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快乐?科学揭秘“积极心理学”的3个幸福法则
幸福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对个人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幸福心理学#
同样月薪5000,有人怨声载道,有人活得精彩;同样遭遇失业,有人一蹶不振,有人逆风翻盘——这背后的差异,可能就藏在“积极心理学”这门幸福科学里。今天带你用实验和数据,破解快乐高手的思维密码。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治疗心理疾病”,而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则关注“如何让普通人更幸福”。
它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1998年提出,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幸福不是运气,而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能力。
有趣的是,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常年霸占“最受欢迎选修课”榜首,学生评价:“这门课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二、3个被科学验证的“幸福法则”
1. 快乐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学会重构”
经典实验:让两组人看“半杯水”,A组被要求思考“为什么只剩半杯”,B组被引导关注“幸好还有半杯”。2周后,B组的幸福感和抗压能力显著提升。
所以,事实不会改变,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是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当你感觉世界很糟糕的时候,不妨试一下:每天睡前记录3件值得感恩的小事(比如“同事帮我带了咖啡”、“今天妈妈给我晒了被子”等),坚持1个月,大脑会逐渐形成“积极偏好”。
2. 心流状态:专注本身就能带来快乐
当你全神贯注做某件事(如画画、运动、编程),忘记时间和自我,这就是心流(Flow)。研究发现,经常体验心流的人,抑郁概率降低37%。
专注在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的,没有杂念的,可以选择稍有挑战的任务(如学习新菜式),关闭手机干扰,设定明确小目标,当达到目标的时候,这种幸福和快乐是无法被替代的。
3. 人际关系是幸福的“隐藏货币”
哈佛大学持续85年的幸福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比财富、地位更能预测长期幸福感。哪怕只有1-2个深度信任的关系,也能大幅提升心理韧性。
很多时候,遇到事情,除了自我调节外,还可以找到亲人朋友倾诉,不用怕麻烦别人,不用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当自我封闭时,看到的只有自己的黑暗和恐惧,亲人朋友的关怀是黑暗中的一束光,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行动建议:每周主动联系一位朋友,用“具体赞美”代替寒暄(如:“你上次给我的建议真的帮了大忙!”)。
三、小心这些“幸福陷阱”
1、“等我……就幸福了”的想法
很多人将幸福寄托于实现了某个目标和想法之后,“等我有钱了”,“等我结婚了”,“等我有房子了”……当前的快乐就会被忽视,不妨换个思路,“今天太阳很好,有点微风,我感觉很开心”,“今天我吃到了我一直想吃的火锅,味道真不错,我感觉很开心”,“我今天工作提前完成,并得到了夸奖,我感觉很开心”……如果只有“等……”,我们的大脑会适应升职、加薪、有钱等变化,快乐感通常3个月后回落,会感觉更加的失望。
2、过度追求正能量
强迫自己“必须快乐”反而增加压力,允许偶尔的情绪低落很重要。接纳自己不是只接纳好的一面,负面情绪、缺点、困难都需要接纳面对,不执著于“必须快乐”,而是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公不开心。
幸福是场“刻意练习”。积极心理学不是鸡汤,而是像健身一样的大脑训练。当你开始关注‘半杯水’、投入热爱的事、经营真实的关系,你就已经在改写自己的幸福代码。
网址: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快乐?科学揭秘“积极心理学”的3个幸福法则 https://klqsh.com/news/view/63917
相关内容
普通人也能拥有的幸福法则:积极心理学教你5个快乐开关,2024普通人也能拥有的幸福法则:积极心理学教会我的5个快乐开关
什么是真正的积极心理学?
快乐其实很简单:20个科学验证的幸福感法则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心理学:快乐生活的3大法则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
探索积极心理学:促进幸福和个人成长的基本原理
幸福和享受、快乐有什么区别?父母能为孩子的幸福做些什么?
【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5要素
如果幸福可以用金钱买到,为什么还有人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