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与日常生活
生活乐趣与儿童绘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艺术元素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亲子生活艺术# #儿童绘画教程#
浅谈绘画艺术与日常生活
班级:10美术学国画姓名:杨清清学号:20101051124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就拿绘画艺术来说,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体,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
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
绘画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普遍价值的特殊的事件、场景和人物。
它是以生活为蓝本,通过典型化处理后,对生活的准确、真实、生动的再现和模仿。
在绘画中,生活和艺术具有一种相对严格的对应关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绘画;有什么样的绘画就可以反推出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艺术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绘画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
绘画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
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
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
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
也就是说绘画作为记忆模式,它以视觉形式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模仿与再现。
绘画也是一种表现模式,它可以是对内在的情感的中宣泄,也可以说对神话或者传说的一种加工或表现。
在这种形式中,大致包括两种状况:一种是将神话或者传说视为一种现实,通过绘画来表现神话人物、场景或事件;一种是将心灵
或者想象视为一种现实,通过绘画来表现情感或者构拟想象的现实,或者以具象的形式诠释观念。
总之,绘画艺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的内容,它的来源,它的题材,都离不开日常生活。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
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
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这就是艺术独特的魅力。
绘画是在二维屏幕塑造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因此,绘画具有雕塑这种显在的三维艺术所不具备的、富有召唤性的深度模式。
因为,雕塑的深度空间,尤其是大型圆雕的深度空间,是直观、具体、可感的,可触摸的。
它不像绘画一样,它并不也不可能有过多的背景和环境烘托,所以雕塑因其运用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实体造型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特殊性,所以它一般不对融合丰富意蕴的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做较为直接地描绘。
特别是在肖像雕塑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往往只能间接地或曲折地体现于构成关系之一方的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上,而人物活动的关系“场”则不可能直接呈现出来。
就如:米隆《掷铁饼者》。
由于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主体内在审美意象,它虽然没有雕塑艺术之三维空间的实体性,但绘画中的形体建构比雕塑更能自由地支配色彩、线条与形体,所以在某些方面可以造成远比雕塑更近似外貌和切近内在审美意象的艺术效果,引起观赏者如临其景(境)的感受。
特别是它能近乎直接地呈现人们活动的关系“场”。
与雕塑舍弃不必要的外貌细节不同,它要求以异常具体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创造某种情感的氛围和精神——心理“场”,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绘画尽管要求细节的具体、个性化,但这并不是说模仿与再现某一具体个性形象就是绘画艺术的主要任务。
肖似客观对象的画面,实际上是经由艺术家主观心灵折射了的,它融入了深
沉的精神意蕴。
二维平面性,使绘画不可能在实际上真切地再现人物的活动及其具体背景,而只能以切近现实生活画面的视觉效果,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作为背景的关系“场”,呈现艺术家以情观物所见的世界或凝聚着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心灵画面。
因此,在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整个艺术家族所形成的序列中,较之雕塑,绘画是更偏向精神的,是更偏于表现内在主体性的。
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也经历着自然融合———分离对立———重新融合的过程。
艺术与日常生活最初并非两个独立的领域。
在原始文化和古典文化时期,艺术和日常生活并没有截然对立,而是和谐并存于人类的活动中,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日常生活也促动艺术的创造。
绘画艺术受艺术传达中形体建构的客观局限,不便于象文学作品那样反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更自由地表现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受、审美意象与审美理想。
尽管东西方的艺术家们都曾追求诗与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艺术品中的上乘之作,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风景画与风景诗描绘的画面与融会的意蕴是相似的。
马远的绘画作品《寒江独钓》和柳宗元的诗作《渔翁》所创造的艺术美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力图追求诗表现主体情感的那种韵味,诗力图追求描绘画所展示的那种画面。
但是,绘画毕竟是绘画,文学又毕竟是文学,它们是艺术家族中地两个分支。
文学是借助语言这种艺术媒介,呈现与艺术家内在审美意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画面。
它既可以集中笔墨描写社会生活中的某一场面甚至某一细节,更能够通过对场面、细节乃至更宽广画面的描写体现流动的社会生活画面。
绘画则只能描绘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画面,虽然这个画面是艺术家选定的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但它毕竟是一个有限的画面。
绘画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属于意象文本,而不是语言文本或音乐文本。
绘画无言,但是绘画往往能做到无声胜有声,它给人留有想象空间。
它反映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反映作者的情感和心理反应。
总之。
它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网址:绘画艺术与日常生活 https://klqsh.com/news/view/54155
相关内容
绘画艺术的魅力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手绘绘画的魅力与艺术生活的开启
非专业人士如何轻松将绘画融入日常生活?探索艺术的无限魅力!
绘画艺术带来的生活与个人魅力提升
从生活细节到艺术灵感:捕捉日常中的绘画素材
速写的乐趣——美院教授谈绘画与生活的艺术
养生与艺术:绘画、音乐与健康的奇妙联系
画画——探寻艺术与生活之美
画画与人生活:探索精神富足与艺术之美
画画让生活多彩:从简笔画到艺术殿堂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