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应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指南来了

发布时间:2025-11-26 08:36

如何在有限空间内高效操作 #生活技巧# #饮食烹饪技巧# #烹饪比赛技巧#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频发,且常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而造成伤亡扩大。为帮助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更科学有效地应对这类事故,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于2021年专门制定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指南》。该指南旨在为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实用的学习资源,以提升他们在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中的安全施救能力,从而有效防范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所导致的伤亡扩大,并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在应对有限空间(亦被称为受限空间或密闭空间)作业事故时的紧急准备与救援行动。
二、编制依据

在制定本指南时,我们参考了以下法规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应急管理部令第2号)《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0号)《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准备指南的通知》(应急厅〔2019〕62号)《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手册>和4个专题系列折页的通知》(应急厅函〔2020〕29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修改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8〕3号)《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2006)《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

这些法规和标准为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紧急准备与救援行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技术支撑。
三、应急准备

(一)日常应急准备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这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设施,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同时,还要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学习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这些日常的准备措施,我们能够在关键时刻迅速、有效地应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风险辨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照相关法规和标准,对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进行全面辨识。这包括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针对辨识出的有限空间,应设立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并附上详细的警示说明,内容应涵盖辨识结果、个人防护要求及应急处理流程等。

预案编制。基于风险辨识的结果,单位需组织编制针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处置卡)。预案中应明确各方职责,确立事故应急处理流程,并确保救援装备及内外部应急资源的充足和到位。此外,应急预案还需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预案相衔接,并经过评审或论证,以满足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应急演练。单位应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应急演练纳入其整体的演练计划中。通过桌面推演和现场实操等方式,来提升员工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演练结束后,应对效果进行评估,并撰写评估报告,以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处置卡)。

装备配备。针对本单位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单位应配备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要求的应急救援装备,如气体检测报警仪、空气呼吸器、安全带等。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装备的维护管理,以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教育培训。单位应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安全施救知识技能培训纳入其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中。通过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救援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安全防范措施、应急救援装备的使用以及应急处理措施等。

明确应急处置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作业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测和分析,以明确本次有限空间作业的应急处置措施,并将其纳入作业方案中。同时,要确保作业现场的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以及救援人员都充分了解此次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确定联络信号。为了确保信息沟通顺畅,作业现场的负责人应与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救援人员共同商定一种或多种联络信号,如声音、光、手势等,以用于安全、报警、撤离和支援等情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如防爆对讲机等即时通讯设备来增强沟通效果。

装备检查。在作业前,救援人员必须根据有限空间的辨识情况,正确选用应急救援装备,并仔细检查其完好性。一旦发现装备存在问题,应立即进行修复或更换,以确保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正常使用。

四、救援实施

(一)信息报告
事故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并了解受困人员的状态。他们需要组织开展安全施救工作,同时禁止任何未经培训或未佩戴个体防护装备的人员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救。此外,现场负责人还需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并根据需要拨打“119”或“120”电话报警,或向其他专业救援力量寻求帮助。单位负责人则需按照相关规定报告事故信息。

(二)事故警戒
在救援过程中,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员需要根据救援需求设置警戒区域,包括通风排放口等关键位置,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同时,他们需要确保警戒区域内无关人员和车辆不得进入,以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救援防护
在执行救援任务时,救援人员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有害物质和环境的侵害。这些措施可能包括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使用呼吸器等设备来确保自身的安全。同时,他们还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安全状况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个体防护。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必须确保正确穿戴个体防护装备,以保障自身安全。安全隔离。针对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危及救援人员安全的设备设施、有毒有害物质输入、电能、高温物料及其他危险能量输入等风险,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隔离(隔断)措施。持续通风。为确保救援行动的安全有效,应使用机械通风设备向有限空间内持续输送清洁空气,直至救援行动结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有限空间内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时,应选用防爆型通风设备;若含有毒有害气体,则通风排放口必须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

(四)救援行动
事故发生后,被困人员应积极展开自救互救,同时配合救援人员实施救援行动。救援人员需根据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身体状况以及个体防护装备的穿戴情况,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

非进入式救援。当被困人员所处的位置、身体状况以及个体防护装备的穿戴情况允许时,救援人员会在有限空间外部,利用安全绳等设备,迅速将被困人员移出。进入式救援。若被困人员的情况不适宜从外部直接施救,救援人员则需进入有限空间内部进行救援。
(五)保持联络
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会与外部人员通过事先约定的联络信号保持有效沟通,确保通讯畅通。
(六)轮换救援
若救援行动持续时间长,为保证救援人员的体力,将实施轮换救援制度。
(七)撤离危险区域
在出现可能危害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时,他们会立即撤离,并在条件允许后再次进入实施救援。
(八)医疗救护
被困人员救出后,将被迅速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并由具备医疗救护资质或急救技能的人员进行及时的院前医疗救护,随后送医治疗。
(九)后续工作
救援行动结束后,将进行现场人员和装备的清点,清理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并尽可能保护事故现场,以便后续的事故调查和救援评估。同时,参与救援的人员将接受健康检查。

各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本指南,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安全施救操作规程。

举报/反馈

网址:如何有效应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指南来了 https://klqsh.com/news/view/290937

相关内容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
如何应对停电:故障原因探究与解决指南
发生事故后如何应对?一份详尽的事故处理流程指南,助你应对危机
限电潮来袭 如遇停电居民该如何应对
地震来袭如何有效应对:全方位防震策略
如何应对电脑停电:防范措施与应急处理指南
小户型装修指南: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可能
小户型空间如何有效的利用?值得借鉴!
职业发展指南:如何有效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
停电突发不可怕,这份处理指南助你应对所有电力故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