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四堂跨学科文学课——《剑桥的星空》

发布时间:2025-05-25 04:06

定期复习,强化跨学科学科的记忆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跨学科学习#

一、从 “灵魂存放地” 说起

2012 年,当王安忆的《剑桥的星空》首次出版时,读者们发现这位以《长恨歌》写尽上海弄堂风情的作家,突然将笔触转向了更广阔的文学宇宙。

这本书在豆瓣获得 7.7 分,被读者称为 “作家的私人读书笔记”,却意外成为理解中西文学脉络的钥匙。

王安忆在前言中坦言:“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从一本书漂向另一本书的漫游。”

这种随性而深邃的阅读姿态,让《剑桥的星空》超越了普通书评,成为一场关于文学、科学、音乐与生活的跨学科对话。

二、四篇长文

这本书收录了四篇长文 ——《剑桥的星空》《命运与无命运》《温柔的资本》《音乐生活》。

看似独立,实则如拼图般拼贴出王安忆的精神地图。

她从亨利・詹姆斯的灵异小说谈到《红楼梦》的鬼魂书写,从德莱塞的都市寓言聊到塞巴尔德的历史记忆,每一次跳跃都带着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锐。

1. 《剑桥的星空》:当科学遇见灵魂

在剑桥的深夜,王安忆望着星空,想起 19 世纪英国 “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 的科学家们。

他们用理性工具探索死后世界,试图证明灵魂存在。

亨利・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便是这种思潮的产物:家庭女教师在古堡中撞见的幽灵,其实是科学无法解释的情感执念。

王安忆却由此联想到《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

西方鬼魂讲究 “证据”,中国魂魄却充满诗意,比如黛玉的 “魂归离恨天”,是东方人对生死的浪漫想象。

这种对比,让中西文化在 “灵魂” 这个命题上相映成趣。

2. 《命运与无命运》:在历史洪流中打捞个体

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的《无命运的人生》时,王安忆被集中营里的 “日常性” 震撼。

囚犯们在毒气室前计算土豆的分配,在铁丝网下讨论天气。

这让她想起《红楼梦》里的 “无命运”。

贾宝玉衔玉而生,看似天选之子,实则被困在家族兴衰的齿轮中。

所谓 “命运”,往往是个体在宏大历史中的被动漂流,就像《奥斯特利茨》里的主人公追寻家族史,最终发现记忆早已被时间磨损。

3. 《温柔的资本》:城市如何重塑女性命运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和托宾的《布鲁克林》,在王安忆眼中是 “城市对女性的双重诱惑”。

嘉莉从乡村闯入芝加哥,靠美貌与机遇成为明星,却在资本游戏中迷失;

《布鲁克林》的艾丽丝在纽约找到尊严,却因故乡的呼唤陷入两难。

王安忆敏锐地发现,城市是 “温柔的资本”。

它给女性提供逃离的可能,却也用消费主义编织新的枷锁。

就像《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在香港的战火中靠婚姻 “逆袭”,本质仍是资本逻辑的产物。

4. 《音乐生活》:当音符与文字共鸣

在维也纳探访贝多芬故居时,王安忆突然领悟:音乐与文学都是时间的艺术。

贝多芬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里的挣扎,与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精神困境遥相呼应;

而中国古典音乐的留白,又暗合《聊斋志异》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她甚至从瓦格纳的歌剧结构,联想到塞巴尔德小说的 “块状叙事”。

宏大与细腻,在艺术的深处殊途同归。

三、在文字中漫游的 “书斋旅行者”

王安忆在书中展现的,是一个作家的 “第二重人生”。

她不是高高在上的评论家,而是带着好奇心的读者。

会为亨利・詹姆斯的鬼魂故事着迷;

会在剑桥的旧书店偶遇一本泛黄的灵学著作;

会在维也纳的街头因一首曲子想起《红楼梦》的某个细节。

这种 “沉浸式阅读” 让她的文字充满体温。

比如谈到《螺丝在拧紧》时,她写:“那些若有若无的幽灵,其实是我们不愿直面的死亡焦虑,就像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未完成的告别。”

整本书最动人的,是王安忆对 “阅读意义” 的朴素理解。

“我们读经典,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为了看见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像贾宝玉和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个在大观园里反抗,一个在巴黎街头呐喊,他们的痛苦不同,却同样真诚。”

四、创作与阅读间

《剑桥的星空》写于王安忆完成长篇小说《天香》之后。

她给自己放了一年假,不带功利地读书、思考、漫游。

那时的她,刚结束对明代上海的虚构重构,转而在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寻找新的灵感。

书中对 “灵魂研究” 的痴迷,暗合 21 世纪初学界对 “非物质文化” 的关注;

对女性与城市的探讨,则呼应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体困惑。

她特别提到,自己在剑桥接触到的西方灵学著作,与中国传统志怪文学形成奇妙互文。

“当西方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灵魂,中国文人早已用毛笔为魂魄写下诗篇。这种差异不是对立,而是人类对未知的不同拥抱方式。”

五、给每个读者的 “阅读许可证”

《剑桥的星空》像一本 “深度阅读指南”。

对比《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艾布拉姆斯侧重技巧;

王安忆则强调 “感受力,她教读者如何从《聊斋》的狐鬼故事里看见人性,从门罗的短篇小说中捕捉时代的褶皱。

她打破 “纯文学” 的界限,将音乐、科学、社会学融入阅读,让《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曲关于 “反抗与和解” 的交响乐。

直言自己的阅读充满 “偏见”,却因此让文字充满个性,比如对《奥斯特利茨》的建筑描写,实则是她对 “记忆空间” 的私人解码。

这本书的特点,正在于它的 “非典型性”。

没有学术论文的严谨,却有作家特有的敏锐;

不追求结论的唯一性,却在漫游中揭示文学的隐秘关联。

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星空

作者写灵魂、写命运、写城市、写音乐,归根结底是在写 “人”。

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那些在书本里寻找共鸣的灵魂,那些在现实与虚构间往返的思考者。

《剑桥的星空》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阅读的终极意义,不是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在某个瞬间,突然看见自己与世界的隐秘关联。

就像王安忆在剑桥的深夜,从一颗星星想到千万个灵魂的故事。

最终发现,每个认真阅读的人,都在用文字编织属于自己的星空。

网址:王安忆的四堂跨学科文学课——《剑桥的星空》 https://klqsh.com/news/view/32492

相关内容

搜狐视频科学演讲局春节特别上线 关注年度科学热点记忆
《嬛嬛安全科普小课堂》
刘荆洪的文学科普成就如何
王勃:天妒英才的文学巨星,用 27 年照亮千年文坛
“文学的灯光是不会灭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文学跨年盛典B座西窗将全程直播
重庆知联会举办“知荟兴渝·学习大课堂” 焦兴涛作首期交流分享
张远的中文小课堂,收到Ms.OJJA的五星好评
跨文化艺术交流里程碑 —— 德柏林艺术大学特聘白清堂为首席教授
科学发声专家丁黎明:从声音培训案例展望科学发声的跨界运用前景
见证中意文化交流70载 南开学者新著《中意友谊之〈桥〉》发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