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飞行硫酸”隐翅虫:
科学防范与应急处理指南
近期气温升高,“飞行硫酸”隐翅虫进入活跃期,多地皮肤科接诊量上升。这种小虫处置不当易引发皮肤急性炎症,以下为科学应对指南。
认清隐翅虫:
特性与危害
隐翅虫体长0.5至1厘米,形似蚂蚁能飞,头尾黑、胸部橘红,仅毒隐翅虫亚科部分种类体液含强酸性隐翅虫素(pH值1-2)。其不会主动攻击或叮咬,但若虫体被拍打、碾压破损,毒液接触皮肤便引发隐翅虫皮炎。
识破典型症状:
从局部到全身
皮炎多发生于面颈、胸背、四肢等暴露部位。接触毒液2-4小时,皮肤现点状或条索状红肿,伴瘙痒灼痛;12小时左右形成水疱,进而发展为脓疱甚至坏死。轻症者淡红斑数天消退,严重者大面积糜烂,愈合后可能留色素沉着或瘢痕。部分人还会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需与接触性皮炎等鉴别,核心区别是有虫体接触史且皮损呈条索状。
关键处置:
不拍打与科学急救
北京友谊医院专家强调,隐翅虫落身切勿拍打,正确做法是用衣物掸掉、用嘴吹走或用纸巾拨离。若接触毒液,先胶带粘除皮肤表面虫体碎片,再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15分钟(肥皂水碱性可中和酸性毒液),之后冷敷20分钟缓解不适。忌用酒精、碘伏,也别涂牙膏等偏方。后续处理分情况:轻症涂1%薄荷炉甘石洗剂等;红肿糜烂用3%硼酸溶液湿敷;有感染加用外用抗生素。若皮损大、疼痛剧或有全身症状,立即就医。
科学防范:
阻断接触与环境治理
防范核心是切断接触途径。隐翅虫喜闷热潮湿,夜间趋光易飞入室内。夜间开窗要关纱窗,睡前熄不必要灯光。环境治理上,定期清理住宅周边杂草、垃圾与积水,保持干燥整洁。外出到植被茂盛区域,穿长袖长裤,必要时涂驱虫剂,避免在路灯下久留。
专家提醒,隐翅虫攻击性不强,公众无需恐慌,掌握正确方法即可避免危害。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来源|校青年传媒中心 宋博博
编辑|校青年传媒中心 叶梓涵
初审|李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