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钏》为何久演不衰?其亮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5-14 12:56

为何人们在聚会中总爱讲些‘老掉牙’的段子?因为经典段子经久不衰。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幽默#

金牌调来银牌宣

王相府来了我王宝钏

御妹莫要把脸变

听为姐把话对你言

这些脍炙人口的唱腔

在公园、路边、家中、餐馆

乃至各个角落都能听到

无论专业演员就是普通观众

也能信手拈来

可见流传甚广深入民心

这就是河北梆子《王宝钏》中

的经典唱段

1

原始创作

王宝钏的故事最早在唐宋年间的西北军营中开始流传。久而久之,逐渐流传到了民间。至元代,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仍不广泛。真正得以广泛流传是在明代。因此,在“元曲四大家”乃至元代所有戏曲作品中没有与王宝钏有关的戏曲作品。

资料显示,自明朝末年,就有无名氏创作了《宝钏》《彩楼配传》《龙凤金钗传》等弹词曲目,并付诸公演。甘肃靖远在清嘉庆年间所铸的古钟上就铸有这些曲目。四川自贡市于乾隆元年所筑建的“西秦会馆”,其戏楼上亦刻有秦腔《算粮》的木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人的参与,王宝钏的戏曲作品不断得以丰富,出现了《五典坡》《武家坡》《别寒窑》《探窑》《三击掌》等作品。为了增加故事性和欣赏性,逐渐又蔓生了许多枝节,如:薜平贵娶了代战公主(一说是玳瓒公主),薜平贵做了西凉王,最后当了皇帝等情节。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记载,薜平贵、王宝钏的作品分别为《花园赠金》《彩楼配》《三击掌》《探寒窑》《平贵别窑》《赶三关》《武家坡》《银空册》《算粮》和《大登殿》。可见,《大登殿》在清道光前就已经搬上了舞台。

2

为何久演不衰

王宝钏的故事在群众中流传,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就流传趋势而论,呈越传越广,越传越盛之态。这只能说明这个故事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否则,只能越传越衰,传来传去,消声匿迹。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民间故事已经失传。究其原因,无非脱离群众,背离大众意愿。总之,凡是越传越广,越传越盛的故事,一定有其珍贵的内在价值。

思想价值,王宝钏是一位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伟大女性。1963年,中国文豪老舍先生对王宝钏有过评价,他说(大意):王宝钏是一位抵抗封建家长专制的奇女子,敢于向腐朽的封建思想挑战,争取妇女的独立解放。争取婚姻自主,鄙视嫌贫爱富,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以门阀论婚嫁的门第观念。这种思想在那个年代简直是大逆不道,漫说在封建时代,就是在现代也是值得提倡的思想观念。这一点,无疑是《王宝钏》流传数百年而久演不衰的重要原因。

除此,《王宝钏》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也深得人们喜爱,“金牌调来银牌选……”响彻各种场合,人皆吟之。毫无夸张地说,假设《王宝钏》永久停演,这段唱腔也会永久流传。就如豫剧《朝阳沟》的“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一样,莫看戏罕见出演,这段唱却流传下来。再如豫剧《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也是如此。这就是艺术魅力,这就是艺术价值!(摘自闫志国文[《王宝钏》为何久演不衰?其亮点在哪里?])

·

网址:​《王宝钏》为何久演不衰?其亮点在哪里? https://klqsh.com/news/view/29666

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薛平贵真是倒八辈子霉才会遇上王宝钏
薛平贵衣锦还乡宝钏直奔相府要回平贵十八年的粮响! 薛平贵与王宝钏
这才是王宝钏的正确打开方式
假死的薛平贵把王宝钏害的好苦
贾宝玉都吃过哪些女孩嘴上的胭脂?
杨议再谈相声界,力赞赵本山格局大,郭德纲德云社何以经久不衰?
王宝强在《唐探1900》中用河北话演绎新角色…
王鸥在《伪装者》里扮演的汪曼春再次成为热点
靳东谈王大陆打人事件,称不管在哪里都要以法律为准绳
七色宝莲、龙牙刀……《哪吒2》里的这些“法宝”大有来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