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11-15 18:17

通过阅读社区或论坛,可以与读者分享读后感和讨论内容。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电子阅读#

用二天时间将《我与地坛》一字不落地读完,平淡却充满力量的文字,通透而悲天悯人的思想,真挚而打动人心的情感。书扉是最坚实的白,却每每能映出我眼中的热泪盈眶。尽管自知文字意浅,思想寡薄,仍想写一写我与地坛给予我的触动与感悟。

“为何而生,要不要死”的念头如魔咒般挥之不去,又如春藤般疯狂的滋长蔓延。对于一个二十一岁最狂妄年纪却双腿骨折的史铁生来说,生存对他来说成为了无胜于有的荒诞。他在一次又一次死亡边缘徘徊,为了逃避这世界带给他的苦痛,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摇着轮椅,在一个平静的下午里进入了地坛,开始了他与地坛宿命般的缘分。地坛它不仅仅是地坛,映照了他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的前途和暗淡渺茫。这里是他重生的地方。在这里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着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人生的价值。他深爱着地坛,正如他所说:这古国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他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这里埋藏着母亲的爱,这里也拥有着许许多多人的故事。他看着四季变幻、风霜雨雪、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与世隔绝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思考着有关灵魂的人生哲学。

与其说《我与地坛》是一本书,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发自内心对生命、母爱与这个世界的种种感慨。是一本心灵历程的完美演绎。书中的文字,不是为了写作而写,而是为了活着,找到其活下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而写。书中充满了哲学活着的话语,只有细细咀嚼才能明白其一二。“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这是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生与死是同一的,既是夕阳也是旭日。是一种宏观广义上的永恒。区别于佛家个体的轮回,这里是一种整体上的永恒。我将沉静着走下山去,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一个消逝,而另一个新生,至于有着怎样的一个人间姓名,已然不再重要。“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 ,或思之极处,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可见作者的豁达和坦然,面对生死淡然而深邃。这么一位坚毅,通透,清醒又善良的人,不得不让人敬佩。

这本书他并没有用过多的词汇描写母爱却让人感受到了母爱。“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看着儿子因为失去双腿了而痛苦万分却无能为力,如果可以她宁愿受伤的是自己。在漫长的等待,她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她不敢对她儿子加以鼓励,只怕适得其反;她不敢在她儿子面前痛苦无力,怕儿子不堪其中,自杀了事。她只能自己在无数的无眠的夜里熬着,在空白的日里忍着。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亲无私的爱包容儿子,包容儿子的命运。兴许是造物主实在看不下去了,终于在那一瞬间,把她接走了。这么一位思虑周全战战兢兢,对自己饱受折磨和痛苦视而不见眼里满是她的孩子的母亲,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让我最难忘的是那个美丽但智障的小女孩。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我想史铁生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在地坛经常出现的这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为她感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世界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剧本,只有尽力演好我们的剧本。

〈我与地坛〉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却如此震撼我。或许这个残缺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样的孤独的古园是那么偏执又平凡,但细读过文章,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那一对散步的中年夫妇,在十几年的岁月中,成了老年夫妇。那一位热爱唱歌的青年,和史铁生说再见之后两人却不复相见。那个爱喝酒的老头,那个捕鸟的汉子……这些都印在他的脑海里,慢慢地,那煎熬的日子似乎不再那么地让人深觉熬不下去。

快乐不知不觉在细微处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残废的他虽然处在寂静的地坛,但他看见了亘古不变的路途,按例到来的太阳,悠然自得飞来飞去的昆虫,甚至被太阳照的金灿灿的空气。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们就静静的待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无暇瞧他们一眼它们有多美好。我们总在抱怨着成绩不够好,出身没有别人好,生活的节奏怎么那么快,还有,我为什么不快乐。他用心灵疗法活了过来,他也用他的心灵感化了我。

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他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到最后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怎样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竟如此直接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思考如何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会饱经苍桑的,但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结局也大为不同。

看完活着让我明白纯粹的苦难没有任何的意义,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给我们带来所谓的成功。而看完地坛,让我深刻明白人生的苦难没有下限,而人生的知足和满足是通过对比出来的,只有咳嗽的时候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是多么安宁。

没有谁的人生不辛苦,唯自渡是最好的解药。但此刻我希望人生这条路的旅途,有你陪我共渡。也想和你一起去看看祭坛石门中永恒的落日,看看苍黑的古柏,看满园的草木竞相生长。想看看史铁生描写过的地坛公园,想沐浴在干净的阳光里,好好生活

网址:〈我与地坛〉读后感 https://klqsh.com/news/view/281429

相关内容

我与地坛
共赴一场温暖人心的书香之约,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启幕
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举办——展呈百年书香 添彩城市文化
老王论坛当老王地址:全面指南与访问步骤
来地坛书市赴“书香之约”
励志名著读后感经典名著的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旅行的乐趣与地坛庙会的文化体验全揭秘
《女孩励志书》读后感
读《正能量》后有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