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与人文思考:文化体验的双重享受

发布时间:2025-07-24 01:36

游览历史公园,享受宁静的自然与文化双重体验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城市历史探索#

开栏语

在这个时代,短视频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令人瞩目的媒介新星。短短几分钟甚至数十秒的视频,犹如一道道绚烂的风景线,捕捉着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无论是市井小巷的烟火气息,还是人文风情的深邃剪影,亦或是社会百态的生动速览,都在短视频的流动画卷中得以完美呈现。世界因此以光速展开在我们眼前,而人们也在这其中享受着“停不下来”的乐趣。然而,随着短视频的火爆,我们也开始思考,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如何平衡?碎片式的表达方式能否与知识的连贯性相融合?在浅表化盛行的当下,我们又如何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为短视频时代的文化思考增添了更多维度。

拍摄短视频

在当今时代,短视频以其独特的魅力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媒介新宠。这些视频往往由手机轻松录制,时长仅几分钟甚至数十秒,却能完整地传达一个主题、展现一个人物,以及一个精彩的情节转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影像符号的潜力,发现简短的影像编辑可能蕴含的意义远超预想。例如,两小时的电影被精炼成八九分钟的短视频介绍,故事的脉络得以清晰呈现。

在当代文化中,大型作品与小型作品之间的张力愈发显著。一方面,有人热衷于追看四十集的电视剧,或阅读数百万字甚至逾千万字的网络小说;而另一方面,“段子”、笑话、脱口秀和相声等短小作品也备受喜爱。短视频无疑成为了“小”的代表,其影像符号的篇幅比数十秒还要短小。

然而,许多专家在解释小型作品的流行时,往往归因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他们认为,在微信时代,信息可以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地。面对如此迅捷的生活节奏,人们没有时间和耐心去欣赏大型作品。但这种解释是否忽略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人们真的享受这种烈马疾驰般的生活节奏吗?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短视频的几分钟乃至数十秒时长,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简洁,更重要的是,其影像符号所蕴含的涵义能够一览无余。无论是新闻快讯、宠物趣事、健身小贴士,还是一段精彩的舞蹈、一曲动人的演唱、一场球赛的高光时刻,这些短视频都以清晰明了的内容呈现给观众。与大型作品相比,短视频无需深究微言大义,也无需繁琐的解读,其象征意象和原型一目了然,轻松愉悦。

然而,这种轻松的浏览方式和无足轻重的主题内容,却引起了人文知识分子的担忧。他们指出,这种阅读方式只能让人吞下缺乏营养的文化快餐,导致经典文化被边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浮浅的阅读方式正在训练一种只适应文化碎片的思维模式,使得厚厚的文化典籍和深奥的艺术作品变得难以消化。即便如此,人文知识分子也并非主张晦涩即为文化价值的表征,他们真正担心的是思想能力的缺失。如果浮浅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如果分析和批判被视为不必要的炫技,那么民族的精神质量可能会迅速下滑。当然,这种担忧并不仅仅局限于作品解读的范畴,它更关乎我们对复杂文化构造和历史现象的理解与阐释。
在探讨浮浅阅读方式的根源时,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对当前的生活节奏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工业社会带来的历史巨变,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经济周转速度的提升,更渗透到交通和文化传播的每一个角落。然而,这种加速发展的背后,是否意味着真正的进步与幸福?

哲学家们曾倡导过“沉思的生活”,以对抗这种忙碌与不安的精神状态。但面对技术的迅猛进步,人文知识分子的疑虑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从火车、轮船到喷气式飞机、卫星、手机和互联网,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个“快”时代,不仅物质财富在迅速积累,精神领域的运转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了适应这种高速变化的生活,人们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

尽管如此,对“快”的追求是否真的带来了我们所期望的幸福与满足?或许,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毕竟,真正的幸福并非仅仅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更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游客捕捉节日灯笼的短视频瞬间。新华社发(肖伟 摄)

在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中,机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催生了新型的影像符号。自1839年照相机的问世起,影像便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历经摄像机、放映机以及一系列附属设备的演变,再到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影像符号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表意系统。它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每个角落,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几何时,拍照还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拥有照相机并掌握这种艺术技能。电影的放映则需要更完善的社会条件,电影院和放映设备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然而,电视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尽管电视机也曾被视为文化奢侈品,但它迅速融入了普通家庭,与电冰箱、微波炉、空调等家电共同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与电影院的艺术氛围不同,电视机将电影带入了家庭的客厅,成为日常文化的一部分。悠长的电视连续剧、家居服饰、一杯茶和客厅沙发,这些元素共同营造了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电视机不仅播放电影,更成为了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带有浓厚世俗气息的栏目如烹调、购物、钓鱼、唱戏等,都受到了电视机的广泛涵盖。令人瞩目的是,这台小小的家用电器彻底改变了社会的夜生活模式。晚餐后的娱乐活动如扑克、麻将等逐渐减少,路灯下的象棋摊和纳凉闲聊的人群也几乎消失。当然,书籍的读者也在减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电视机里的影像符号是寓教于乐的最佳工具。

