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看了一个令人有些尴尬的视频,是翁青雅采访朱珠时的直播片段。原本这场对话是为了聊某个品牌的事情,但现场却发生了些意外,气氛完全失控。一开始,翁青雅敲门时就搞错了流程,站在门口不知道如何处理外面的工作人员。接着,坐下来聊的时候,她念错了品牌名字,提问也卡壳不断,话题总是跑偏,而且一直在撩头发。朱珠全程保持配合,可即使如此,翁青雅还是把本来简单的对话弄得支离破碎。最后,只能依靠工作人员进来帮忙收拾残局。
这个事件一出来,网上就开始吐槽她的专业能力。根据资料,翁青雅的家庭背景相当不错,还留过学,按理说应该见过大场面,可那天她的表现却令人觉得像是没有任何准备,连最基本的流程都搞不清楚。她之前在参加过另一场活动时表现得相对正常,但这次显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也不清楚她的团队当时是怎么安排的。
说实话,采访这事看起来简单,但要做到位其实挺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商业活动中,流程和细节都需要特别讲究。翁青雅手上有提词卡,现场还有工作人员时刻提醒她,按理说不应该出现那么大的失误。但她自己说那是因为紧张,可听上去这理由并不太靠谱。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很多新人记者能撑住现场,靠的就是对流程的熟悉和充分的准备,而不是单纯的胆量。
现在,采访的质量的确越来越令人担心。很多艺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回答问题时只能背诵提前准备好的稿子,一旦问题换了种方式问,马上就接不上话。而且有些团队的管控过于严格,采访提纲甚至都要反复修改,甚至连艺人的发型、肤色都要干预。有些经纪人素质差,耽误时间还常常发脾气。
以前,图文采访还能深入聊一些有深度的内容,但现在大家都喜欢看短视频,艺人的团队也不愿意花时间进行深入对话。遇到敏感话题,艺人们通常选择回避,生怕被人拿去做热搜标题。虽然一些老演员依旧保持着专业的态度,但在新一代演员中,能进行深度交流的越来越少了。
归根结底,现在的采访环境确实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如果记者自己不敢放开,艺人又不愿意投入,团队还在一旁干扰,出问题也就成了常态。翁青雅这次的失误虽然有些夸张,但它实际上也是整个行业现状的缩影。观众想要看到真实、有深度的内容,可现在大部分人都在玩套路,最后大家只能对着那些尴尬的对话视频一笑而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