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励志的书演讲稿
阅读启发性的书籍或听励志演讲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乐趣寻找#
读一本励志的书演讲稿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特别实在的话题——读一本励志的书,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可能有人会说:“励志书不就是灌鸡汤吗?看完热血三分钟,转头该迷茫还是迷茫。”说实话,以前我也这么想。直到三年前,我在人生最低谷时,偶然翻开了一本封面已经泛黄的励志书,才发现:真正的励志书,从来不是让你“打鸡血”,而是给你一把拆解生活难题的钥匙,让你在摔进坑里时,知道怎么自己爬出来。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点:为什么我们需要励志书?怎么选对一本能“救命”的励志书?以及如何把书中的道理,真正变成改变自己的力量。如果你也正经历迷茫、焦虑,或者觉得“努力好像没意义”,今天的内容,或许能给你一点不一样的启发。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本“能救命”的励志书?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加班到凌晨,看着窗外的路灯,突然觉得自己像个陀螺,被生活抽得停不下来,却不知道自己在转什么;明明很想做成一件事,可试了几次都失败,最后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甚至有时候会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这些情绪,我都经历过。三年前,我辞掉了一份稳定但不喜欢的工作,想创业做自己的工作室。结果不到半年,项目黄了,积蓄赔光了,还欠了几万块债。那段时间,我每天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不敢接父母的电话,连下楼买瓶酱油都觉得“别人会不会在背后笑我”。
直到有天,我在旧书堆里翻到一本《当幸福来敲门》——不是电影,是克里斯·加德纳的自传。书里有段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当你认为最困难的时候,其实就是你最接近成功的时候。 ” 一开始我觉得这话特“鸡汤”,可当我看到他带着儿子睡地铁站厕所,白天卖血换钱买零件,晚上在收容所排队等床位,却还坚持每天看股票书时,突然鼻子一酸:原来真的有人,在比我难一百倍的处境里,还在一步一步往前挪。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没失眠。我意识到:我们读励志书,不是为了找“成功模板”,而是为了在自己撑不下去时,知道“原来有人和我一样摔过跤,甚至摔得更惨,但他爬起来了”。 这种“被看见”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就像你在黑夜里走路,手里没灯,但远处有个人举着蜡烛往前走,你会想:“哦,原来这条路能走通,我跟着他的方向,总能摸到光。”
二、选对励志书:别让“假鸡汤”浪费你的时间
不过,不是所有励志书都能给你“蜡烛”。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励志书”,其实是“成功学爽文”——作者要么把自己的经历包装得像开了挂,要么用一堆“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空话,让你看完更焦虑:“为什么他能我不能?”
那怎么选一本真正有用的励志书?分享三个我踩过坑后总结的标准,亲测有效:
1. 看“作者有没有真摔过跤”
真正的励志书,作者一定是“从坑里爬出来的人”。比如《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她研究“成长型思维”,是因为她发现很多人明明很聪明,却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岸见一郎,本身是心理学家,书里的观点都来自他接触过的真实案例。
相反,如果一本书的作者,开口就是“我三个月赚了一百万”“我轻松实现财务自由”,却从不提自己失败时怎么熬过来的,大概率是“割韭菜”。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没有“轻松”二字。
2. 看“有没有具体的方法,而不是空喊口号”
好的励志书,会给你“可落地的工具”。比如《坚毅》里提到“刻意练习四步法”,《原子习惯》里的“1%进步法则”,这些不是让你“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告诉你“怎么努力才有用”。
我之前读过一本讲“时间管理”的励志书,全书都在说“你要自律”“你要早起”,可怎么克服“早起困难症”?怎么判断哪些事该优先做?一个字没提。这种书,看完除了让你更自责“我怎么这么不自律”,没有任何意义。
3. 看“能不能让你觉得‘我也可以试试’”
真正的励志,不是让你仰望别人,而是让你相信自己。去年我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面有个来访者叫“约翰”,四十多岁,事业有成却天天想死。心理治疗师洛莉没有给他灌鸡汤,只是陪着他一点点梳理:“你害怕的不是死亡,是害怕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创业失败后,我害怕的不是“没钱”,是害怕“这辈子就这样了”。书里没有说“你要振作”,但它让我敢对自己说:“也许我可以再试一次,哪怕从小事开始。”
三、把书中的力量变成自己的:别让“读过”只停留在“看过”
选对了书,更重要的是“怎么把书里的道理,变成自己的行动”。很多人读完励志书,会把金句抄在本子上,然后该干嘛干嘛——这不是“读书”,是“收藏金句”。
分享一个我亲测有效的“三步转化法”,帮你把书里的力量“用起来”:
第一步:找到“戳中你的那句话”,问自己“我为什么被戳中?”
