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0-1997),这位极具魅力和趣味的作家,经历了无数磨难,却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他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还是一个“生活家”,在写作、绘画和烹饪之间游刃有余。他提到“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这些爱好让他避免了成为一个单调的「写作机器」。
汪曾祺说:“我画画,没有真正的师承。”他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观察并学习画画的技巧。尽管他的求学经历重以数理化为主,但他的小学和初中时代,他的画作已经开始“以画名”。在初二时,他的一幅墨荷画被裱起来挂在展览室中,成为他绘画之路上的一小步。
虽然在高中的紧张学业和大学期间,他对绘画的爱好逐渐淡化,但在工作之后,尤其是在经历了人生的挫折后,他重新拾起了画笔。在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辛劳劳动间隙,他不仅绘制了植物图谱,赢得了同事们的赞许,还在一段时间里的放松与闲暇中,重新发现了绘画的乐趣。朋友们看到他的画,纷纷请他分享作品,尽管汪曾祺自谦说:“我的画没有什么看头,只是因为是作家的画,才显得特别。”
他喜欢的画风是“写意”,不拘泥于传统,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随意性。曾绘制的紫藤画几乎无法辨认真花形,却能捕捉到浓郁的水气,令观者联想到“骤雨初晴”的意境。他常常在画作上题诗,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有时他甚至利用画作来寄托情感,比如向朋友寄送的冬日菊花画和诗句,展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中深厚的情感寄托。
通过将印象派的技法融入中国画中,汪曾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尽管他的画只是为了个人的喜好或赠予友人,但这些充满趣味及自我表达的作品,让他的艺术生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文学交织,浑然天成。可以说,汪曾祺的绘画不仅是一种嗜好,更是他对生命的解读和对生活趣味的追求。他曾通过一枚闲章总结自己绘画的态度:“只可自怡悦”。在他看来,画画是一种自己和内心交流的方式,而与人分享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汪曾祺用绘画诉说着人生的故事,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真实情感的展现,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那份朴素却弥足珍贵的趣味与诗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