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构建个人生活方式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方式分享# #读书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写作
——评雨兰散文集《乘着语言的翅膀》
苗雨时
雨兰是诗人,出版过诗集《飘洒的心雨》、《低音》等。她虽然已人近中年,但仍不失赤子之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岁月涤荡尽年轻时的绮丽与盛气,进入一种恬淡、沉郁、洗练之境,进入一种无技巧的境界”。这是一种返朴归真的中年诗境。她在一首短诗中,这样吟哦《中年》:
一个人的时候
我开始爱上了自己的孤独
人在年轻的时候,忍受不了孤独,孤独令人寂寞、无奈。到了中年呢,弧独,不是落寞,不是形只影单,而是一种恬然自适的澄明的情怀。爱上孤独,是一种心灵的丰沛、充盈与自信。这时的心境,是收获与迟暮、迷茫与洞彻,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在生命的疼痛与热爱的和解中达成的一种契合与平衡。它是生命的本真与静美状态。
其诗,浸染其文。她的精美的散文,是以诗的情愫来写作的。她在大地上行走,以纯净的目光,与世界大美相遇。世界上的自然万物,尤其是那些小动物、昆虫和花草树木,都能激起她的灵感。她观摹着它们的形态,谛听着它们的故事,向它们诉说着自己的感动和怜爱。她光着脚丫漫步在泥土上,感受着土地的脉息和温热,领悟着大地上无数生命的生长与轮替、繁衍与绵延……。天真、生趣、天然、自在,给人一种重新发现的惊奇、欣悦和纯粹、丰美的审美震撼。这就是“大美天地”!
其实,诗与文都是语言艺术。它们作为艺术符号,都是对人和世界的命名、透视和打开。诗人和散文家犹如蜜蜂,她乘着语言的翅膀,迎着阳光开路,在生活的花丛中,自由自得地飞舞,采集点点滴滴的花粉,加以酿制,播洒芬芳,喂养生命。这飞舞,是曼妙的,也是幸福的……
而支撑、托举着语言回旋的,是大自然的气脉和生命内在的律动。这气脉和律动,对雨兰来说,则导源于她对自然的亲近、她对阅读与书法的痴迷,以及日常闲适情趣的涵养与修炼。
《乘着语言的翅膀》这部散文集,便以书香墨香茶香的文字,划出了她人生与艺术的生命轨迹……
让我们来到她的家中,走进她的书房。一个不大的房间,向阳的一面是明亮的玻璃窗和推拉式玻璃门,光线特别好,临窗一桌一椅,桌上放有一台电脑和纸墨笔砚,西边一面墙立一排书架、书橱,一格格摆满各种心爱的书籍,而一些书论、画论、碑帖、画集、则单放一起,东边墙上挂着画和字的条幅,其下置一茶几,几个矮凳,茶几上放一套古雅的茶具……这是她一个人安静、独立的精神空间,也是她与二三朋友品茶论道、谈诗说字的沙龙所在。
当个这个网络覆盖、视频嚣张的时代,真正能沉下心来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即使读也只是一次性的快餐书籍。能像雨兰那样敬畏经典、涉猎广博的人,该算另类了。一般情况下,一个女人大多喜欢逛商场,爱买衣服、皮包和化妆品,追赶时尚。但她却独钟情于书,把周末、节假日或闲暇时间,都用在去书店、跑书摊,选书、买书,或在家中看书。读书是她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她个体生存的一个精神界面。她读各种各样的书,哲学的、历史的、自然的、美学的、文学的、艺术的。她读书,不讲功利目的,只重“道”不重“技”。不为实用而读书,而是出于生命对文化/文明的内在渴求,出于对自身人格的养成。正如宋代黄庭坚所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增”。意思是说,读书可以使人气质风雅。这是读书无用之大用。抱此种目的读书,才能成为一种艺术。她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或专注,或浏览,或眼观手抄,或随意翻阅。并不汲汲于知识的获取,而是以人类智慧洞彻现世人生;同时“不薄今人爱古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古今通变,致力于传统的现代转型。她尤其喜爱研读古今中外的艺术论著,喜欢观赏书法名帖和名人画册。她徜徉在那美妙神奇的艺术长廊中,品味和捡拾着妙语如珠,领略和感悟着天地之大美无言。这是“愉悦的精神漫游”,更是一种难得的审美享受。在整个阅读和艺术欣赏中,一个个文化名人、艺术巨匠活生生地出现在她面前,她活跃在他们中间,与他们沟通,交流与对话,在心灵碰撞与交感中,激扬生命哲学的思考。大师们的精神光照沐浴着他的身心,他的灵魂飞翔在人类文明的天宇之中……
她读书的心境,是从容的、平和的、淡定的。一切皆出于自然,才能体验出读书的乐趣和情味。那种兴奋、会心和忘情,那种闲适、恬静和悠远,慢慢浮现于心,浸淫开来。“一本书摊开在眼前,书中的文字在灵起来,动起来,飞翔起来,它们在你的眼前游走,在你的思绪里游移。你什么都不用去想,你是忘我的,但你又是自我的”(《读书的情味》)。这样,便进入了一种读书的极致境界,即从人与书互为知已到人书两忘。此时,你还原了你自己,你实现了你自己,一个真正的纯粹的生命个体,一个懂得文字灵性的人。这是一种读书的神奇的化境!
