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领取:
回复【论文写作】或【课题申报】
可领取免费学习资料
01 理论名称
认知平衡理论
02 理论内涵
认知平衡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海德(Heide)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并且这种过渡遵循着最小付出原则。认知平衡理论亦称“认知一致性理论”。
海德(1958)提出P-O-X模型,指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几种评价态度或感情之间有趋向一致的压力。P为认知者,O为认知的另一人,P与O建立了一定的感情,X是第三者的人或物。"P-O-X"模型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交往情境,P,O,X这三者具有情感或态度上的某种联系,态度可以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反映在P的认知结构中的这一三角关系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当三方关系均为肯定,或两方为否定,一方为肯定时,便存在着平衡状态,否则便存在着不平衡状态。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会产生心理的紧张,造成恢复平衡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改变态度求得平衡。
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认知处于平衡状态时,能引起一种满意状态,而一旦失去这种平衡,就会产生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当认知处于不平衡时就力求趋向于平衡,或改变现存的某种认知因素,以校正不平衡,海德突破了传统格式塔心理学只从主体与客体关系上考察个人认知的局限,把人际关系引入认知研究领城,以极其简便的模式从主客体及主体与他人的多重关系上来研究认知,在50~6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界独树一帜。但是。这一带有前导性的社会认知理论也引起了诸多批评,首先,人们普遍反映海德虽然说明了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但他却未能对人际关系本身做出令人调意的说明。确实,用P-O-X模型来说明整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十分牵强的。这就像人们讥讽的那样,“我喜欢吃鸡,鸡喜欢吃糠,那么,按海德的说法,我是否也喜欢吃糠?”其次,P-O-X模型是按照“全或无”(all or no)的原则来确定三因素之间的全部关系的,因此未能涉及正或负的关系的程度,“而这种关系程度通常是各种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指标”(安德列耶娃《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该理论具有现象学特征,对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知觉、行为归因、态度与态度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等研究领域产生影响,并构成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取向。
03 理论应用场景与解决问题
1.应用认知平衡理论,研究新闻叙事语言。在认知平衡状态下,受众会采取较积极的态度以协商式甚至完全接受的姿态接收信息,传播效果因此而得到优化;在认知不平衡状态下,受众较可能以消极态度采取对抗式的姿态去解读,传播效果便会因此而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带来对媒体及媒体人的负面评价。
2.应用认知平衡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女性文学。社会心理本身与文学活动本身都是多面而复杂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丰富而微妙。运用认知平衡理论透视中国女性文学,探讨认知平衡理论与文学活动中的女性文学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女性文学的深入研究。
04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认知平衡理论
[2]李振.认知平衡理论视角下的新闻叙事语言[J].青年记者,2013(19):51-52.DOI:10.15997/j.cnki.qnjz.2013.19.013.
[3]董虹霞.从认知平衡理论略观中国女性文学[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104-105.
05 相关范文
[1]仇童伟,李宁,邹宝玲,马贤磊.产权实施如何影响农户的土地知觉控制——一个认知平衡理论的分析视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18(03):94-107.DOI:10.16538/j.cnki.jsufe.2016.03.008.
[2]方海光,常志,罗金萍,陈俊达.一种社会化学习网络平衡构建的新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2):67-74.
[3]李振.认知平衡理论视角下的新闻叙事语言[J].青年记者,2013(19):51-52.DOI:10.15997/j.cnki.qnjz.2013.19.013.
06 资源获取方式
获取方式1:关注下方公众号,回复关键词【理论介绍】,即可获取下载链接!
来源:学术鸽
声明: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本号。
| 课题|
论文| 论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