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二十年:企业基金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样本

发布时间:2025-09-24 17:02

公益慈善机构如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等,负责筹集和分配善款。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公益慈善#

  在共同富裕的时代目标与国家战略指引下,中国企业基金会正以各种创新实践重塑公益生态。他们将企业核心优势与社会需求、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凭借公益模式创新,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以价值共创回应时代需求,聚焦受助群体的长效发展。

  成立于2005年的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正是这一进程的亲历者与推动者。二十年来,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构建起覆盖环保、教育、文化、乡村振兴、赈灾等领域的立体公益生态,让公益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力量,成为二十年来中国企业公益发展的生动缩影和样本。

  践行“两山”理念  以绿色行动筑牢生态根基

  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作为守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绿色低碳不仅是推动社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其意义也深度延伸至经济结构优化、民生福祉提升等诸多层面。

  作为新奥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秉承”用我所能,善待明天”的理念,不仅以自身产业实践树立社会低碳转型标杆,同时也是绿色低碳公益的践行者与理念传播者。  

  在绿色低碳领域开展诸多公益项目的同时,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从2010年起,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设立“新奥公益慈善日”,将每年9月的一个周六定为专属公益节点。每到这一天,员工志愿者们会在全国多座城市联动开展“绿色办公、垃圾分类、保护水资源、防治大气污染”等主题活动。在北京,志愿者们走进社区,手把手教居民垃圾分类,带来有趣的环保小实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水污染的危害;在上海,员工志愿者们在写字楼里推广绿色办公,倡导大家双面打印、随手关灯。

  这一系列持续的行动,不仅让绿色低碳从宏观企业战略切实落地为四万员工的日常实践,更搭建起向公众普及低碳知识的桥梁。通过近距离、互动式的公益活动,基金会推动环保从“企业行为”逐步转化为“社会共识”,将“人人关心绿色低碳、人人践行绿色低碳”的民间力量与落实“两山理念”的国家战略相结合,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赋能教育科研 从“输血帮扶”到“共荣发展”的全生态支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科研则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在教育公益领域,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打破了传统企业捐赠“重硬件、轻长效”的局限,开创了企业型基金会“全生态”捐助教育的领先范式。其公益重心从早期聚焦学校硬件建设的“建校工程”,逐步升级为助力学子成长的“励志工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素质工程”,构建起全方位教育支持体系,深刻体现了其从“输血式”帮扶,到赋能教育生态“共荣式”发展的思考与行动。

  在支持高等教育与科研发展的赛道上,基金会的投入更具战略眼光。它捐资建设北京大学工学楼,为高校科研团队搭建起先进的实验与研究平台;同时通过“校企协同”模式,推动新奥的产业资源与北大的科研优势深度对接——不仅为高校培养了大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科研人才,更加速了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对此评价道,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科技领军企业代表,新奥与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代表的北大工学院,有着基因层面的共性——都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在她看来,基金会的公益捐赠对推动教育发展与创新意义重大:“在基金会的捐赠支持下,北大工学院敢于追求世界最高水准的工程科学教育,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和长远发展奠基,这不仅服务于国家战略与人类文明进步,更助力北大工学院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孕育工程科学和技术领袖的摇篮。”

  创新文化传承 让经典文化“活”在当下,走向世界

  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文化摆脱“陈旧感”,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众多企业型基金会探索的方向。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在文化公益领域的实践,以“创新”为核心,覆盖“走出去、活起来、普及开”三个维度,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

  在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基金会主动搭建国际文化交流桥梁:通过联合举办“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让中国的民间艺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瑰宝同台展演;通过支持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为中外剧院行业搭建对话平台——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织互鉴,更以文化为纽带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让世界通过文化艺术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助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方面,基金会的实践更贴近大众生活。它参与打造“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以沉浸式戏剧等创新形式,让《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以全新的感官体验呈现在观众面前,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同时通过支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雅韵艺术团,推动地方传统艺术与社区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让戏曲、民乐等传统艺术走进社区广场、居民生活。这些举措真正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了博物馆与书本,融入百姓的现代日常生活

  在创新文化普及形式、提升大众鉴赏能力上,基金会则聚焦不同群体的需求:组织中小学生走进丝路中心参加“艺术第一课”文明观演礼仪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与文明习惯;将歌剧电影引入大学校园,让当代大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欣赏世界舞台经典剧目,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还支持举办公益展演走进北海系列活动,让高雅艺术走出专业剧场,走进公园、社区等公共空间。

  正是在基金会的持续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实现了“走出去”的国际传播,也完成了“活起来”的现代转化,更通过“普及开”的公益行动,让文化魅力触达更多人,最终实现文明火种的代代相传。

  持续公益升级 为共同富裕注入可持续动能

  二十年来,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的公益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在教育领域,持续捐资支持各类教育项目,累计惠及12万学子、1万余名教师;在赈灾领域,每当重大灾害发生,基金会总能快速响应,投身抢险救灾与灾后重建,覆盖全国170余个市区县及3个海外国家;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上,约2万名“七色花”志愿者活跃在各类公益场景中,用行动传递温暖。这份成绩单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新奥先后8次获得中华慈善奖,成为行业内公认的标杆。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对公益价值的深层探索:它始终坚持将公益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无论是绿色低碳还是乡村振兴,都紧扣国家发展方向;以精准帮扶回应民生关切,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差异化公益方案;通过搭建公益生态系统、赋能本土公益力量,实现了公益从“单点发力”到“系统增效”的跨越——这些探索都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注入了可持续的公益动能。

  站在二十年的新起点,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先锋姿态引领公益创新,以更精准的行动、更系统的布局,将温暖延伸至社会进步的每一个角落。从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二十年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当前中国企业在慈善公益领域的角色转变:它们已不再是单纯的“捐赠者”,而是逐步成长为主动引领公益方向、创新公益模式、推动公益生态优化的核心力量——通过洞察社会前瞻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实践,不断推动公益行业的持续升级,与社会各界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和家园。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郭栩彤

网址: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二十年:企业基金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样本 https://klqsh.com/news/view/262956

相关内容

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二十年:企业基金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样本 来源:新浪证券 在共同富裕的时代目标与国家战略指引下,中国企业基金会正以各种创新实践重塑公益生态。他们将企业核心优势与...
朱树豪纪念慈善基金会
让公益慈善项目融入日常生活,壹基金联手互联网平台推动“人人公益”
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新创业大赛落幕,这两家机构摘得金奖
四川省广汉市 凝聚社会组织力量 繁荣公益慈善事业
赶慈善“大集” 展社区新颜
余姚“睿吟”慈善基金传递正能量
第十个“中华慈善日” 青岛启动十大公益慈善项目
杨受成杨政龙引领公益新形态:英皇慈善基金以运动为桥推动社区共融
黄晓明:二十年公益路,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