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启润实验学校,一场关于科学教育的创新探索正在进行。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作为一种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的综合学科,具有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科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无趣和乏力。因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科学课堂“活”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青岛启润实验学校凭借其独特的九年一贯制优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展开了一系列创新的实践探讨。学校的初中部教师,分别是生物、物理、化学及地理的专业教师,受邀担任4至6年级的科学课程老师。他们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生动的课堂实验,形成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新模式,使科学课变得更加诱人和活泼。
比如,在12月20日上午一节生动的科学实验课上,五年级3班的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围绕《小蜡烛大道理》的主题进行讨论。在老师周文伟的指导下,学生们把两根高矮不同的蜡烛点燃,观察在特定条件下哪根蜡烛先熄灭。此时,为了解释学生们在实验后的不同发现,周老师引导他们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燃烧的基本条件,还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同样有趣的还有五年级2班的地震知识课程。在老师李岚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动画、模拟实验和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地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其危害。此外,他们还通过实际演练应对地震的方式,加强了对地震安全知识的印象。课后,很多学生都表示,科学课不仅好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展开剩余 51 %
从三年级的“水的旅程”到六年级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细菌,启润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的每一堂课上都充满了创造性。在课程背后,老师们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将初中科学知识有机地与小学阶段的教育相结合,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启润学校小学部的周文伟主任提到,学校的科学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利用项目式学习、科学实验、跨学科知识融合的方法。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他以《小蜡烛大道理》为例,指出这节课内容实际上是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知识的深入浅出,让五年级的孩子在实验中获得科学启蒙教育,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而且,学校推进的九年一贯制教育理念,不仅在科学教学中获得体现,亦在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教学中得以延续。通过向学生们渗透高年级的课程,启润实验学校有效打破了学段之间的界限,为学生的持续成长提供了保障。
在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环境中,启润实验学校的目标是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落实科学素养的培养。校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深意在于,学校希望学生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培养科学精神,并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
从一二年级到七年级的螺旋式课程结构,使得每个学习阶段都能明确目标,让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持续进步。通过这样系统的教育方式,青岛启润实验学校真正实现了让科学课堂“活起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更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青岛启润实验学校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以吸引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