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般“粤味”尽入戏!京沪评论家眼中的大湾区文化周
自驾游热门线路:京港澳高速-京沪高速-沪杭高速-沪昆高速,环游中国东部沿海城市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自驾游线路#
“一湾水,两地书”的空间交响
——广州芭蕾舞剧院舞剧《家园》观后
■于平
芭蕾舞剧《家园》开场的宽幅式全景,便是以广州地标“小蛮腰”为中心的塔楼建筑群,叠化成烟波浩渺的海湾,海湾中一枚巨大的“水珠”升腾而起,翱翔的“水珠”内不断变幻着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名称,下端映现出剧名“家园”两字——一位从大洋彼岸归来的游子,这就是舞剧的男主人公阿辉,他也被浸润在一枚巨大的“水珠”中,“水珠”框构外,各种组合的都市青年掠过,在舞蹈的多重交织中,出现了舞裙分别为正红色、淡紫色、深绿色和浅粉色的“四人舞”,对应着木棉花、紫荆花、荷花以及杜鹃花的拟人化。前三者分别有粤、港、澳的寓意;而杜鹃花则象征着祖国南方漫山遍野的“春意”。

“序舞”过后,舞剧叙事从阿辉日常的一天开启,晨起的他在窗前感受街道上的车水马龙:为背着书包的女儿系红领巾的母亲、晨练的长者、匆匆路过的外卖小哥、绿荫下挥弄水袖的粤剧演员,点缀出大湾区的地域风情……原本横展的平台被拆分移动后重组,一辆早点摊车被行人围着,“烟火气”迅即弥漫开来,让人感受到大湾区满满的活力!
阿辉回到了自己的住所,思念随着目光投向了远方的女子,那是他远在大洋彼岸的恋人阿兰。她行走在纽约时代广场繁华的街道上,舞动的体态似也思念着回到“家园”的阿辉。在她的幻想中,两人展开了一段姿势很纯正,且连接很新颖、很“芭蕾”又很“生活”的双人舞……阿兰的思绪被带回到为阿辉送行的那一刻——这是一段以一个拉杆旅行箱为介质的双人舞,似在叙说着离别之情,又似在表现“歧见”之忧,丝滑流畅的舞段还似有道不尽的千言万语……
接下来,舞台背景上各种竖垂的牌匾旋绕而出,纽约唐人街的店铺、美食,还有舞龙、醒狮、英歌等文化元素,无不承载着华夏子孙对祖辈的传承与记忆。很显然,这是芭蕾舞剧《家园》想表达的一个主旨,而对于这一主旨的表达无疑会强化芭蕾这一外来舞蹈样式的“家园”特色——似可称为芭蕾“中国学派”和“岭南学派”的艺术追求。当中国城里的人们欢度热闹的中国年时,空间被切换到一间静谧、素雅的“如意酒家”,阿兰的祖母由一枚木棉花书签遥想起家乡红火炽热的木棉花树,而那些“木棉花”叠化成一队腰系红绸的女子,身着淡蓝衣装的祖母也由此融入自己青春少女的时光——这段兼具“溪流”意象和“思绪”寓意的女子舞蹈,同样是在纯正的芭蕾舞风中散发出浓郁的岭南情韵……作为舞剧的构思,这心念是一个动机,它让大洋彼岸的阿兰来到了大湾区。作为“一湾水,两地书”的空间交响,继前述“神遇”“惜别”双人舞后,此时有了阿辉、阿兰的第三段双人舞……
以“小蛮腰”为中心的塔楼建筑群再一次在天幕上展开——这次是阿辉驱散内心焦灼后的远眺,融入群舞中的阿辉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参加大湾区建设的信念……矩形板块组合成塔楼内的办公区,手持各种文案穿梭往来的舞者用“忙碌”来表现大湾区发展的“迅猛”。拟机器人形态的一对男女舞者与阿辉的一段共舞,让观众感受到另一种“视觉新,动觉正”的芭蕾特质,这段舞蹈体现出大湾区建设的速度和力量,且不与芭蕾审美的特质违和。此时,天幕上出现了更多在塔楼上施工的巨大吊机,衬托着前区独舞的阿辉——他为自己融入大湾区的建设而自豪,他更想把自己所有真切感受传递给挚爱的阿兰……
由钢琴主导的旋律仿佛不断叩击着“一湾水,两地书”的恋人的心扉,舞台两侧陆陆续续步入一对对紫红衣裙的男女舞者,形成了以男女双人合舞为基调的大群舞……一曲哼鸣的歌声向浩茫广宇升腾,似乎一切都在不言中。二十四位“天鹅”般的舞者分三列从舞台两侧“足尖碎步”轻漾而至,淡绿浅粉的细碎花朵镶饰的舞裙再一次带给观众“岭南芭蕾”的品相——仿佛大湾区涌动的春潮,仿佛南国绽放的馨香,还仿佛阿辉和阿兰在家园的温情中达成的共情……在木棉花、紫荆花、荷花、杜鹃花的花团锦簇之中,阿辉托举着阿兰翩然而至。在笔者看来,这个“托举”也犹如主创们托举起《家园》,努力托举着芭蕾的“中国学派”和“岭南学派”。
(作者系国家大剧院艺术专家委员会顾问、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
话剧《唔讲得》:
沪港戏剧人跨地域对话的鲜活样本
■曾凌
讲得?唔讲得?还是唔得唔讲?围绕着关于“讲与不讲”的话题,香港实验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制作的广东话黑色话剧《唔讲得》,生动呈现了“人人皆是孤岛”的主题。该剧改编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监、一级编剧喻荣军的普通话剧本《不可说》,此次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剧目之一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反响热烈。

