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生及家长用感谢信等方式表达对《放飞学子梦 暖心“益”起走》活动的感谢
郝昭郡:妈妈让我明白什么是“珍惜当下”
郝昭郡,一个刚升入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暑假期间,她和妈妈一起报名参加了“我当一小时环卫工人” 主题志愿活动,给这位少年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今天起,我跟妈妈说,我要做一个文明人,保护环境,热爱劳动’……孩子把心得写进了作文,老师还特别表扬了她。”日前,郝昭郡的妈妈张秀萍联系本报记者并表示,这次暑假公益之行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获益良多。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不仅明白了环卫工人的辛苦,更明白了劳动的意义,回到家后,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也更懂得体谅父母了。“我还记得活动结束后,闺女热得满头大汗,但依然热情高涨地跟我说,‘妈妈,我很高兴参加这次活动,真正体会到了环卫工人的不易,我要学习她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妈妈张秀萍说,听完闺女的话, 顿时感觉心里暖暖的,做为母亲,为孩子的公益爱心感到骄傲,更为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蜜罐里,没有经历过风雨,我带着她做公益,就是为了让她知道, 还有很多在不同岗位上的劳动者不容易、有小朋友吃不饱穿不暖、有很多孤寡老人,他们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张秀萍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开着门头,时间上很紧,但今后自己会抽时间带她继续做公益,让孩子在经历中感悟成长。
郝柯明父亲:孩子参与的过程很重要
郝柯明的父亲在活动之初,为孩子报名参加了跟公益组织走访贫困学生的活动,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安逸,对贫困学子生活的了解和体验很少,让他们参与这样的爱心公益活动,能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爱与成长的“种子”。
“对青少年而言,参与的过程很重要。因为公益是双向的,不仅受助者得到了帮助,而且参与公益的人也收获了爱心和感触。”郝柯明的父亲告诉记者,作为祖国新一代接班人,“读好书,做好人”能够让学生们踏入社会,参与实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记得和孩子第一次走进贫困学生的家时,其实内心非常紧张,担心他们会很敏感,担心会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后来发现, 孩子们在参与中懂得很多,他们远比家长想象中的有爱心,这就是一种成长的收获。
郝柯明的父亲表示,一次公益之旅,能让孩子们有所思考,感恩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还能让他们在参与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让他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做有爱心的人,这也正是家长们最期待的。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公益实践是校园学生最需要的社会体验
五位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大二学生如今已返校,对于假期期间参加的《放飞学子梦暖心“益”起走》 公益活动,他们各有自己的感悟。
作为这支队伍的队长,王程鹏表示,了解到这次公益活动后,同学们当即报名,因为这样的活动实在难得,可以给他们一个用自己所学回馈社会的机会和平台。“回到学校后,我们把这次帮环卫工人量血压、 刮痧、耳疗及按摩推拿等义诊情况, 与老师和同学们做了交流,大家都 对我们这次的暑期实践活动纷纷点赞。”
队员李嘉慧告诉记者,公益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从这次为环卫工人义诊中,她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办任何事情都要耐心、细心、用心,在今后的服务中,我会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志愿者。”
宋丹丹则表示,这次公益活动是大学生汲取经验与弥补不足的平台,也是踏入社会前的一次初级探索。今后,她会把这次经历牢记于心,化作学习与巩固技能的动力,努力进取,不负自己。
“我们也认真思考了大学生学习的意义,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我会更加认真地度过大学四年,为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岗位打好基础。如果再有此类的公益活动,我还会继续参加。”王雪莹表示。
志愿者组织:让公益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放飞学子梦 暖心“益”起走》 公益行动也得到了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大力支持,活动期间,来自我市的多个公益组织一起加入到行动中来。其中,市弥水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王英彬认为,此次公益活动的开展,为众多学子参加公益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壮大公益力量,弘扬志愿精神,传播文明新风尚作出了贡献。
“学生需要关注学习成绩,也需要培养关爱之心,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做公益时可以学到责任、互助、珍惜,不仅有助于优秀品德的养成,也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做公益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王英彬表示,希望同学们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行动,踊跃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做心灵最美的少年。
此外,为了更好地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本报《放飞学子梦 暖心 “益”起走》公益行动近期还将继续组织爱心公益活动,提升更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欢迎广大学子报名参与。
本报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