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银河
所谓通透一是宏观角度,一是微观角度。
宏观是宇宙观;微观是人生观。前者的重点在空无;后者的重点在快乐。
人活着不可以没有宏观视角,否则不可能通透。所谓宏观视角就是对世界的鸟瞰,对宇宙的抽象观看。
许多人来世界走一遭,活三万天,从来没有尝试过对世界的鸟瞰,他只是活在此时此地,从不仰望星空,对于生前死后从不多想,只是实实在在地活在现实的泥沼之中,艰难跋涉,至死方休,不要说抬头观看,就连左右周边也未多留意。说鼠目寸光太过贬义,但实际情况却差不太多。
人活着也不可能回避微观视角,无论是独处还是住在人群当中,人都会遇到个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等微观现象。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食色性也,要能够找到养活自己的生计,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起码的养育和呵护。还要满足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都是具体而微的问题,要由微观视角来解决。
无论人为个体的存在赋予何种意义,宏观来看,找不到存在的任何意义。
这就是空无,佛教所谓参透大约也就是想明白万事皆空的大道理。人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如果不敢面对这一点,他的生命就不可能通透。
福柯说过:快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你把人生的价值排一下序,快乐应当是被排在榜首的。
如果你的每一天是快乐的,你就拥有了一个快乐的人生;如果你的每一天是痛苦的,你就只有一个痛苦的人生。
你只有三万多天好活,还有什么价值应当摆在快乐前面呢?金钱?权力?名望?工作?责任?
人如果看不清这一点,按照因果报应,按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民俗智慧,他就不会活得快乐和幸福。当然快乐质量不同,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快乐与一位村姑生个胖娃娃的快乐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它们都是快乐,都是自我实现。
总之,希望做一个通透之人,活得通透,活得明白,活得清醒,而不是像个懵懵懂懂的小动物那样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