一个诞生于上海的故事,在导演胡恩威的精心编排下,通过多媒体融合的舞台设计,营造出冷峻而锐利的艺术氛围,叶童、黄德斌等演员以精湛的演技,结合广东话特有的语言节奏与俚语幽默,在上海舞台上碰撞出独特的化学反应,深刻诠释了“不可说”的人生困境,亦成为戏剧人跨地域合作对话的鲜活样本。
《唔讲得》以一对神经科医生夫妇的语言战争为切口,层层推进,展现看似完美的婚姻下隐藏着的丧子之痛和无法言说的秘密。丈夫与女学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儿子的车祸由谁引起?多年前的老同学忽然到访揭开一个谎言后,夫妻俩是否还能继续?当观众在剧情的迷宫中努力寻找真相时,下半场的叙事却开始一路“放飞”,现实的门扉轰然关闭,荒诞的剧场在黑暗中启幕。
当遭遇车祸的人变成丈夫、变成妻子,甚至剧中人成为疯人院里的病人,生活的面貌会有多大的不同?下半场以时空交错的方式讲述了更多可能的版本,不断打破现场观众的认知,并传达着一个信息:很多时候人们对真相的拼命追逐不过是一场徒劳的游戏,那些罗生门式的故事,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皆是外在的,真正的内核在于那个“唔讲得”的世界。
主演叶童、黄德斌的表演细腻而生动,将角色“沟通即争吵”的压抑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们的表演张力,尤其是叶童用感性的甚至癫狂的肢体语言演绎角色神经质的一面,呈现情感的爆发,让孤独不再是静态的悲剧,而是动态的抗争。然而,他们越是努力用语言表达,越暴露沟通的无效,越深切地揭示孤独不止于人际间的沟通障碍,更指向“自我认知的盲区”,如同台词中所说的:“我们——我们都是乌鸦,乌鸦落在了黑毛猪身上,只看见猪的黑,没看见自己的黑。”
剧中的多媒体设计并非单纯背景,而是表演的延伸,是“唔讲得”世界的具象化:当夫妻俩讨论儿子的成长时,背后大屏幕上巨大的骷髅象征着死亡的真相;实时投影让演员的微表情一览无遗,由此观众便可以跨越语言的屏障,感受他们真实的情绪;一些看似温馨的画面却配以怪异的声音,这种“声画错位”亦是对内心世界的赤裸剖析。
大屏上的字幕也成为了重要元素,尽管巨大的字幕异常醒目,但密集的台词、独特的广东话,仍让部分上海观众在理解上有一定障碍,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俚语的幽默引发部分观众心领神会的大笑,另一种无法同频的尴尬恰恰与剧中人的孤独形成奇妙的互文。
幸而,巴别塔寓言中的语言诅咒总会被转化为新的可能——孤独的底色上,戏剧人跨地域合作用天马行空的叙事手法,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沉浸式体验:你以为在旁观一部解谜婚姻的话剧,不知不觉中已经直面孤独的深渊;你开始意识到“不可说”的悲凉,演员们又与你用歌曲、用尖叫、用透明充气抱枕的互动形成情感共鸣,进行情绪宣泄。从最初的“听不懂”“看不懂”的疑惑,到最终“无需看懂”“只需一起感受”的释然,原来孤独并非终点,而是自我认知的起点,是新的连接的起源。
(作者系上海文艺评论家)
绣缘一线牵,缝住有缘人
——粤剧《双绣缘》的艺术特色
■刘明厚
10月18日夜,广州粤剧院《双绣缘》在上海宛平剧院首轮演出,获得好评。转场之间,掌声亦如影随形。何以一台广东粤剧能令见多识广的上海观众一致交口称赞?散戏后回味,大抵离不开以下四重“绣法”。

首先,是粤剧的“声线”,绣入心坎。扮相清丽、秀美的李嘉宜、吴非凡双旦并立,她们的嗓音软糯却自带筋骨,一声“结取来世缘”出口,似轻丝勒心,柔而不瘫;李伟骢、陈振江两生亦各擅胜场,一个身份隐藏、风流倜傥,一个战袍披身、低回深情。双旦双生四嗓交织,把唐代宫墙内最隐秘的叹息传递到现代观众的耳膜内。
音乐设计与配器好听、动听,清澈温润,丝丝入扣,不走高腔爆点,却用“弱起—递进—顿收”的三针“绣法”,将人物心理层层起底,观众被“缝”在剧情里,与角色一起走心动情。
其次是情节,绣出鸳鸯,也绣出人间。古今流传之经典,无不以“情”字为线。《双绣缘》同样是建立在大众审美基础上的奇巧情节设计。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戏往往是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但凡流传下来的经典戏剧,如《牡丹亭》《墙头马上》《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无一不是讲爱情的。《双绣缘》大胆起用“双生双旦”四根人物线索,织就两幅姻缘。
