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三度际遇,丰盈“铜学”深厚底蕴丨大道
武汉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城市旅游景点#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何宏杰
时代赋予我们重任,同时也要求我们紧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熔铜艺术家朱炳仁,便是一位擅长捕捉每一次机遇的人。“从青铜时代走到熔铜时代,整整花了五千年。有人说我已经超越前人超越自己了,说我即使躺着也可以‘吃饭’,而且‘吃’得有滋有味。但有时候,机遇自然而然地跟着我来。”2025年夏,朱炳仁在天津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朱炳仁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擅捕机遇
开启“中国铜雕第一人”之旅
朱炳仁的第一次机遇,是灵隐铜殿。
《汉书·律历志》载:“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霜暴露改其形。”据说铜一千年才腐蚀一毫米,可谓流光溢彩、千年不朽。“老祖宗留下的铜建筑最高8米,铜殿机缘给我了,材料给我了,你敢不敢超过它?”在朱炳仁发明叠镶铜建筑技艺之前,受限于材料属性,铜建筑自身重量难以承受建筑重力,导致当时的纯铜建筑如同工艺品般,体积普遍较小。“你可以参考它、模仿它,但真的没办法做到12米高。”而灵隐铜殿高达12.62米,2000年落成时为中国最高铜殿。
朱炳仁与他的作品
彼时,面对国内现代铜建筑实践的空白,朱炳仁耗时两年精心设计制作,八易其稿,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工艺、成本等重重难关。“铜与铁是性质截然不同的材料,将它们结合使用时会产生双金属反应,这会导致材料腐蚀,严重影响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自由女神像里面是钢的,雕塑在外面,里面腐蚀得很厉害,这里面很多科学。”深知问题严重性的朱炳仁,并没有退缩,而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投入研究。
熔铜作品创作中
“我不是专家也不是科学家,是小白,但我喜欢学习,我就研究这两种材料,避免电偶腐蚀。”朱炳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琢磨、研究,并请教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材料学专家,探讨解决方案。同时不断进行实验,尝试不同的材料处理方法和连接工艺,最终采用铸、锻、轧、刻、镶、镂、冲、鎏金、点蓝、氧化、做旧、封闭12种工艺,开创了大型铜工程建筑中多种工艺综合运用的先河。建筑承重部分则采用铜与钢材、混凝土融合的叠镶铜技艺,确保了灵隐铜殿的质量和安全性。他还积极与项目方沟通设计方案,充分考虑灵隐寺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需求,确保铜殿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1999年,灵隐铜殿正式动工,经过400多个日夜、万余工而制成,终结了古代铜殿“小巧如工艺品”的历史,中国现代铜建筑的开山之作就此诞生。之后,朱炳仁又后续陆续完成了中国第一座铜塔桂林铜塔、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杭州雷峰塔、中国最大铜建筑群峨眉山金顶铜殿群、中国第一对铜画舫西湖铜船、世界最高铜塔常州天宁宝塔、中国第一座用青铜装饰的大桥绍兴铜桥等作品,构建出完整的铜建筑语言体系,推动铜艺在宗教、园林、城市景观等领域的应用。朱炳仁荣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他自豪表示:“中国铜建筑,尤其是现代铜建筑历史,是从我手上开始的。”
第二次机遇,源于一场大火带来的灵感。
铜,自青铜时代起便承载着文明的厚重。从四羊方尊的灵动华美,到曾侯乙编钟的金石清音;从秦始皇陵铜车马、毛公鼎、莲鹤方壶、长信宫灯、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等艺术瑰宝的磅礴、华美、巧思、神秘,到各种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多元形态,青铜器物跨越时间、地域与文化,诉说着华夏文明的厚重底蕴与独特美学。
“青铜工艺5000年来都没什么变化,这个工艺是非常经典的,很难去撬动。”2006年,即将竣工的常州天宁宝塔遭遇大火,这座高达153.9米的佛塔,其首层屋檐被焚毁,铜瓦被熔融。悲痛万分的朱炳仁很快发现,熔化的铜所发出的光芒,与烧蚀的铜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画作。
一时间,他灵光乍现:若能人为控制铜的熔化和流淌,必定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铜艺术品。
收集回家的铜渣,成了朱炳仁的“新导师”。他反复试验,最终凭借“无模可控熔铸工艺”,将熔铜液变成了手中的笔与墨。一年后(2007年),他的“熔铜”处女作《阙立》问世。该作品以杉木为基底,结合熔铜浮雕与失蜡铸造,通过解形熔意展现铜材独特的不可复制肌理,并融合国画、书法等技法,既传达了一种精神、一种气概,也体现了一种思考、一种方向。这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熔铜艺术画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天津艺术展中,不少熔铜作品引得观众频繁驻足打卡、合影留念。如《万泉归海》以熔铜工艺表现云蒸霞蔚、海纳百川的景象,诠释海河汇聚百川的包容精神,《稻可道,非常稻》通过熔铜技艺生动呈现稻穗的自然形态,“小站稻”化身金属图腾,以澎湃涌动之姿致敬农耕文明;《燃烧的向日葵》以梵高油画《向日葵》为灵感源泉,借助熔铜技艺将平面图像升华为三维立体造型,利用自由流动的铜液塑造出色彩鲜明、线条充满张力的艺术形态,使观众得以窥见《向日葵》的背面风采。
朱炳仁《燃烧的向日葵》
凭借非凡创造力与卓越成就,朱炳仁成为青铜文明里,首个被全球艺术界熟知的标志性人物,赢得“中国铜雕第一人 ”等美誉。
接住流量
打开铜艺全新世界
近年来,“流量”成为高频词,曾入选《咬文嚼字》2017年十大流行语。在数字化浪潮中,朱炳仁敏锐捕捉到“流量”这一契机,为朱家铜艺开辟了更广阔的传播途径、拓展了受众群体,并带来了丰富的商业化机遇。
