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让学习变得更加便利,知识付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这一看似美好的领域内,却隐藏着不少的“套路”。越来越多的人因在网络学习中遭遇各种乱象而感到困惑与无奈,消费权益受到严重损害。最近,江苏淮安的丁先生便是这方面的受害者。
丁先生从事建筑工程工作,随着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的临近,他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了一个名为“嗨学一建备考”的广告。广告中承诺只需6-8小时的学习时间就能顺利通过考试,更有“不过全额退费”的诱人承诺。当丁先生下决心购买课程后,另一名自称指导教师的工作人员则向他推销了价值26900元的“钻石尊享实战班”。
面对高额的课程费用,丁先生受到的诱导让他心动。他被告知,只要参加课程,就能确保通过考试。最终,他选择了继续掏钱参加课程,甚至签下了保密协议和课程协议。面对每次的承诺与“保证”,丁先生沉浸在获得资格的美好幻想中,毫不犹豫地付出了高额费用。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没有他预期的那样顺利。丁先生参加了课程后,充满信心去参加考试,却发现试卷和宣传的完全不符,尤其是案例分析题占总分的80%,根本没有押中。他感到无比傻眼与后悔,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在“轻信”的心理下误入了消费的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丁先生尝试联系客服进行退款,却被告知无法退费,所谓的退款承诺也仅是“空头支票”。更离谱的是,丁先生得知与其签合同的公司并不与课程提供方有直接关系,完全不负责任。
这仅是知识付费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根据相关数据,2023年全国知识付费用户已经超过5.7亿,但其中的用户权益保护却缺乏足够的制度支持。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低价引流和“套路式”收费现象不断增多,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有过低价引流的体验。
在一次调查中,记者发现,某音声培训课程仅需进口价1.9元,班主极力宣传其声誉与前景,随后先以极低价格引流,然后又推销14800元的全套课程。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在利用消费者的紧迫心理进行二次收费。
这种行为不仅限于教育类型的知识付费,影视及阅读平台同样存在“套娃”广告收费现象,许多消费者反映自己观看视频和阅读小说时充斥着不间断的广告干扰。有些平台甚至在用户已经成为会员后,依然要求观看广告,用户权益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知识付费行业的种种问题,各大相关职能部门和平台企业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对讲师资质的审核和消费纠纷的处理。同时,一些法治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应理性分析课程内容与费用,尽量保留相关证据,维护自身权益。
消费者在享受知识付费带来的便利时,切忌轻信低价的诱惑,善于识别其中的陷阱。此外,行业监管也需加强,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的权利,让知识付费行业回归到合理透明的正轨上。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播,避免被复杂的“套路”所掩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