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金陵岁时记》共计88个条目 详尽展现民国初年南京独特风俗
在南京探访中山陵,铭记国父风采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城市游玩指南#
2015-04-30 江南时报(第A05版)
传世名著,不但有南京贡献给世界的,也有将南京展示给世界的作品。《金陵岁时记》就是一本专门记载清末至民国初年南京岁时节令民风民俗的书,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南京最独特的乡土文化记忆。
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88条目再现清末民初南京的风俗
除了明清较为著名的《帝京景物略》、《帝京岁时纪胜》等岁时民俗书以外,南京没有任何一本有关民俗的专门的书籍。明朝刘雨编纂的《正德江宁县志》,其中风俗志部分,也只有千把字对南京岁时民俗作了描述。而潘宗鼎做了南京民俗研究“NO.1”。
潘宗鼎(1870-1934年?),字禹久,号姜灵,江宁(今南京)人。《秦淮区志》记载,他“年十五能为文。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废科举后从事教育。辛亥革命后,宦游赣南道尹公署佐幕。后结庐于城南凤凰台畔,莳花种菜,与老圃僧徒往还,以读书著述自娱。著有《鹤唳集》、《韬园新尺牍》、《金陵岁时记》、《古林寺志》、《马经》等”。
《金陵岁时记》从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开始写,成书已是“癸亥(1923年)上元节前”,潘宗鼎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写出了这本研究南京岁时节令民俗文化的开山之作。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南京,对家乡的民风民俗十分熟悉,《金陵岁时记》仿照南朝梁《荆楚岁时记》的时间顺序体例,对金陵人家岁时节令的风俗习惯详有记载,衣、食、住、行样样涉笔成趣,如老虎被、欢喜团、茶泡、元宝蛋、灯舫、荷花灯、摸秋、重阳登高、犒店伙、腊八粥、灶糖、嫁鼠娘等,共计88个条目,从元旦写到大年三十,详尽地再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南京的风俗图。
书中记录南京当年诸多风景名胜
该书问世后,一时成了“香饽饽”,仅1935年正中书局出版的《首都志》中,就有五千字的篇幅是用来描述岁时节令习俗的。
东南大学教授、民俗文化学专家陶思炎解释说,岁时民俗源于对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观察,其“观象授时”的过程体现了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生产与生活的交并。所谓“岁”即为“年”,而“时”则指“季节”,“岁时”乃表一年四季的整个周期。自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后,曾有多种地方性岁时记刊行,“岁时记”便成为记述一地节日与时令风俗的主要文献种类。
“《金陵岁时记》是第一部记录南京地区岁时民俗的著作,它成书于民国,凡88条目,从元旦到除夕尽录南京的特色民俗和历史趣闻,涉及年节礼俗、交际游艺、庙会信仰、民间艺术、特色食品等方面,成为展示南京乡土文化的特殊窗口和研究南京民俗的珍贵文献。”陶思炎在“南京传世名著”推荐手册中这样评价。
除了民俗之外,潘宗鼎还在《金陵岁时记》中写下了南京诸多风景名胜当年的胜景。
例如,南京周边的钟阜、牛首、幕府诸山,均是登高的胜地,只是离城较远,出行往返颇多不便。城中的鸡鸣山便成为重阳登高的最佳选择。“九日登高,南则雨花台,北则北极阁,即明之钦天山也。”书里的林林总总都成为当下南京人最美好的记忆。
那些消失的南京民俗>>>
除夕夜南京人拜老虎,你肯定没听过
“到了除夕这一天,南京有不少有趣的民俗,像贴年画这些都还有,但嫁鼠女等肯定是消失了!”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民俗文化学专家陶思炎说。
过去,南京人家里往往住房简陋,老鼠极多。老鼠传播疾病,因此衍生出一个“嫁鼠女”的民俗。陶思炎说,《金陵岁时记》记载,除夕晚上,南京人要在橱顶、床下、墙角、门楣等犄角旮旯遍撒米团、瓜果等食物,让老鼠搞个“婚礼”嫁女儿,他们相信,这样的方式能将老鼠送走,使得来年家中能够安生。“这个民俗现在肯定是没有了。”
此外,《金陵岁时记》还记载,古时候南京人除夕还要拜祭老虎,寓意将猫迎来,消除家中的鼠患。
每年七月三十,南京人都往清凉山赶
“七月三十清凉山地藏棚的盛况也看不到了。”陶思炎告诉江南时报记者,清凉寺早已拆除,环境也改造了,当年小九华寺南京信奉佛教者七月三十朝山进香的盛况早已没有了。
旧时的金陵四十八景中有“清凉问佛”一景,这是因为清凉山有不少佛寺庵堂,是南京信奉佛教者主要朝山进香之地,其中以小九华寺(崇正书院处)最为著名。小九华寺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据《金陵岁时记》记载,过去每年农历七月的地藏香汛为一年中进香鼎盛时期,清凉山要热闹一个月。每年农历七月三十为“关山门”,盛况尤为空前,南京城男女老少信佛者纷纷出动,扶老携幼,前往山中进香看会。
为什么七月三十这天最盛?原来,相传七月二十九这天是地藏王生日,他终年闭目,只有这天夜晚才睁开眼,如果他看到这天夜晚满城都是香火灯烛,便以为人们终年都是如此供奉他,心里一高兴,便会保佑这些敬香者。故每年此夜,南京城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摆桌燃烛,整夜香烛缭绕。黎明起,成千上万信佛者倾巢出动,前往清凉山拜祭地藏菩萨,一度成为古城南京十分壮观的风俗画面。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理发,还有赛神会
二月二龙抬头,带着孩子理发是南京人的习俗。但是好多人却不知,在民国时期,南京乡村在二月二还有赛神会。
《金陵岁时记》记载,“乡村以二月二日赛神会”,堪称盛况。农历的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要为土地老爷祝寿。在土地庙前,人们上香燃烛,奉上熟猪头或大块猪肉作为供品,上插三双筷子,斟三杯酒,磕三个头,再向土地老爷求福。人们还常常贴上颂神的对联,如“观之不见求之见,听则无声叩则灵”、“保一方平安,佑五谷丰登”等等。南京四郊八乡还常常举办土地庙会或者赛神会,搭台演戏。这一天为神祝寿、娱神并自娱,热闹非凡。书中还考证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始于《帝京景物略》。
网址:【江南时报】《金陵岁时记》共计88个条目 详尽展现民国初年南京独特风俗 https://klqsh.com/news/view/265104
相关内容
【江南时报】《金陵岁时记》共计88个条目 详尽展现民国初年南京独特风俗【南京日报】南京传世名著 东大教授推荐:《金陵岁时记》
江苏南京 赏灯看景体验新国潮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93岁夏阳南京展示艺术人生
《红楼梦》:贾家不在金陵么,为什么贾母一生气就喊着要回南京?
江西省十大民俗文化
江西南昌有什么文化 南昌历史文化 南昌传统文化 南昌风俗习惯大全
南通春节习俗有什么
2025六一南京建邺亲子跑比赛时间+报名时间+报名要求+费用
49克素纱禅衣有多重?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里“传艺传心传薪火・见人见物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