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雍正年制茶叶末釉鳝鱼黄荸荠瓶鉴赏与研究
精致的茶歇文化:品茶与鉴赏茶叶的学问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品质生活点滴# #精致生活理念#
一、独特的制作工艺
1.1 釉料配方与烧制技术
茶叶末釉鳝鱼黄品种的烧制工艺极为复杂,其釉料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配以适量的氧化钛和氧化锰。经科学检测,优质鳝鱼黄釉中铁含量控制在2.5%-3.5%之间,在1280-1320℃的还原气氛中烧成。釉面呈现细腻的黄色结晶,其间点缀青褐色星点,恰似鳝鱼表皮,故得此名。
1.2 成型工艺特点
荸荠瓶采用拉坯成型工艺,其造型特征为:短直颈、丰肩、腹部渐收、圈足外撇,整体线条流畅优美。修坯极为精细,胎体厚度均匀,最薄处仅2-3毫米,展现了雍正官窑高超的成型技艺。
二、深厚的文化内涵2.1 釉色审美意蕴
鳝鱼黄釉色温润含蓄,既不同于明艳的黄釉,也有别于深沉的茶叶末釉,其独特的色调体现了雍正皇帝追求的"文雅精细"的审美趣味。这种釉色被认为暗合"土德"之象,符合中国传统五行观念。
2.2 器型源流考辨
荸荠瓶造型可能源自宋代官窑瓷器,经雍正朝改良后更显秀美。其形制取法自然,似荸荠之态,又暗含"腹有诗书"的文人雅趣,是雍正时期"仿古而不泥古"艺术理念的完美体现。
2.3 宫廷用器地位
此类器物多为宫廷陈设用瓷,常置于书房、厅堂,与同时期的文房用具配套使用。其端庄的造型和典雅的釉色,特别符合皇室成员的审美需求。
3.1 烧造年代考据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茶叶末釉鳝鱼黄品种主要烧造于雍正六年(1728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间,是唐英督陶时期的创新之作。
3.2 工艺传承关系
该釉色技术源自明代厂官釉,但雍正朝在釉料配比和烧制工艺上作了重要改进,使釉色更加均匀稳定,结晶更为细腻。
3.3 存世状况分析
目前全球博物馆和重要私人收藏中确认的完整器不足50件,其中品相完美者仅10余件,多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市场表现与收藏价值4.1 近年拍卖记录
201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高28厘米的雍正茶叶末釉鳝鱼黄荸荠瓶以1380万港元成交2019年北京保利春拍,同类器物以1150万元人民币落槌202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一件带原装木盒的精品以1840万港元创下该品种拍卖纪录4.2 价值评估要素
釉色品相(35%):釉色均匀,结晶细腻,鳝鱼黄特征明显完整程度(30%):无冲线、无修补,品相完美款识状态(20%):款识清晰可辨,书法规范传承记录(15%):流传有序,著录清晰4.3 收藏建议
对于有意收藏者,建议重点关注:
釉色纯正的典型器保存状态完美的精品有明确传承记录的器物带有原装包装(如木盒)的特殊品五、未来市场展望5.1 学术价值提升
随着对清代单色釉瓷器研究的深入,茶叶末釉的艺术价值正被重新评估,鳝鱼黄品种因其独特的釉色效果备受学界关注。
5.2 市场趋势分析
近年来,雍正官窑单色釉瓷器价格稳步上升,精品涨幅尤为明显。鳝鱼黄荸荠瓶作为其中的代表品种,未来仍有较大升值空间。
5.3 收藏前景预测
由于存世量稀少且市场需求稳定,预计未来五年内,顶级品相的雍正茶叶末釉鳝鱼黄荸荠瓶价格有望突破2000万港元大关。
结语大清雍正年制茶叶末釉鳝鱼黄荸荠瓶集工艺之精、釉色之美、造型之雅于一体,代表了清代单色釉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其温润如玉的釉色、端庄秀丽的造型,既展现了雍正官窑的精湛技艺,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在艺术品收藏领域,此类器物因其稀缺性和艺术性,将持续受到高端藏家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网址:大清雍正年制茶叶末釉鳝鱼黄荸荠瓶鉴赏与研究 https://klqsh.com/news/view/44700
相关内容
雍正年制珐琅彩龙纹双螭耳瓶:御窑巅峰的彩瓷绝响宫廷御用器物专场|上海仲轩2025春季拍卖会
明末斗彩婴戏人物盘
明前茶为何贵如金
新研究填补全球基因组“南方盲区”
300余件陶瓷作品尽展“千年釉彩”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上外举办
雍正没有清算老十,是因为背景强大吗?
林黛玉死后留下2瓶茶叶,贾母见后大吃一惊,知道自己活不长了
火眼金睛辨真伪:徐仲南瓷板画鉴定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