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火灾及急救中的自救互救技巧
在地震、火灾等灾害中,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 #生活知识# #安全常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01一、地震避险与自救
1.1 ▍ 地震时的避险方法
在地震发生时,家中人员应如何进行自我防护呢?当感受到地面或建筑物的晃动时,务必保持冷静,迅速做出反应。要意识到,掉落的碎片是地震时的主要危害,因此,你需要机敏地寻找遮蔽物进行躲避,确保自身安全。
在房屋内,应迅速移至稳固的遮蔽物下,如书桌、工作台或床下。若在单元楼内,宜选择小面积的卫生间或墙角躲避,以减小地震带来的伤害。对于在户外或平房居住的居民,若地震来临时不及逃离,应迅速头顶被子、枕头或安全帽等柔软物品进行室内避震,并注意远离窗户,采用趴下姿势,头靠墙,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闭上眼和嘴,待地震再离开。
地震时,门框可能因变形而无法打开,因此,在防震期间应避免关门。
若在地震中不幸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首要任务是观察周围环境,寻找可能的通道以设法脱困。若无法找到通道,则应尽量保存体力,静听外界动静,并尝试通过敲击铁管或墙壁来发出求救信号,以便救援人员能够发现并施救。
1.2 ▍ 地震后的个人自救
在大地震发生后,如果没有专业救援人员的援助,自救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由于大部分地震伤害都是由倒塌的房屋所致,因此被埋压后的自救关键在于保持冷静、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以及合理运用求救信号。
当被困在废墟之下时,务必保持冷静与坚强,充分利用自己的毅力与勇气。压埋后,首要任务是保护口鼻和头部,用湿手巾或衣物等捂住,以防灰尘窒息。同时,尝试移除身上的重物,利用周围可动物品支撑上方重物,以扩大活动空间。条件允许时,应设法脱离险境。
在被困期间,需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寻找可能的通道。若能爬出去,则尽量爬行;若无法爬出,应避免大声呼喊,而是在听到外界声音时再呼叫或敲击,以向外界传递信息求救。
当无法脱险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并设法与外部援救人员取得联系。
02二、火灾自救方法
2.1 ▍ 火灾逃生步骤
火灾发生时,务必迅速逃离,切不可贪恋财物。家庭成员应预先了解并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知几条逃生路径。若遭遇火势威胁,应果断披上浸湿的衣物或被褥,冲向安全出口。
在浓烟中逃生时,应尽量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若身体着火,切勿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扑灭火焰。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应朝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若室外着火且门已发热,切勿开门,应利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窗缝,并泼水降温。若所有逃生路线均被大火封锁,应立即退回室内,通过手电筒、挥舞衣物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切勿盲目跳楼,可尝试利用疏散楼梯、阳台、落水管等逃生。或利用绳子、床单等制成绳索,紧栓在固定物上,顺绳滑下至未着火的楼层脱离危险。

03三、车祸现场急救措施
3.1 ▍ 车祸急救程序
车祸所致的伤害类型多样,包括减速伤、撞击伤等。当车祸发生后,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简要说明事故地点、受伤人员及伤情。同时,根据现场情况对伤员进行急救处理。
对心跳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于失去知觉的伤员,需清除其口鼻中的异物、分泌物和呕吐物,并将其置于侧卧位,以防止窒息。对于出血严重的伤口,应进行加压包扎。若出血不止,可暂时采用指压法止血,或在出血肢体伤口的近端扎止血带。但需注意,止血带应定时放松,以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应就地取材,固定骨折的肢体,以防骨折再损伤。若遇到开放性颅脑或腹部伤,且脑组织或腹腔内脏脱出,不应将污染的组织塞入体内。可用干净碗覆盖,然后进行包扎。同时,避免进食、饮水或使用止痛剂,并迅速送往医院诊治。

04四、食物中毒应急
4.1 ▍ 食物中毒处理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疾病。其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在应急情况下,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喝大量洁净水以稀释毒素。同时,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后壁、舌根进行催吐,并及时就医。
此外,还需了解与病人一同进餐的人有无异常,并告知医生。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监督机构报告相关情况。专家提醒:应避免食用不新鲜或带有异味的食物。切勿随意采摘并食用蘑菇、鲜黄花菜或未知植物。
05五、传染病知识
5.1 ▍ 传染病的传播与防治
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削弱人体的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在特定部位生长繁殖,引发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反应。这些反应通常表现为临床症状,如发热、疼痛等。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水源传播和食物传播。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用流动水勤洗手,确保生吃瓜果蔬菜时已彻底清洗。生熟食物要分开储存,避免交叉污染。不饮用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洁食物,以及生的或半生不熟的水产品。
5.2 ▍ 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这一常见且多发的传染病,又被称作发疹性口腔炎。其临床特征在于手、足皮肤上的疱疹以及口腔黏膜的溃荡。尽管大多数患者的症状较为轻微,能够通过自愈或简单的对症治疗来恢复,但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更容易受到感染。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相当广泛,主要通过与患者粪便、疱疹液及呼吸道分泌物的密切接触,以及被污染的生活用品如毛巾、玩具、餐具等来传播。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维护良好的家庭和周边环境卫生,同时注重个人卫生。若家中孩子不慎感染手足口病,务必及时就医。同时,为防止病毒传播,应对孩子使用过的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进行高温消毒。
举报/反馈
网址:地震、火灾及急救中的自救互救技巧 https://klqsh.com/news/view/273521
相关内容
普及防灾减震知识 提高应急自救能力地震避险自救互救常识
「防震减灾科普」地震灾害的防范与自救!
居家地震避险和地震自救互救基本常识.docx
冒顶、透水、火灾、瓦斯爆炸……煤矿自救互救知识点整理!
灾难中的生存智慧:五大自救技巧分享
地震知识全解析:自救技巧与安全准备
厨房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技巧
厨房火灾的防范与扑救技巧.pptx
急救知识不再遥不可及!“急救地摊”教你必懂的急救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