深宫绣女卓英英,把“今生已过也,结取来世缘”偷偷绣进征袍内襟。一针犯禁,却绣出了所有后宫绣女共有的春悸;卢眉娘与微服出现的天子李纯,因一幅《淮西地图》绣品而结缘,目光交织之间动了真情。待到真相揭开,眉娘一句“他是郎官,我敢嫁;他是天子,怎得一世一双人?”看似轻飘飘撕碎了观众期待的大团圆幻觉,却把一腔柔情的无奈忍痛深藏,把“皇权”与“平等”两大命题绣成暗纹,留给观众慢慢抽丝、回味。
同样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岭南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广绣,也被不动声色地织进情节叙事:针脚起落,即是剧情转场;彩丝交叠,实为人物命运。传统手艺借此“活”了起来,戏剧也平添了半分暗香。
总之,这部粤剧的奇思妙想是接地气的、通俗的,是建立在大众最深入人心的审美心理基础上的。眉娘与英英这对好姐妹不同的情缘走向,是现代人爱情观、婚姻观的一种体现。眉娘与天子李纯这对有情人明明身在咫尺间,她却选择了离去。这是一个绣女明智的选择,尽管会让部分观众感到些许遗憾,却为这部粤剧又增加了一份余音绕梁之感。
再次是舞台,绣出留白。《双绣缘》的舞美设计一扫印象中粤剧“金碧辉煌”的惯性,简洁而空灵。只见空台三面,仅留可移动绣床、低栏、平台,像白绢待绣,让观众把关注点更好地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上。
该剧在编舞设计与服装设计上,同样简洁、柔美而不失唐代女子生活的真实感。设计者从唐朝的《捣练图》获取创作灵感,演员身段、服装纹样与色彩,还有灯光的晕染,皆取法这幅唐画:捣练的“坠”、理线的“绕”、熨帛的“展”,被化入水袖、圆场与翻身等舞蹈动作中,举手投足间,盛唐内敛而雍容的气息扑面而来。
此外,导演对戏剧节奏的驾驭尤见匠心。如“结缘”一场,微服私访的天子李纯深夜来到司制坊眉娘绣床旁,眉娘的左躲右避,李纯的一见钟情,裴公公的查房生疑,三个人物一个探究、一个躲藏、一个掩饰,满台生辉,让观众发出会心的微笑。紧接着又引出思春情诗,被天子拾起收藏。于是一个“郎官转来!”一个“眉娘转来!”“眉娘子,我是定要来的!”的话音刚落,灯光瞬收,唯余月形灯替他们“留一针”,张弛之间,留白处皆是余味、韵味。
最后是演员,可谓绣魂附体。《双绣缘》主要演员皆来自广州粤剧院,不仅扮相或清秀或俊朗,而且粤语行腔自带糯香,又经京昆身段淬炼,举手如风展卷,落手如针点睛。
李纯的“天子风流”被演成“邻家多情书生”的错觉,帝王气只在回眸间和笑声中闪现;杜源卸甲后那一记“僵跪”,把九死一生的庆幸与近乡情怯,全“砸”在舞台木板声里;身姿婀娜的双旦眉娘和英英更以“眼风”见长,对视一瞬,绣线未动,心已千结。
当“结取来世缘”五字被九死一生的杜源颤声读出,台口一束光直打征袍,原本一心想死、生无可恋的他高喊“喝粥”的呼唤声,引来众将士拿着绣诗的征袍围观,热情高涨,那是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向往。在剧中人对爱与生命的礼赞中,观众仿佛看见千丝万缕从舞台飘向自己,原来那针脚早已暗暗缝住了今世。《双绣缘》把粤剧的唱、做、念、舞拆成丝线,重绣了一幅“唐人小像”,让千年前的闺阁心跳,与当下剧场同频。
散戏步出剧院,夜风带凉,心里却像被一床刚熨平的绣缎裹住:温热、柔软、唯美、诗意,又隐隐看见缎面下闪着寒光的金丝——那是封建皇权、礼教、战争,也是以眉娘、英英为代表的女儿家不肯低头的倔强。
自此,我爱上了粤剧。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评论家)
网址:此般“粤味”尽入戏!京沪评论家眼中的大湾区文化周 https://klqsh.com/news/view/271623
相关内容
毛时安:一曲热烈的粤沪文化恋歌 | 沪上名家谈番禺区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音乐周颁奖典礼在穗举行
“沪港双城,艺脉相承” 在“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感受“港风”
粤语悬疑音乐剧《小说》广州首演丨大湾区艺术节
沪上观众“二刷”《英歌》,诚意与热爱双向奔赴
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周特色专场,《雄狮少年》引全龄共鸣
《追梦者联盟》第一季圆满收官,很粤味很励志很搞笑,湾区逐梦之旅未完待续
即秀即买!粤港澳大湾区时尚周8月26日启幕
“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梨园大戏单元:延续文化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