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变化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保暖指南

发布时间:2025-11-18 18:53

雾霾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影响较大 #生活知识# #健康生活# #环境污染与健康#

01春季气温变化及其对心血管的影响

春季气温虽逐渐回暖,但早晚温差依然较大,甚至有时会出现“倒春寒”现象,这样的气温变化对血管系统构成了不小的挑战,从而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古语有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而医学研究亦显示,春季,特别是3月至5月这段时间,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阶段。

【 气温变化对血管系统的挑战 】

在低温环境中,人体会通过收缩外周血管来减少热量散失,这一生理反应可能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此外,寒冷还可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进而导致血栓的形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主任医师王佐岩指出,春季气温的波动属于常见现象,但这种波动可能会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引发血管痉挛和血压的剧烈波动,进而增加心绞痛、急性心梗以及脑卒中的风险。同时,春季也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发期,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这些疾病可能会引发炎症反应,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临床观察显示,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以及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的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和基础疾病的影响,他们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弱,因此更需要重视“春捂”。

【 “春捂”对心血管的保护 】

“春捂”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对高血压患者及老年人尤为重要。王佐岩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将“春捂”持续至气温稳定在15℃以上且昼夜温差小于8℃时。

02心血管患者“春捂”指南

【 “春捂”至清明前后的重要性 】

心血管患者应“春捂”至清明前后,以适应气温稳定时的环境。在季节变换时,不宜骤然减衣,而应逐步调整,确保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来调节温度。过早脱去冬季衣物可能导致身体受凉,进而影响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和抵抗力。此外,春捂时需特别关注颈部、头部、腹部及下肢的保暖。对于下肢循环障碍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应穿着厚袜或护膝,以避免足部受凉加重末梢神经病变。头部散热量占全身的30%,佩戴薄帽可有效减少热量流失。腹部保暖对于维持内脏血流稳定至关重要,能够保护胃、脾、肠等器官。颈部受凉可能诱发颈动脉痉挛,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尤为不利,因此需注意颈部保暖。

【 不同温度和场景下的穿衣建议 】

“春捂”的核心理念是保持适宜的温暖,既不感觉寒冷也不出汗。根据温度采用“洋葱式”穿搭法,确保身体的温暖与灵活调节。在早春时节,推荐采用“洋葱式”穿搭法:内层选择柔软、透气吸汗的棉质或保暖内衣;中层穿上毛衣、卫衣等衣物;外层则选一件轻薄的夹克或风衣。这样的搭配既能抵御凉风,又便于根据温度灵活调整。

此外,还可以遵循“三层穿衣法则”,即内层注重排汗,中层强调保暖,外层则侧重防风。同时,穿衣时还需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风力以及个人体质和活动量等因素。以下是一些不同温度下的具体穿衣建议:

■ 低于5℃时,应加强保暖措施,如穿着棉衣或羽绒服,并配备保暖内衣、秋衣秋裤、毛衣或针织衫。同时,准备一些方便穿脱的衣物以应对室内外温差。

■ 在5℃至15℃的温度范围内,可以选择秋衣秋裤、毛衣、棉毛衫,外搭风衣或夹克。早晚温度较低时,可以添加厚实的马甲或羽绒马甲来保暖。中午气温较高时,则可减少到长袖T恤配薄款外套。裤子方面,牛仔裤或休闲裤都是不错的选择。

■ 当温度介于15℃至20℃之间时,可以穿着短袖或长袖T恤,搭配薄款开衫、卫衣或单层衬衫。同时准备一件薄外套如针织开衫或风衣以防早晚温差。

■ 当温度超过20℃时,可以穿着夏季服装如短袖、裙子、短裤等。在阳光充足时要注意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或佩戴帽子等。同时选择吸湿排汗材质的衣物以保持透气舒适。

举报/反馈

网址:春季气温变化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保暖指南 https://klqsh.com/news/view/285056

相关内容

春季气温变化与应对策略:健康风险与保暖妙招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
季节变换与心脑血管疾病
羊大师科普:春季气温多变?这份应对指南一定要看!
警惕血压季节性变化
开学季不生病,儿童秋季常见疾病预防指南
春夏秋冬常见疾病有哪些?一年四季常见病应对及预防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管理指南.docx
夏季常见疾病与预防指南
老年人健康:应对季节变化预防流感等呼吸道疾病.ppt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