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改编影视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21 07:34

学习编程语言开启创新之路 #生活乐趣# #学习新技能#

除了作家身份,莫言还曾凭借另一身份更早地获得国际认可――1988年,改编自莫言小说的张艺谋电影《红高粱》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其中令人记忆深刻的高粱地里男欢女爱的段落,在当时的年代一度成为最热门话题。拥有作家、编剧双重身份的莫言对于影视改编文学作品的态度,有着复杂的情绪。

《红高粱》是莫言的第一次“触电”。张艺谋和莫言谈了不到十分钟就达成合作。莫言抱着“拍好了是你张艺谋的光荣,拍砸了也不是我的耻辱”的心态,在改编事项上没提任何要求。“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于原著,改编莫言的作品爱怎么改就怎么改。”那时候莫言对于扮演“我奶奶”的巩俐印象一般,他觉得“奶奶”应该是一朵带刺的玫瑰,鲜亮夺目,但巩俐太学生气。他一度担心这部电影会砸在巩俐手里,结果《红高粱》成片令他感到“很震撼”。

这部电影让莫言在当年那个时代算是小小的名利双收了一下。他总共赚到2000元,其中800元国家规定标准的版权费、1200元编剧费。当时张艺谋找来要改编小说的时候就觉得“要发一笔大财了”的莫言,果然拿到了在当年那个时代让他“兴奋得一宿没睡”的大红包。张艺谋后来提起《红高粱》,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电影的成功要感谢莫言非常优秀的小说。而另一边厢,莫言也坦言“遇到张艺谋很幸运……电影确实要比文学影响力大”。

影视路并不平坦

每一本小说都有它的命运

九十年代,刚拍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张艺谋又来找莫言,要求他再写一部电影剧本。最终莫言创作了《白棉花》,张艺谋却并不满意,理由是莫言在创作的时候过多的考虑了电影元素,比如以巩俐为原型塑造女主角、描写场景时太顾及画面展现。后来莫言回忆说,张艺谋一直嫌他写得差。后来这电影没拍成,倒是在五六年后被一位台湾导演拍成了地下电影,苏有朋和宁静主演。随后,张艺谋又曾经提出要拍楚汉战争,莫言再度执笔创作剧本《英雄、美人、骏马》,仍是无疾而终,但这个故事最终成了莫言主导的话剧《霸王别姬》的雏形。

1994年,莫言与香港著名导演严浩的合作又再度令他扬名国际。张瑜自筹资金1000万,根据莫言的作品《姑奶奶披红绸》改编拍摄了影片《太阳有耳》,莫言与导演严浩共同编剧。这部电影最终拿下柏林电影节银熊大奖。

1997年,莫言在《收获》发表了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这个故事再度被张艺谋相中,要改编成电影。第一版剧本出来后,莫言很诧异,这几乎与他的原著小说没有任何关系了。他也为张艺谋提出很多建议,但最终张艺谋没采用,而是启用赵本山和董洁,拍摄了一部贺岁喜剧片《幸福时光》。

整个九十年代,莫言同样也创作过不少电视剧剧本,《梦断情楼》、《红树林》、《良心作证》等。2003年,霍建起与莫言合作,根据其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成电影《暖》,这部片子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大奖。

作家改编剧本经验

别把写剧本当赚钱工具

莫言在2000年受访时曾说,“我认为一个电影导演与一个小说家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契合。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一个有自尊的小说家在开始创作一部小说时,不会也不应该去考虑改编电影的问题,否则就会破坏小说的纯洁性。这有点像恋爱,你最好不要脚踩两只船。”

而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莫言则直言作家不应把写剧本当赚钱工具,“我在上世纪90年代也写过剧本,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挣钱。当时有一个电影制片商声称,一集15000元,1993年时,这是天价。我折腾一年半才写完剧本,反复改,后来改得面目全非。所以作家在写剧本时,不要把它当作赚钱的手段,要有非常真诚的创作状态,我一直呼吁职业编剧的出现,要把它当作艺术来创造,而不是当作一种工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影视作品的水平。”(瓮欣、陆姝)

网址:莫言作品改编影视之路 https://klqsh.com/news/view/286909

相关内容

莫言作品改编影视之路
莫言作品全编
网络小说和文学作品被频频改编 影视剧莫过度消费热点
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要与年轻人精神接壤
浅析电影中文学作品的改编
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热的思考
名著及改编影视作品.ppt
文学作品影视中改编的可行性分析
小说影视化改编为何难成功?
名著映像:改编之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