2006年,常州天宁宝塔大火被扑灭当天,朱炳仁的孙子朱也天呱呱坠地。18年后(2024年),在“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从杭州启运赴京的仪式上,朱也天高考成绩揭晓,700分佳绩报考北京大学。朱炳仁的儿子朱军岷一句“我上可以啃老,下可以啃小”迅速走红网络,成为广为流传的金句。
朱炳仁与其子朱军岷
借助这“泼天的流量”,朱炳仁、朱军岷迅速创作并推出“一举夺葵”向日葵胸针和“登科及第”文昌塔摆件。前者象征着积极向上,后者寓意着学业有成,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产生了强烈共鸣,“700分少爷同款”的流量效应更是加速了其传播。“因为这波‘蹭’,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朱炳仁·铜这个品牌,也让我们2024年纳税超过6000万,这是真金白银的6000万,可以说这是我们做的贡献。流量是一时的,真正能留住人们的是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朱军岷说。
天津艺术展一角
持续了一年的“流量”效应,在天津艺术展上依旧热度不减——众多观众争相邀请朱也天合影、签名。“我非常喜欢与年轻的朋友们相处,他们拍照时,即便没有邀请我,我也会主动加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当然,更多时候他们也会热情地邀请我一同合影。”朱炳仁笑道,“少年强则中国强,如今看到这么多年轻人热衷于参观博物馆,我深感欣慰,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
朱炳仁与其孙朱也天
朱炳仁承认,其孙朱也天“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每次举办展览,朱也天总会关切地问他:“爷爷,有什么需要我参与的,我一定会来。”这份心意让朱炳仁十分感动。“他是我的心头宝,也是国家的宝贝,大家都很宠爱他。但他自身非常理性,总说‘我不过是个大一的学生’。或许正是这份清醒,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朱炳仁孙子朱也天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这种“理性”一脉相承。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朱炳仁面临着诸多非议和质疑。有人不理解他为何在铜艺领域取得成就后,还要将艺术触角延伸到书画、服装等多个领域;有人对他的创新作品持怀疑态度。然而,他从不为外界的声音所干扰,始终坚信艺术创作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能被传统观念和他人的意见所束缚。无论是庚彩艺术中对传统色彩的创新运用,还是铜建筑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他的作品始终扎根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其艺术理念则如水般自由流淌,成为突破传统艺术戒律的先锋。
目前,朱炳仁正忙于筹备他的北京时装周艺术展。那些从文物雅器、传统服饰及铜艺术中提炼的美学元素,将以服装为媒介,展现朱炳仁对东方美学与当代生活融合的新探索。
童年常在三味书屋玩耍
朱家老宅曾与鲁迅比邻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浙江衢州,祖籍绍兴,现生活在杭州、北京。其家族渊源颇深——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文中所述“朱文公的子孙”,正是朱炳仁所在的朱家。
“鲁迅先生的家就在我们边上,朱家与之相距不过几百米。”童年时,朱炳仁常在百草园、三味书屋玩耍,“他家有一棵枣树,我还爬枣树、打枣子吃。”去年,他还与儿子朱军岷、孙子朱也天一起回到绍兴寻根,“我7岁之前睡的那个房间,找到了。”
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朱家的铜铺便与鲁迅先生家比邻而居。
朱家铜艺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间。1875年,朱炳仁的太祖父朱雨相携手弟弟朱庆润,在绍兴石灰桥畔创立“朱府义大铜铺”,主营铜勺、铜筷、酒壶等日用铜器。当地流传的“嫁女的铜,朱家的工”,便是对朱家精湛铜艺的赞誉。而在朱雨相、朱庆润之前,他们的父亲朱幼春早已开设了铜铺,并兼营锡箔作坊。而鲁迅笔下“父亲开锡箔店”的“有钱的同窗”,或许正是朱家铜艺的某个后人。
彼时,朱炳仁的爷爷朱宝堂将铜铺更名为“朱府瑞昌铜铺”,选址绍兴北后街83-85号。锤击铜器的铿锵之声,曾伴随朱炳仁的童年记忆。尽管铜铺旧址已于2008年因鲁迅故里扩建被拆除,但如今在绍兴鲁迅中路222号,“朱家台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地,再度与“鲁迅故居”毗邻而立。
朱炳仁撰写的《朱家台门纪事碑》记载:“朱府,是绍兴的名门望族,五代传承铜艺。现存的朱家台门在著名的历史文物光相桥畔,至今画栋雕窗,乌漆大门,沉稳显赫……此建筑朱家台门系二〇一三年十二月重修并立碑以纪。”
为了还原周朱两家的历史渊源,朱炳仁买了很多书籍,希望能将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重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网址:朱炳仁:三度际遇,丰盈“铜学”深厚底蕴丨大道 https://klqsh.com/news/view/44724
相关内容
文化学者薛仁明携新版《其人如天》亮相深圳来自草原的歌声 《声之灵》乌仁娜2025音乐会7月5日唱响深圳光明
权衡事业方向,港姐热门朱绰盈因大律师工作退选
三星堆文创在深圳文博会引热潮
领略非遗魅力!青岛滨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王炳森:以书画为翼,践行弘扬中华文明理念,助力构建和谐世界
铜师傅赴港IPO 绑定哪吒的文创巨头线上“狂欢”与线下“迷惘”【IPO观察】
张炳瑞香:以古法铸新魂的笔墨探道者
三星堆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学术名家后裔组团来扬打卡 沉浸式感受古城“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