震撼;另一方面,她又为满园春色无人欣赏而感慨,“断井颓垣”中透着无言的落寞,“园林无人游赏,画栋珠帘朝朝暮暮只与云雨相伴”[10],何等可惜!
“一生爱好是天然”,这个天性喜爱一切美好事物的姑娘不能不联想到自身,她在闺中过着无聊的生活,不正如断井颓垣禁闭了这满园春色吗?时已暮春,这无边的春色还能支持多久呢?恐怕转眼就会落红成阵了。
“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此情此景,杜丽娘发出这样的青春悲叹,就是很自然的了。她感叹这大好春光被辜负,同时也是深深感叹自己被辜负的青春年华。
眼前春光越是动人,带给她的惊喜就越强烈,苦闷也就越强烈。“春”就是杜丽娘,杜丽娘也就是这美丽而易逝的春,观赏春景的过程中,她的情绪就这样从眼中的“惊喜”流转到了心中的“愁闷”。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
江苏省昆剧院“南昆传承版”《牡丹亭·游园》,演员唱这四句时,拍板和搭鼓都暂停不响了,更显得曲韵悠扬婉转,将观众的思绪拉得很远;直到唱“看”字,拍板和搭鼓才又都再响起来,真是能够揣摩曲情,善会处理。
四、曲白相生,回归剧曲
以“选”的形式出现的【皂罗袍】曲,呈现出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材对这支【皂罗袍】曲的处理,有两点可议之处:
一是标题的处理。教材目录中写作“游园(【皂罗袍】)”,正文中则以“游园”为题,下录“【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曲词,并注明“题目是编者加的”,“这段曲词出自第十出《惊梦》”[11]。以“游园”为题,应是借鉴了昆曲演出的折子戏名,《牡丹亭》第十出,折子戏一般名为《游园》或《游园惊梦》。
这里显示出一种尴尬,即如何给剧曲中的某一支曲子取题目。剧曲不像散曲的小令,可以在曲牌后加题目,如〔越调·天净沙〕《秋思》(或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也不像散曲的套数,可以在首曲后加题目,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或作《〔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剧曲中的每一出都是由套曲、宾白和科介共同联结成的整体,一般的作品选本都是以出为单位来选,几乎没有从某一出中仅选一支曲子的情况。
【皂罗袍】曲诚然是《游园》折子戏中重要的曲子,甚至是作为代表的曲子,但并不能涵盖杜丽娘整个游园的过程,甚至不是杜丽娘游园的全部所见之景。
考虑到教材有其特殊性,如果一定要从《牡丹亭·惊梦》中选出这支【皂罗袍】,笔者以为按照戏曲惯例,标题为《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即可。
有一种观点,是将【皂罗袍】处理成散曲小令,在曲牌后加题目,笔者不能赞同,这又涉及到下面要说的第二点可议之处。
《国家图书馆藏牡丹亭珍本丛刊》
与标题的处理相关联的另一个可议之处,是如何从剧曲中节选一支曲子。剧曲与散曲的一个很大不同之处,是剧曲的曲词与宾白、科介密不可分,“曲白相生”是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牡丹亭》毕竟是剧曲,不是散曲,而教材在节选中删去了宾白,实际上是把它处理成了散曲小令。
清代曲家杨恩寿曾论及这支【皂罗袍】曲的“曲白相生”之妙。这支曲前本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句宾白,“若不用宾白呼起,则‘原来’二字不见精神”;“赏心乐事谁家院”后有“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一句宾白,“‘结便以锦屏人忒看韶光贱’反诘之笔足之。即景抒情,不见呆相”[12]。
《昆剧牡丹亭英译的多模态视角探索》
黄天骥先生也指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句宾白的重要性,它不仅在戏曲表演中具有“叫头”(叫板)的作用,而且“这一声叹息,掷地有声,感人肺腑。……(杜丽娘)只是愁思澒洞,最后才出人意料的喷发。这喟然长叹,让观众心魂震撼”[2]147,很能表现出杜丽娘“忽临春色,蓦地动魂,那不百端交集”[13]的情态,它与【皂罗袍】的曲词紧密联系,相得益彰,是不能删掉的。
从文体的角度来说,删掉宾白,把剧曲处理成散曲小令,无疑是破坏了其本来的文体。
如果教材一定要选这支【皂罗袍】,笔者以为应当连同宾白一起节选,采用如下处理方式似更为稳妥:
《语言文学》(第三辑),高林广、陆有富主编,凤凰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
汤显祖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上下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蒋星煜,齐森华,赵山林主编.明清传奇鉴赏辞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426-427.
[2] 黄天骥.意趣神色:《牡丹亭》创作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45,149,147.
[3] 杜书瀛译注.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 2014:71.
[4] (明)汤显祖著;汪榕培译.牡丹亭:英汉对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0.
[5] (明)汤显祖著;许渊冲,许明译.牡丹亭[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50.
[6] 卓连营译注.牡丹亭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8,37.
[8] 程千帆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英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615.
[9] 章培恒,王国安主编.大学古诗文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1022.
[10] 张燕瑾主编.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7.
[11] 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8.
[12] (清)杨恩寿.词馀丛话:卷2[G]//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9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6-257.
[13] (明)汤显祖著;(清)陈同,谈则,钱宜合评;李保民点校.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4.
【
网址:孙甲智:合叙句法与【皂罗袍】的情景解读 https://klqsh.com/news/view/261595
相关内容
《追风筝的人》叙事学解读与情感探析电视剧《灭罪》解析:剧情、艺术与影响全解读
孙子兵法:全球商界的智慧宝典,你了解吗?
古老剧种圈粉年轻人!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新编高甲戏《荣杖记》首演
近日,因“魔性摇头”走红海外的网红“甲亢哥”……
孙子兵法:穿越时代的智慧宝典
《幸福者退让原则》:罗翔解读生活中的智慧与忍让
一生必读的35本智慧书
探索四大名著:解读历史文化的深邃魅力
全球视野下的《孙子兵法》:跨越千年的战略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