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统”载道到“词心”传情,《宗师列传》新篇叩开宋词精神世界

发布时间:2025-09-28 03:27

中国的诗词歌赋,如唐诗宋词,是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的载体。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传统文化理解#

作为大型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续作,《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近日在央视一套再启华章。新篇将镜头从韩愈、苏轼等文章宗师所构建的“文以载道”的家国图景,转向晏殊、李清照等词坛大家的幽微内心世界。节目通过追寻词人跌宕的生命轨迹,捕捉他们于词作中安放的真挚情感,细腻描摹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图谱。

从史笔纵横到心灵显微

《大宋词人传》在人物选择上独具匠心,选取了范仲淹、晏殊、秦观、李清照、辛弃疾等十余位辉映词坛的宗师大家。节目延续了撒贝宁携手康震、郦波、杨雨等学者组成的“文脉探访团”模式,通过时空穿越的创新形式,带领观众亲临大宋词人们的生命关键时刻。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不仅是在“观看”历史,更“参与”其中,与词人同悲喜,共同见证那些千古名篇的诞生过程。

与《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着力构建的“文统”谱系不同,本季节目实现了叙事范式的转变。前作通过梳理师承、交游等关系,构建起一个相互关联的文人网络,强调的是文学传承的公共性;而《大宋词人传》更像心灵显微镜,聚焦于个体情感世界的细微波动。这种从宏观史观到微观洞察的转变,恰恰契合了词体文学真情流露的特质。

在刚播出的“范仲淹篇”中,这种叙事革新表现得尤为突出。节目通过“去符号化”的处理,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范仲淹:不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家,还是“酒未到,先成泪”的深情词人;不仅是胸怀天下的士大夫,还是节俭持家的普通人。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打破了历史人物在公众认知中的扁平化形象,让范仲淹从教科书中的“完人”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真人”。

节目对“古今双向穿越”这一核心创意的运用也更为纯熟。当晏殊回到当代抚州,目睹兴学精神在故土结出硕果;当范仲淹为现代学童点下启智朱砂,这些场景已超越了简单的时空穿越,成为精神传承的生动隐喻。节目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情节,让千年文脉在古今对话中自然流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回响”。

从历史复原到意境创生

《大宋词人传》在技术层面的创新,为历史文化类节目树立了新的标杆。节目把握了词体文学的音乐本质,通过为经典词作重新谱曲演唱,还原了宋词作为“宋代流行歌曲”的样貌。当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在苍凉边塞中唱响,词与曲的完美融合让文字有了温度,让历史有了声音。这种艺术处理不仅是对宋词本真状态的回归,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

在场景营造上,节目展现了出色的技术实力。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立体复原的汴京街巷,重现了宋代的市井繁华,也重建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文化空间。观众随着镜头漫步其中,既能感受勾栏瓦舍间的烟火气息,又能体验士大夫书房中的雅致情趣。全方位的场景还原让宋代文明从文字记载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立体存在。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节目对AIGC等新技术的运用。通过虚拟制片技术构建的晏殊“独上高楼”、范仲淹“边塞孤城”等场景,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复原,成为词意词境的视觉化表达。当技术能够精准传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怅惘时,便实现了从“复原历史”到“创生意境”的飞跃。

技术赋能下的意境创生在呈现宋代雅俗共融的美学精神方面同样出色。节目既展现了士大夫阶层的“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高雅情趣,又不避讳市井街巷的喧嚣与鲜活。雅俗并举的呈现方式打破了人们对宋代文化“阳春白雪”的刻板印象,还原了既有精神高度又有生活温度的文化图景。

《宗师列传》系列从《唐宋八大家》到《大宋词人传》的演进,折射出历史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或形式翻新,而是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之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节目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既保持了历史文化应有的庄重感,又具备了现代传播所需的亲近性。这种平衡之道,为同类节目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邱伟

网址:从“文统”载道到“词心”传情,《宗师列传》新篇叩开宋词精神世界 https://klqsh.com/news/view/268092

相关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主持词5篇
佳作荟萃!《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主题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在京举行
拆书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穿越古今,揭秘八位宗师的传奇人生
郑业成替晏殊打歌现场,央妈你真的把我养得很好! 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
钟振振|北宋词人贺铸评传(37)
苏轼:豪放派词人的宗师,乌台诗案贬黄州修“东坡”自耕
钟振振|北宋词人贺铸评传(70)
钟振振|北宋词人贺铸评传(74)
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形容心情的词语:心旷神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