读完一本书,别急着翻下一本。合上书,想想:哪句话让你心里“咯噔”一下?那一刻你想到了自己的什么事?
比如我读《被讨厌的勇气》时,看到“课题分离”四个字,突然想到:我创业失败后不敢告诉父母,其实是把“父母会不会失望”当成了“我的课题”。但其实,“我要不要告诉他们”是我的课题,“他们怎么想”是他们的课题。想通这一点,我终于敢给我妈打了电话——结果她只说:“回家吧,妈给你包饺子。”
所以,别只记金句,记“金句背后,你自己的故事”。
第二步:定一个“最小行动目标”,小到“不可能失败”
励志书里的道理,往往很宏大,比如“要培养成长型思维”“要坚持长期主义”。但宏大的目标,最容易让人放弃。不如从“最小行动”开始。
比如你读《原子习惯》,知道“习惯养成需要21天”,别一上来就说“我要每天背100个单词”。试试“每天背1个单词”——这么小的目标,你不可能做不到。等你连续做了一周,再慢慢加量。改变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先让雪球动起来。
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创业失败后,我读《微习惯》,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是“每天写50个字的日记”。一开始觉得“这有什么用”,但写着写着,我开始梳理自己失败的原因,慢慢找到了新的方向。现在,我已经能每天写2000字的文章了。
第三步:一周后“复盘”:这本书,到底帮我解决了什么问题?
很多人读书,读完就忘,是因为没有“复盘”。每周花10分钟,问问自己:这周,我用书中的方法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哪怕只是“今天没对孩子发脾气”“今天没拖延”,都是进步。
比如我读《非暴力沟通》,学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步法。上周我和合作方吵架,差点谈崩。想起书里的方法,我试着说:“我看到我们在方案细节上有分歧(观察),有点着急(感受),因为我希望项目能按时推进(需要),你看我们能不能先确定这三个核心点?(请求)” 结果对方态度立刻缓和了,问题很快解决。
你看,励志书的价值,从来不是让你“成为别人”,而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哪怕只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最后想说:读书,是为了在黑暗里给自己点一盏灯
其实今天聊了这么多,不是想让大家“必须去读某本励志书”。而是想告诉大家:当你觉得生活难、撑不下去的时候,别一个人扛着。
你可以去读一本励志书,就像和一个“走过这条路的过来人”聊聊天;你可以去跑步、去做饭、去和朋友吐槽——重要的是,别让自己困在原地。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些“被一本书点亮”的时刻。 那本书可能不厚,甚至封面有点旧,但它会告诉你:“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往前走。”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那本属于自己的“光”,然后带着这束光,把眼前的路,一步一步走下去。
谢谢大家。
网址:读一本励志的书演讲稿 https://klqsh.com/news/view/66726
相关内容
必读的四本职场励志书籍排名养成读书快乐生活的好习惯演讲稿
适合孩子读的励志书籍(给孩子看的十本励志书)
养成读书快乐生活的好习惯演讲稿(通用8篇)
养成读书快乐生活的好习惯演讲稿范文(12篇)
一生必读10本励志书
值得一看的励志的书籍 一生必读6本励志书推荐(2)
养成读书快乐生活的好习惯演讲稿范文(精选16篇)
值得一看的励志的书籍 一生必读6本励志书推荐
这些触动心灵的励志书,你读过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