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大学刚毕业不久,工作之外,过着特别晃晃悠悠的生活,没事儿就喜欢看书,写作,然后找个地方喝咖啡发呆。那个时候,成都的咖啡馆少得可怜,却意外被我知晓了一个隐秘的所在。
市中心,一座图书馆的平台,有一间特别有氛围的咖啡馆。于是,很多个周末的下午,我和闺蜜相约在这里,从图书馆大门进去,穿过小朋友们聚集的阅读区,来到这处平台。然后窝在柔软的沙发里,点一杯云南小粒咖啡,再加一份甜点,下午的时光就这么慢慢过去。
这里向来冷清,每次去客人都很少,大概也是因为位置太不起眼,老板又懒得宣传。不过,咖啡和甜点倒是十分出色,有那个年代不多的手作质感。一排落地窗望出去,是一栋特别古老的红砖房,还有生长多年的大树,一切都那么缓慢,安静。在这里,时不时还能邂逅老板的朋友们,大抵是本市文化艺术圈的名人,远远望着他们,有些好奇,也有些怅然。
然后,某一天,这座咖啡馆突然就消失了,它的存在最多不过半年。也是,客人这么少,老板再有情怀,毕竟难以为继。为此,我失落了好一阵子,直到今天,我每次路过那里,还会想起它,虽然只是短暂交汇,但就像一个只属于我的秘密。
多年以后,当“小众”这个词汇开始流行,我突然明白这间咖啡馆对于我的意义。小众是一种隐秘的乐趣,不仅仅是因为私密和冷门,而更多是一种茫茫人海偶遇知己般的欣喜,一种与之惺惺相惜的情感,还有懂得。
恰如看到喜欢的博主推荐了自己一直私藏的淘宝心水小店;又或者在大街上闻到擦肩而过的姑娘也喷了某低调牌的香水,作为一个中等程度的小众爱好者,这些内心小欢喜的时刻,我全部都懂。
常常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会知道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品牌和产品?其实,要真去探究我也说不清楚原因,大抵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一直保有的好奇心吧!如果听到,或者在杂志之类地方看到我不了解的产品或品牌,我都很乐意去做功课,日积月累,知道的自然就多了。
现在资讯发达,要了解或者买到各种小众品牌都不是难事,甚至有人会专门创建一个论坛,作为小众爱好者的乐园,要加入论坛可是要经过严格的考核,这么玩原本也无可厚非,不过是社群化的一个极端体现,只是,我感受到的由创建者所传递出的“小众优越感”实在让人不太舒服。
在我看来,小众从来就不应该成为产品好坏与否的评价标准,更是和使用者的品味没有任何关系!
前面也提到,我自己是一个中度的小众爱好者,为什么是中度?因为我只是喜欢发掘好物,喜欢别致的东西,远远没有发展到“小众癌”这种“非小众不用”的心态。
熟悉爆米花报告的小伙伴都清楚,我们乐意分享一切美好的事物,这其中有很多小众产品,当然也不乏主流的口碑货。我们的原则是,我只关乎产品是否真的好用,至于小众或是主流,永远都不是第一需要考虑的。
至于”小众癖“抱团取暖,认为用主流产品的人都是不懂得欣赏,没有品位之类,就实在是有点作茧自缚了。世界这么大,何必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圈子呢?更何况美好的事物这么多,等着我们去体验,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主流的标签就被唾弃,你错过的可能是整片森林!
当年短暂邂逅的咖啡馆固然美妙,然而现在主流的连锁咖啡也不乏精品,比如火爆全球的Blue Bottle, 就连星巴克也开始全面升级,又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呢?
“小众优越感”的高发区集中在美容护肤领域,似乎觉得自己用的品牌越小众,越能彰显品位。然而,衡量美妆用品好坏的标准难道不应该是“功效"吗?一款不好用的产品,即使再小众,逼格再高,也只是鸡肋啊!一款经久不衰的口碑产品,背后有着研发团队多年的努力和心血,“家喻户晓” 不应该成为产品的弱点,难道不是吗?
更显而易见的是,大集团大品牌在原料、研发和品控上的投入和实力,是一些小众品牌无法企及的。比如Dior在法国南部的格拉斯,就有专属的玫瑰种植园,而世界上最优质的精油,也是为少数大集团所买断。
我还听过一些“小众优越感“的论调,比如针对我也很爱的香氛品牌Jo Malone. 大致是“这个品牌在曾经小众的时候我是喜欢的,但是现在大家都在用,我就不想用了。” 讲真,这样的论调其实挺可笑的,如果你真心钟意一款产品,而它在使用中的确带给你愉悦,你还会这么在乎它是小众还是主流吗?
Jo Malone的Red Rose和Blue Bell是我一直都会回购的香水,这样的味道承载了记忆,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啊,喜欢小众没有错,谁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是,也别因此太较真儿,太过小众的东西,也可能要面临消失的宿命哦!
▼ 猜你还喜欢,请点击图片 ▼
Effortless Chic | 亦舒女郎的时髦风格
买口红除了Tom Ford和YSL,你还可以选择Charlotte Tilbury
- The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