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晚年对于人生的感悟:仅仅两个字而已,道出人生的真谛!
个人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享受过程而非结果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个人生活感悟# #个人生活随笔#
苏轼,这个名字,几乎是流传千古的代名词。谈及他,我们总是联想到他那篇脍炙人口的《赤壁赋》,还有他那清逸脱俗的才情,但若深入探讨,会发现他的生命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风风雨雨的跌宕起伏。然而,正是在那些波折之中,苏轼渐渐领悟到一种不同的生活哲学。他的生活态度,从他的诗词中显现无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他晚年流放黄州时的心境写照,诗中的轻松与洒脱,恰恰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让我们回溯一下苏轼的一生。一个伟大的文人,足以与李白并列,却又饱受政治风云的波动。在人们的心中,他是那个凭才华和智慧驾驭人生的仙人。可谁能想象,人生的起伏与坎坷,竟如同浪潮般不断袭来?年轻时的苏轼,怀揣着满腔理想与抱负,刚踏入官场时便凭借才华在文人中脱颖而出。他的名声,远远超越了父亲苏洵的光辉,身为父亲的亲传弟子,苏轼自幼便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他才情横溢,曾一举中举,步入朝堂,这一切似乎都意味着他前途无量。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
早年,苏轼并未为仕途所困,官职虽有,却并不显得急功近利。初入仕途,他的工作地点并不在京城,而是在远离中央的地方,作为一名地方官,苏轼并不感到失落,反而抱持着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在外地时,他兢兢业业,深得百姓和同僚的喜爱,正当他准备回京大展拳脚时,母亲突然去世,丁母忧的悲痛让他不得不守孝三年,错过了事业的黄金期。
三年后,苏轼凭借欧阳修的推荐再度踏入官场,并且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迅速获得了重用。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如此捉弄人,不久后,父亲的去世再次将他从朝廷的核心拉远,苏轼的仕途开始变得岌岌可危。两次守孝,使他几乎与朝堂的权力格局割裂。即便如此,他并未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只是缺少了与时俱进的“识”。
在宋神宗支持下,王安石推行新政,苏轼却因不同的见解与其对立,公开批评新政中的弊端。这一举动无疑为他带来了祸端,王安石趁机开始打压反对派,苏轼也因此被贬至杭州通判。即便在这一职位上,他也并未屈服,而是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自己的才华。然而,随着乌台诗案的爆发,苏轼彻底陷入了政治漩涡,最后被彻底边缘化,尽管偶尔有机会再度升迁,却再也未能回到朝廷的核心。
如今,再回头看,苏轼那时的“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深刻洞察,恰恰成为了他自己命运的写照。年轻时,他满怀壮志,怀抱理想,然而他未曾及时调整自己的眼界与视野,这种“志大而量小”的困境,最终成为他在政治漩涡中屡屡受挫的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岁月的沉淀,苏轼在流放生涯中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他的心境从年轻时的雄心壮志,逐渐转化为宽广的胸怀与深邃的识见。正如他晚年所说:“人生的真谛,不过有大量而见识广啊。”他终于明白,人生并非仅仅是拥有远大的志向,而是在广阔的胸怀和深远的眼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从苏轼的一生中得到启示: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能拥有多么宏伟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有足够的眼光去看到周围的机会与挑战。生活中,只有拥有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见识,我们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稳步前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从容应对。
在此,愿每一位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奋力拼搏的你,能有如苏轼般的智慧,不仅仅怀抱远大的梦想,更要拥有应对挑战的胸怀和视野。愿你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遭遇风雨,依然能够保持那份从容和洒脱,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网址:苏轼晚年对于人生的感悟:仅仅两个字而已,道出人生的真谛! https://klqsh.com/news/view/31790
相关内容
国风绘本《赤壁赋》,开启苏轼对人生的哲学感悟苏轼进寺庙大喊一声“秃驴何在”,小和尚回答4个字,成千古绝对
苏轼一反常态的消极之词,想要成为闲人,写出了无数人向往的生活
苏轼半夜睡不着,于月光下写出这绝美之作,最后9字千年无人超越
女子嫁三位丈夫,各生一个名人,两个儿子与苏轼关系密切
苏轼妹妹出上联“面对面吃面”,苏轼好友对出下联,羞坏了苏妹妹
从苏轼到王阳明: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在困境中修行
赤壁三叠浪:苏东坡的三重生命觉醒!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没有下联
深刻的人生感悟:评郑流《生命的选择》中关于人生的作品 /杨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