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深度融合,电视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并非源自全新的力量,而是旧有模式的彻底变革。曾经,电视是家庭娱乐的中心,而如今,手机屏幕成为了人们随时随地观看节目的新选择。个人时间表与空间处所的灵活性,让观众能够自由挑选自己喜爱的节目。各大网站如同街头的超市,提供琳琅满目的影像符号商品,其中短视频尤为抢手,其观看时间短至几分钟甚至数十秒。若内容精彩,只需轻点手机微信,便能迅速分享给感兴趣的人。这种高效的观看与传播方式,无疑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相得益彰。
短视频风靡一时,成为人们出行空闲时间的消遣首选。无论是等待公交、地铁,还是闲庭信步,手机屏幕上的短视频总能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带来片刻的欢乐与放松。其短小精悍的内容和便捷的分享方式,更是让观众能够轻松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影体验,进一步推动了短视频的流行。

短视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在古代,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文字叙述,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他们的视野相对狭窄。然而,随着照相机和电影的出现,以及后来电视机的普及,人们的视觉世界得以大大拓展。电视节目以其丰富的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甚至有人曾戏言:“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与电视节目不同,短视频更注重捕捉人间百态。它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捕捉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通过手机屏幕,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

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与古典文学中的优美意象相比,短视频中的农业文明元素在逐渐减少。唐诗宋词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古朴村落、田园生活等意象,在短视频中逐渐被城市街景、繁忙商铺、车水马龙等现代景象所取代。这反映出农业文明正在悄然远去,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正在成为新的主流。然而,对于人文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短视频与文字符号之间的差异。他们认为,尽管短视频能够直观地展现某些场景,但它无法触及形而上的“道”和内心细腻的情感。因此,他们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影像的直观而忽视文字符号的重要性。毕竟,文字符号依然是人类文化典籍的基石。
自照相机诞生以来,影像符号便开始了其表现特征与修辞策略的探索之旅。镜头的推、拉、俯、仰,以及分镜头的蒙太奇,共同绘就了影像符号的发展画卷。电影无疑将各种镜头语言汇聚一堂,其曲折复杂的叙事能力,得益于影像符号与文字符号并驾齐驱的表述功力。相较之下,MTV镜头语言则更注重旋律与象征的内在逻辑,力求打造出如抒情诗般的影像符号。

然而,这些精妙的探索与短视频的简朴风格相去甚远。短视频以日常生活的口语俚俗为基调,采用粗糙却富有创意的镜头语言。无论是简单的手机剪辑,还是单一的镜头拍摄,都充满了民间活动的欢快、生猛、泼辣与诙谐。大众在此不仅是文化消费者,更是文化生产者,追求的并非经济收益,而是那份自娱自乐的满足感。
许多人或许未曾意识到,这样短暂的短视频竟能如此吸引人。在手机上左右滑动,不知不觉间便消磨了一个上午。那么,在这一个上午里,我们究竟记住了什么?答案是,各种短视频如同万花筒般交织出纷繁的片段,让人目不暇接。有人认为,这种万花筒般的片段正是后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但后现代是否真的已经来临,这并非关键问题。我更感兴趣的是短视频背后两种趋势的发展方向:其一,手机、互联网、影像符号与大众的交融,正逐渐演变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文化热潮。如何在这股热潮中保持并激发大众的文化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二,人文知识分子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短视频流行的时代,浅阅读现象是否会降低文化产品的整体水准,进而导致劣质内容驱逐优质内容的情况出现?这两种趋势的博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将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理论辩论。而短视频的兴起,无疑将为这场辩论增添新的篇章。

网址:短视频与人文思考:文化体验的双重享受 https://klqsh.com/news/view/47935

相关内容

短视频与人文思考:文化体验的双重享受
如何在信息时代更好地享受视频观看的乐趣与体验
网络文化视角下的短视频:创意、娱乐与社会影响
《短视频与社会创新研究报告》:短视频驱动社会创新走向共享、共创
短视频创作思路整理
TikTok免费版:畅享短视频创作与分享的乐趣
短视频迅猛发展 赋能文化传播展现美好生活
vlog,短视频文化中的新力量
快手小视频怎么制作(打造个性化短视频,分享生活乐趣)
大众文化视域下移动端生活类短视频创作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