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墨社二〇二五年展丨评论丨答“林容生三问”
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如论坛、问答社区获取真实用户评价 #生活技巧# #节省生活成本# #节约生活成本# #二手家电购买指南#
答“林容生三问”
看了《如何看待方土对张演钦兰花的评价——“真不知道他的兰花是从哪里长出来的”》,著名画家林容生先生发出“灵魂三问”:
笔墨肉身是否需要更为丰富的外形和内力?
意向性以兰花作为依托所表达的心意是否有局限性?
所谓的本真状态的指向是不是以摆脱旧的程式去建立新的程式?
清通简要 张演钦 纸本设色 69cmx69cm 2024年
林容生先生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非常深刻。试答如下。
关于“笔墨肉身”:丰富的外形与内力,是滋养还是负累?
林容生的问题触及了“笔墨肉身”这一概念的辩证本质。
“内力”是滋养,而非负累:“笔墨肉身”绝非反对丰富性和深度;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最高度的浓缩与最精纯的表达。所谓“内力”,正是画家通过长期修炼,将文化修养、生命体验与技艺锤炼内化到身体记忆之中的过程。张演钦的一笔之中,若能蕴含更丰富的“内力”——例如对金石碑学笔法的融会、对水墨氤氲气象的更精微控制——那么他的“笔墨肉身”将更具表现力和震颤人心的力量。这种内力,使得“肉身”更坚韧、更敏感。
“外形”的陷阱与升华:关键在于,对“更丰富外形”的追求,不应滑向对物象表面的琐碎描摹。现象学所强调的“肉身”,是承载着意向的、有生命的形式。因此,外形的丰富,应是由内在意向的丰富性所驱动并与之匹配的。例如,从简笔疏兰到繁花密叶的“外形”变化,若非出于表现生命丰饶或心境郁勃的需要,便会沦为空洞的炫技。真正的丰富,是意向性充实后在笔墨形态上的自然满溢,而非形式的简单堆砌。
结论是:“笔墨肉身”呼唤的不是更多的外形,而是更精纯、更具承载力的内力;它的丰富,是生命底蕴的丰富,而非视觉元素的繁多。
时惟清哉 张演钦 纸本设色 69cmx69cm 2024年
关于“意向性”的局限性:兰花作为依托,是牢笼还是跳板?
林容生先生敏锐地指出了以高度符号化的“兰花”为载体的意向表达可能存在的边界。
局限性的承认:是的,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首先来自于文化历史的“视域”。当一位中国画家选择兰花时,他已然进入了由历代文人共同构筑的一个意义网络之中。他的意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这个先验的“兰花的视域”进行对话、协商乃至对抗。他无法在一个绝对真空里重新定义兰花。
超越局限的可能:然而,伟大的艺术家正在于能在局限性中实现自由的创造。现象学的“意向性”本身就是一种能动性的投射。
1. 充实现有视域:艺术家可以用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去充实、刷新甚至微妙地扭转传统的象征意义。例如,张演钦将兰花与顽石并置,并赋予其“天地辉光喷射”的激烈动态,这本身就是对传统幽兰形象的一种突破,他用个人的意向性,为古老的符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 聚焦于“如何”而非“什么”:意向性的精髓,往往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如何画”。即便题材是兰花,但通过极具个人风格的笔墨(如更加狂放不羁的挥洒、更具构成感的布局),艺术家完全可以让观者的注意力从“兰花的符号”转移到“笔墨自身的言说”上来。在这里,意向性所依托的虽是兰花,但其表达的,却可能是超越兰花的、关于力量、节奏与存在的纯粹形式体验。
因此,兰花既是局限,也是基石。真正的意向性表达,在于能否利用这一既定的跳板,跃入个人精神的崭新天空。
一时冁然 张演钦 纸本设色 69cmx138cm 2024年
关于“本真状态”与“新程式”:是解放的终结,还是创造的开始?
这是最尖锐也最具哲学意味的问题。林容生先生的担忧在于,“本真”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教条。
“本真”是对状态的描述,而非对风格的规定:“本真状态”指向的是一种创作发生时的心物关系、身心关系——即摒弃陈规陋习的干扰,让心性与物象在直观中直接照面。它是一种 “去蔽”的方法和体验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笔墨样式或图式。
“新程式”的必然与危险:然而,林容生指出的危险是真实的。一旦某位艺术家(如张演钦)通过这种方法论找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本身就极易被后人、被市场、被理论标签化、凝固化为一种“新程式”。这是艺术史上不断重演的悖论:每一次革命的终点,都可能成为下一次保守的起点。
真正的“本真”内含自我批判:现象学的“本真”如果被彻底贯彻,就必须包含对自身的持续反思。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摆脱旧程式”不是一劳永逸的行动,而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进程。他今天建立的“新”风格,明天就可能成为需要被警惕和突破的“新”习惯。因此,本真状态的指向,不是建立一个可供模仿的、稳固的“新程式”,而是确立一种永不僵化、永远向未知经验开放的“创作姿态”。
一时冁然 张演钦 纸本设色 60cmx180cm 2025年
“林容生三问”引导我们得出了一个精微的结论:
1. 笔墨肉身,需要在至精至纯的“内力”上追求丰富,而非在“外形”上盲目叠加。
2. 意向性,虽受题材视域的限制,但真正的创造性在于能化局限为跳板,实现个人精神的卓越投射。
3. 本真状态,其最终指向并非建立一个可供固守的“新程式”,而是开启一个以持续自我批判和不断重返直观源头为特征的、永不停息的创造历程。它所摆脱的是“程式”的束缚,它所建立的应是一种“活”的、生生不息的创作方法论。
有客有客字子美 张演钦 纸本设色 69cmx46cm 2024年
艺术家简介:
张演钦:广州画院特聘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委员、策展委员会委员,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课题组专家
责编丨王绮彤
审核丨刘以杰
终审丨张演钦
网址:岭南墨社二〇二五年展丨评论丨答“林容生三问” https://klqsh.com/news/view/269613
相关内容
岭南墨社二〇二五年展丨评论丨张演钦画兰风云录二〇二三
艺评丨蒋蒲英:评论如赏石 瘦皱和漏透
第二十二届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暨五街镇第九届松茸开山节启幕
看基层丨二师铁门关市各级妇联开展多彩暑期活动 为儿童成长添翼赋能
林丰俗:艺脉岭南
展览开幕丨齐物自有序,来看方家八位艺术家的艺术传承密码
书单丨人生必读的5本经典好书,越早读到越早开窍
左鹏军教授做客广工“博雅讲坛”,讲述这段岭南文化记忆……
儿童友好丨大庆市让胡路区奥林一社区快乐周三“半” 儿童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