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际线又高了”“发缝能插秧了”……脱发,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年轻人被这片“头顶大事”困扰。其实,脱发背后藏着不同的原因,盲目焦虑或乱用药,反而可能错过改善时机,想要科学应对,先从了解原因开始。
一、脱发的常见原因
1.雄激素性脱发:与遗传和雄激素相关,男性多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头顶稀疏,女性则是发缝变宽、头顶头发变薄,通常伴随头发变细软。
2.休止期脱发:产后、手术、大病、快速减肥、长期熬夜或压力骤增时,大量头发提前进入休止期并脱落,表现为梳头时头发大把掉落,整体发量变薄。
3.精神因素:长期焦虑、抑郁或突然的精神打击,会干扰毛囊生长周期,导致脱发加重。
4.护发不当:频繁烫染、扎过紧的发型、用过热的水洗头或暴力梳头,都可能诱发或加重脱发。
5.疾病与营养问题:甲状腺疾病、贫血、维生素B族/铁/锌缺乏等,也可能导致脱发。
二、科学护理:从防脱到养发的关键步骤
1.正确清洁,保护头皮环境
选温和的氨基酸洗发水,避免含强刺激性成分(如皂基、酒精)的产品,减少对毛囊的刺激。 洗头时水温控制在38℃左右,用指腹轻柔按摩头皮(而非指甲抓挠),洗后彻底冲净泡沫。 频率:油性头皮可隔天洗1次,干性头皮每周2-3次即可,过度清洁会破坏头皮油脂屏障。
2.减少外界损伤,给头发“减负”
烫染间隔至少3个月以上,避免同时进行烫和染;吹头发时用低温档,距离头皮20厘米以上。少扎过紧的马尾、丸子头,避免长期牵拉发际线;梳头时用宽齿梳,从发梢开始慢慢梳理,减少拉扯。
3.调整生活习惯,为毛囊“加油”
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如鸡蛋、鱼类、豆类)、铁(瘦肉、菠菜)、锌(坚果、贝类)和维生素B族(燕麦、动物肝脏)的食物,为头发提供营养。
作息:尽量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睡眠(夜间是毛囊修复的关键时段)。
减压: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期精神紧张“抑制”头发生长。
三、科学应对:不同脱发,办法不同
1.雄激素性脱发:尽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拖延可能导致毛囊萎缩,增加治疗难度。
2.休止期脱发:去除诱因(如补充营养、调整作息)后,通常3-6个月可自行恢复,期间可搭配温和的防脱精华辅助恢复。
3.牵拉性脱发:赶紧“松绑”!换宽松发型,减少对头发的拉扯,轻度的毛囊还能恢复,太久的可能就难逆转了。
4.疾病相关脱发:先治原发病!比如补铁改善贫血,调理甲状腺,控制头皮炎症,头发问题会跟着好转。
脱发的改善需要时间,毛囊从休止期恢复到生长期通常需要3-6个月,别轻信“快速生发”的噱头。只要找准原因、坚持科学护理,多数脱发问题都能得到缓解。如果发量持续减少,建议尽早到皮肤科或毛发专科就诊,早干预才能早见效。
简介:
主管护师。
兼任济南市医学会慢病预防管理委员会委员、济南市护理学会老年病护理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在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护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姜敏
医学美容科
供稿 | 医学美容科 姜敏
图源 | pexel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