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档的到来,大小荧屏都应景地准备换上“逗你笑”的招牌招揽观众。综艺方面,北京卫视渐入佳境的《跨界喜剧王》传出葛优加盟的重磅消息,四川卫视《喜剧班的春天》第二季已于上周悄然上档,浙江卫视的《开心剧乐部》也是磨刀霍霍。
电影方面,喜剧电影历年来都是暑期档的重头戏,由大鹏监制兼主演的喜剧电影《父子雄兵》来势汹汹,由伍仕贤执导,夏雨、闫妮、潘斌龙主演,都市喜剧电影《反转人生》也将于月底上映。
可以说,不论是大荧屏还是小荧屏,喜剧的未来被一致看好。那么,这门生机勃勃的艺术又将保持多久的新鲜度呢?真的如他看起来那般好吗?
喜剧综艺火爆,喜剧行业成资本新宠
2017年一季度完结的《吐槽大会》,是最新一个掀起喜剧综艺秀热浪的节目,但喜剧综艺的热度应该追溯到2016年的综艺荧屏。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突然发力,让喜剧作为综艺题材的价值浮出水面,从此各类喜剧综艺一发不可收拾。
2015年《欢乐喜剧人》第一季开播时,因为表演形式偏向于传统的相声小品,似乎脱离了网络综艺秀的年轻观众群体,不被赞助商看好,陷入了没有冠名和赞助的“裸奔”状态。
让人没有料到的是,《欢乐喜剧人》竟然爆冷成为当年的现象级综艺秀之一,首播收视率高达2.8%,评论收视为2.376%,仅次于当时的热门户外明星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第二季播出后,节目收视仍然表现不俗,在省级卫视综艺节目中获得季度第一,冠名费也从零基础狂飙至1.5亿元。
在2016年,仅东方卫视就播出了《笑傲帮》、《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今夜百乐门》等多款喜剧综艺,除此之外,关注度较高的还有浙江卫视《喜剧总动员》和北京卫视《跨界喜剧王》。
市场的繁荣吸引了资本的青睐。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大批资金涌入喜剧类公司。2016年,喜剧艺人贾玲成立了大碗娱乐公司,并获得了北京文化1000万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5000万。2017年4月,德云社的关联公司通过申请挂牌新三板进驻资本市场。
今年5月16日,高晓攀的嘻哈包袱铺完成了千万级A+轮融资,公司估值过亿,但在2015年之前,嘻哈包袱铺处于青黄不接的困难阶段。同一月份,专注于喜剧综艺制作和综艺后期的千秋岁文化完成了2.5亿元A轮融资,公司估值数亿。
2017年《吐槽大会》背后的笑果文化15个月完成四轮融资。6月15日,A股上市公司华录百纳宣布收购上海嘉娱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欢乐传媒)股权,后者即《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笑傲江湖》等喜剧综艺背后的制作公司。
喜剧玩全方位布局,跨界影视成功率低
而要想玩转喜剧,全方位布局才是长久之计。以贾玲为核心的大碗娱乐,也在以喜剧综艺、情景剧、电影、网剧为切口,做包括喜剧创作、IP研发、艺人管理和影视剧综艺节目的制作、投资等在内的产业布局。高晓攀的嘻哈包袱铺正在开发自己的IP电影《兄弟,别闹!》。
笑果文化在推出《吐槽大会》之外,还进行了多项节目开发和艺人经纪。子公司笑友文化在各地组建线下校园俱乐部、城市俱乐部,挖掘脱口秀新人。同时,另一家子公司笑亿广告,主要负责商务广告方面的工作。
接下来笑果文化发展的重点,将放在头部综艺内容和线下的人才培养以及剧场表演,同时跨界向情景喜剧,喜剧电影等方向发展。
通过喜剧综艺积累的人气和口碑,喜剧人们投身影视已经是一条不言自明的必经之路了。郭德纲、岳云鹏、艾伦等主演的《欢乐喜剧人》今年3月登陆院线,最终获得接近6700万票房;岳云鹏主演的另一部喜剧电影《疯岳撬佳人》在今年的情人节上映后拿到了6400万票房。
表现最好的还得是开心麻花,2015年开心麻花在《夏洛特烦恼》中所创造的14亿人民币的票房奇迹,目前仍旧是喜剧行业内的孤例,开心麻花当年的净利润达到了1.3亿。其后原班人马打造的《一念天堂》,总票房不足1亿。2016年,口碑更好的《驴得水》最终获得1.7亿元的票房收入。
可见,喜剧跨界影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喜剧跨界影视、谋求产业链发展仍是一门低成功率的生意。
台前幕后人才断层,喜剧市场前景堪忧
究其背后的原因,从喜剧综艺节目的扎堆就可窥知一二。无论是综艺还是影视,喜剧的核心还是在于演员和内容本身,其中内容又是首要的。
节目扎堆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熟面孔和老套路,当然,这和喜剧这个行当本身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无论是表演者还是编剧,人才缺失已是行业众所周知的难题。为了保证收视率,喜剧综艺策划方大都希望表演阵容越大牌越好,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活跃的一线喜剧大咖,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而喜剧人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个院校开设了专门培养喜剧演员的学科。上海戏剧学院7年前曾在表演系增设喜剧专业,后来不了了之;一些相声演员也曾在中戏、北影等艺术院校开设培训班,但最后也以关张告终。
有志从事喜剧表演的人,往往只能在行当里找个师傅,领进门后,后续成长完全靠个人努力,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打磨出一个一流喜剧人。这就直接导致稍有名气的喜剧演员如贾玲、沈腾、岳云鹏、宋小宝等时常“周旋”于不同卫视的节目,总让人有种在看同一个节目的错觉。
密集的赶场刷脸,带来的另外一个大问题,便是好作品越来越少,内容日益趋同。有多年表演经验的喜剧演员贾玲在谈及《喜剧总动员》时称,每10天需要出两个作品,并且要提前制作道具,贾玲团队的编剧孙集斌为此向她抱怨:“原来我们写一个小品,要不断‘压场’,听取观众意见,最少都要一个月,我们现在违背了创作规律!”
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段子手层出不穷,观众笑点越来越高,想要让观众捧腹,越来越难。喜剧行业对于优秀的编剧团队简直就是求贤若渴。
出于对内容团队和新人的迫切需求,大碗娱乐、笑果文化等喜剧公司已经有所动作。《吐槽大会》第一季结束后,笑果文化在全国15个城市启动了线下海选节目《未来吐槽王》,大碗娱乐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一支3000万元的编剧基金。
所以,虽然喜剧市场势头一片大好,但其面对的产业链断层现象如若得不到缓解,这种传统行当好不容易出现的光明前景只怕也是昙花一现,毕竟,优秀的喜剧人才从来都不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套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