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探秘:曾是金丝楠木最大的宫殿为何五次被焚毁,太和殿的重生
历史文化:故宫的‘太和殿’为何被称为‘金銮殿’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智慧小知识# #历史文化小常识#
每个建筑、每个角落的历史奇闻异事。
本期:太和殿
太和殿
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八午时,一道惊雷划破天际,闪电直击紫禁城的奉天殿(今太和殿),瞬间燃起大火,火势蔓延到华盖殿(今中和殿)、 谨身殿(今保和殿)。刚刚落成三个月的前朝三大殿被烧成一片废墟。
此时的永乐皇帝朱棣大惊失色,不过让他震惊的不只是大殿失火。而是在此之前的同年正月初一日,钦天监里原为“筮者”的漏刻博士胡奫(yūn),在紫禁城庆祝竣工的盛大朝会上,占卜吉凶后所讲的一番话。筮者就是占卜算卦之人,而漏刻博士就是皇宫里掌管时间的官职。
胡奫当日推算后跪对永乐皇帝说:“值年四月初八日午时三殿当毁”。意思是今年四月初八午时,奉天殿(太和殿)等三座大殿会倒塌。永乐皇帝听完大怒,随后将他下狱,但是没有杀他,吩咐让他过了算定之日,到时候看看大殿依然完好以示对他的羞辱,而后再杀他。
眼看时间临近,永乐皇帝心里也是惴惴不安。到了四月初八日正午时刻,三大殿安然无事,永乐皇帝很是高兴。又转而怒斥胡奫不学无术,扰乱民心,无视皇权。
而此时狱卒来报,胡奫在狱中自行服毒而死,永乐皇帝认为他是羞愧而死。但是刚过午时三刻,突然一阵电闪雷鸣后,三座大殿果然起火被烧毁,此时永乐皇帝不由得目瞪口呆。
太和殿烧毁模拟图
太和殿(三大殿)历史上的五次劫难
太和殿,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制结构建筑。在紫禁城竣工使用后,永乐年间称为奉天殿,同上述仅存在三个月被烧毁的一次外,几百年来共有五次被焚毁的劫难经历。
1557年第二次,大殿重修后的100多年。明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十三,又是遭遇雷击,奉天殿等三大殿又悲剧重演,被大火尽毁。随后重修三大殿名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1597年第三次,明万历二十五年六月十九。皇宫内归极门起火,火势又蔓延到三大殿,仅存在了不到40年的宫殿又遭焚毁。
火烧大殿模拟图
1644年第四次,这次不是雷击火焚,而是人为的灾祸。这年的四月二十六,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的攻击下节节败退,享受了一个月皇宫生活的李自成决定三日后撤出北京。临走时决定火烧紫禁城,结果除了武英殿、建极殿等几个完好建筑外,其他基本都成了断壁残垣。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也不得不委屈地在武英殿登基,而不是正统规制的太和殿。
火烧紫禁城
1679年第五次,清康熙十八年十二月三日。皇宫御膳房起火,风起让火势大增,殃及到太和殿被化为废墟。不过好在此前重修时,三大殿之间新建有隔离墙,中和殿、保和殿两座大殿幸免于难。
为何如此重要的建筑频频失火,又眼睁睁看着全部焚毁呢,究其原因是:
1、本身木结构就容易引火。
2、所在区域内高度过高,容易引来雷电。
3、无有效的避雷措施。
4、建筑不合理,起火后容易殃及其他建筑。
5、救火措施不完善,火势大了之后无法短时间灭火。尽管有救火的储水缸,可是面对如此之大的木结构建筑起火,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故宫内用于救火的水缸
明清金銮殿,奉天殿和太和殿的区别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对紫禁城的建筑想要做到天下独有,代表皇权更要庄重奢华。当年奉天殿建设所用的木材构件,都是出自云南原始森林的金丝楠木。殿内支撑用的柱子,更是一整颗巨大的楠木采集而来的。
将整棵巨树完整从西南运回北京,要用多少财力,物力和人力才能做到。只可惜经历过几百年的天灾人祸,这个国宝级的建筑已经消失。
现在故宫的太和殿,是康熙年间最后一次在奉天殿原址重建的,除了原有汉白玉三层基座是明朝紫禁城原样遗留,其他都是重新选取木料复建。可是当时已经找不到更多合适的金丝楠木了,康熙皇帝只好用了来自大兴安岭的红松木作为替代木料。
不过,如果想要看金丝楠木的古建筑也不难,如今故宫旁边的太庙,和永乐皇帝长陵的祾恩殿,这两座大殿的柱子和构件都是金丝楠木,也都是国宝级的建筑精华。
太庙金丝楠木柱子
永乐时期的奉天殿不仅体现在构件奢华,其高大也是世间罕有。据考古和文献记载来看,加上三层汉白玉基座的面积考证,如今的太和殿尚不及永乐时期奉天殿的二分之一。
想象一下,当时的奉天殿在整个北京城矗立着,是何等的威武壮观。
奉天殿复原对比图
太和殿见证的历史事件
太和殿作为紫禁城最高建筑,也是皇帝的权利象征,这里发生过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
1、1644年,偌大的皇宫已经没有了山呼万岁的声音。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坐在太和殿(当时的皇极殿)的龙椅上,除了旁边的太监,此时他的那些爱卿们有的已经逃命,有的已经叛变。
大明皇帝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他感到了空前的无助,命太监不停地敲钟召见群臣,可是已经没有一个大臣再来给见他了。
李自成兵临城下,大明朝走到了尽头。朱由检最后带着身边忠实的太监王承恩,来到皇宫后的煤山,用一卷白绫结束了自己和大明江山。
明思宗朱由检自缢处
2、1908年12月2日,末代皇帝溥仪在太和殿登基,坐在龙椅上的小皇帝才三岁,当时吓得哇哇大哭。他的父亲载沣,拿出了一个小玩具哄着溥仪说,“别哭啦,很快完了”,这句话真实反映了大清真要快完的结局。太和殿见证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荒诞登基和封建社会末路的到来。
太和殿广场
3、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华北战区正式接受日本的受降仪式就是在太和殿广场举行的。
太和殿内“建极绥猷”
结语:太和殿是代表着明清时期至高无上的皇权,是皇帝君临天下的场所。如今已经变成一种中华文化的积淀。太和殿内正中的宝座,是整个大殿唯一的摆设,高处的牌匾写着“建极绥猷”四个大字,意思是“天子上对皇天,下对黎民,既要承天之道,又要安抚百姓”。可是在那种封建帝制的社会制度下,哪个当权者又能真的做到呢。
持续更新请关注
#历史#
网址:故宫探秘:曾是金丝楠木最大的宫殿为何五次被焚毁,太和殿的重生 https://klqsh.com/news/view/264994
相关内容
太和殿故宫博物院92周年院庆 “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端门数字馆开展
故宫文华殿上演“动物总动员”
太子殿下:本宫的心腹竟是公主的公子?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李俊阁:三车“碎木头”,八级木工复原天宫藻井
故宫里有六大奇怪有趣的事,你知道几个?六大怪分别指的什么呢?
雪域古城圣地拉萨:探秘布达拉宫与大昭寺的千年传奇
探索沈阳故宫:历史与文化的深度体验之旅
故宫为何没有一个厕所,那上万人怎么上厕所?看完你就明白了!
故宫七大主题活动:让传统遇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