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是追求满足感和幸福感,即在一生中,获得既舒适,又称心如意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在这方面,主要分两种人。其中:
一种人是满足肉身欲望的人。在这里,主要指平常人。他们根据肉身欲望的大小和多寡,成就满足和幸福,一生竭尽全力地追求舒适,又称心如意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人。
另一种人是满足精神欲望,而从中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人。在这里,主要指修灵之人。他们以修“无欲”肉身为手段,根据慧根深浅和智慧高低,竭尽全力地摆脱肉体欲望束缚,致使成为一生追求成仙、成佛之人。
总之,欲是无止境的,是不分各种形式,并且多种多样的。在这方面,每个人都如此,只不过是因为欲望大小多寡的不同罢了。当然,也包括修灵之人。修灵人貌似无欲,实则是以修习“无欲境界”为手段,而完成修灵的最高境界和层次,从而得到满足。并在享受禅中的快乐和幸福的同时,实现死后羽化升天,或去西天极乐世界,或去天堂永生的幸福夙愿。而这也正是欲望所致,正是他们在精神上,所要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反言若正。欲,也有正欲和邪欲之说。在这方面,释迦牟尼提出的“八正道”理论,则正是对邪欲的批判。老子在这方面,似乎显得更温柔些。他所提出的以“去甚,去奢,去泰”用事,倒是在坚持“正欲”原则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但他也未忘记对邪欲的反制,即“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就是老子以“正欲遏制邪欲”的主要方法和根本措施。然而,正像老子所说的“欲无欲”那样,欲和不欲总是交替存在的。而人生意义的体现,则正是在这条中线上,显得模糊不定。甚至由于“欲不欲”的易摇摆性,其人生意义也着实让人们认识不清。也就是说,欲望实现,则感到满足和幸福,并感受到了人生意义所在。反之,欲望被湮灭,则心灰意冷,形同槁木死灰,乃至灵魂也来拷问自己:“人生意义何在?”如此,我想说的是,正欲可有。但前提条件,还是要随其自然。并秉承“知足者常乐”的理念,去追求有意义,有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