人生在世,整日烦忙劳神,在生命的流程中,难免迷失心灵,消弥自我。何不忙里求闲,过一些优游自在的日子,享受一下悠闲?!但悠闲不是懒散,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烦忙中抽身,放松心情。该干事时一心干事,事完后,该放下的就放下。心态澄净如水,不为欲望所累,不为名利所苦,不为得失而戚戚。轻松洒脱,来去似清风。这就是悠闲,悠闲是一种心境,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境界。
雨兰享受悠闲的方式有三:其一,写字临帖,达其情性。习练书法,是她每日必做的功课。这由来已久,还是在中学时代,她喜欢一位青年老师,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爱屋及乌,所以她下定决心,也要把字写漂亮。一直延续至今,仍坚持天天写大字。读帖、临帖,慕古人的高格,手摹心追,勤学不辍。她说:“写字,在我,已成了紧张忙碌生活的一种宁静与放松”,“当每天的晨昏,静静地立在散发着墨汁淡淡清香的书桌前时,再浮躁的心情,再纷乱的思绪,也会随着笔锋的顺、侧、逆、转而灵动起来,丰富起来,纯净起来,沉静起来”(《每天的功课》)。她从未想当书法家,也不把作品拿出去展览。而只是这样写着,写着,她“喜欢羊毫细动墨唱歌”,喜欢这种恬适自如的书写状态和书写心境。她品味着此种悠闲,在书法中,“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为自己的灵魂和生命找到了安顿与慰藉的艺术空间。其二,品茗悟道,茶禅一味。茶乃草木,经四时轮替,历风霜雨露,采撷后焙炒、抽青、炮制,其成品味甘、苦、绵长。它来自泥土,又复归于泥土。饮茶,可以平肝火,祛躁气。因此,古人品茗,能品出天地万物生长之大道。而且,茶与禅结缘,讲究“长养慈心,勿伤物命”,从而形成了所谓道家思想佛家心境。雨兰追慕古人,做“一个人的茶道”;净手,冲泡,分杯,品尝……“月明风清的三五之夜也好,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寒夜也好,有朋友或家人相共品茶,都可见茶里之雅趣,友情之温馨,人心之温暖;而一个人独品,更见茶里幽情,茶里风物,茶里乾坤(《一个人的茶道》)。而茶里茶外,听古琴,咏诗词,更是一悉悠闲、雅致的气韵,而营造出润泽人心的佳妙意境。茶香幽幽,品味无尽……其三,梦回乡土,皈依自然。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童年,童年又茁生在乡土之上。乡土童年,不论是苦是甜,回忆起来都那么天真、纯洁和烂漫。梦回乡土,可以平静心灵,永葆童稚之心。她追忆那“亲爱的老椿树”,那翻飞的“长着天使的模样”的“燕子”,对故土充满了眷恋和感恩。然而,她身处异地,故乡是回不去了,只能让它脉脉滋润自己的情愫。而现实生存的周遭,大自然还在,她仍可寄情山水,回归自然。于是,她赏万亩荷花园,“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惊艳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风姿;她登春日蒙山,“草长鹊飞,杂花生树”,远山如黛,近水如练,峻美而妩媚;她游五月潍坊园林,白浪沙湿地公园里,那修竹清雅,绿柳婆娑,千寻耸翠,石桥漱玉,正可令人亲山近水,其乐悠然。一个人在大地上静静地走着,走着,走向了物我同一、人与自然生命原初的和谐与神秘。
读书,习字,品茶,忆想童年,拥抱自然。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往返冲折的攀升中,语言作为介质和负载,它淘洗和净化着生活与艺术。人生存在语言中,语言的纯正、和谐、清新、健朗,提升着生活,也提升着艺术。而写作,正是作家“乘着语言的翅膀”,自由翱翔,在天地之间,在生死之际,上下飞舞,幻化出千姿百态,五色缤纷,然后由近及远,由个别而普遍,其最终旨归是为生命构筑精神家园,从而使人类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这就是雨兰的散文集《乘着语言的翅膀》,给我们的昭示和启迪!……
网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写作 https://klqsh.com/news/view/52958
相关内容
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独处
[原创]写作与生活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写作与生活
将生活与写作结合:用心感受每一个细节
生活细节与个人感受的记录指南:观察日记的写作乐趣
打卡:一种生活方式
极简生活:一种让人快乐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