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类的图书和文章可以说是经久不衰的主题了。毕竟,谁不想过上完美的人生呢?谁没有感到困惑无助的时候?
但是,那些励志自助书看多了,你大概会有似曾相似的感觉,怎么又说这个了?
作者在看过了几十本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畅销书之后,用一篇文章概括出11条原则。有了这一篇,说不定你就可以把其他的励志书都扔掉了。
编者按
作者 | Chris Taylor
原题 | Every self-help book ever, boiled down to 11 simple rules
译者 | boxi
11条原则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改变你的心理地图
直面内心的恐惧
马上做判断是不好的
记住人终有一死,要活在当下
人生苦短,要做个有趣的人
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完美主义 = 拖延症
吃好睡好、多运动、放轻松,周而复始。
通通写下来
光看书不能得到全部
第一本自称的自助励志书是在1859年出版的,作者的名字叫Samuel Smiles,听起来不像是真的。
书的标题甚至更不像真的,就叫做《励志自助》(Self-Help)。
此书汲取了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著名人物的人生经验,后来一共售出了数百万册,是维多利亚时代家庭的中流砥柱。
此后的每一代都有非常抢手的畅销书,比方说《悠游度过一天的24小时》(how to live on 24 hours)(1908年),《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1937年)或者《别为小事闹心》(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1997年)。
到目前为止,市场规模达110亿美元的自助书产业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但是,一旦抽丝剥茧,你就会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新信息。
毕竟,我们在Smiles之前就已经在消费励志自助好几个世纪了,只是那时候叫法不一样而已。
罗马皇帝马库斯·奥雷留斯(Marcus Aurelius)在《沉思录》中提供了跟推文类似的建议;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穷理查的年鉴》也是如此。
甚至对励志自助的拙劣模仿也不是新鲜事。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面用波洛尼厄斯的“忠于自己”的演讲来做到这一点:那基本上就是一个吹牛大王的流水账罢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对励志自助的沉迷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很多所谓的畅销书,其实是在拙劣模仿与换汤不换药之间徘徊。
最近,出现了一股可以称之为元励志自助的趋势:那些描述自己遵循励志书指导的体会的书,比方说《Help Me!》(2018),还有基于类似的励志播客By the Book的《How to Be Fine》(2020)。
但是,嘿,如果那些励志书写来写去写的都是差不多一样的东西的话——确实如此——我们的提炼为什么要在写成一本书这里止步呢?
为什么不把这整个体裁翻来覆去的炒旧饭浓缩成一篇文章呢?
在看过了几十本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畅销书之后,我打算用这篇文章来为你尝试一下。
以下就是我一遍又一遍看到的励志建议的精髓。
01.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日常习惯可不仅仅是重要而已,那就是你的全部。
亚里斯多德说“我们日复一日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时就知道这一点。
尽管你有马上修复一切的天生渴望,但取得巨大成果的最好方法是对日常习惯进行细微的、持之以恒的改变。
在日本,这叫做“持续改善”(kaizen),也是斯蒂芬·科维(Stephen Covey)在1989年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给美国读者介绍的一个概念。
21世纪从对人类行为的开创性研究为习惯调整提供了很多帮助。这些在2014年的畅销书《习惯的力量》已有概述。
然后是《原子习惯》(Atomic Habits,2018),该书指出,任何指标每次提高1%,长此以往,就可以实现指数增长。
在短期内最重要的是重复,这会让你的行为摆脱意志力的局限性,并将其变成自动自发的行为。
我个人比较喜欢《微习惯》(Mini Habits,2013)里面的摘要:要让你的日常练习“简单到不可能失败”。比方说,确保每天坚持锻炼五分钟,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渴望多练一点。
02.改变你的心理地图
是时候讲讲那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了。
“内心相信的东西,就有办法实现”:这些励志名言归要归功于NFL的罗尼·洛特(Ronnie Lott),但也是自从《积极思考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1952年)以来几乎每一本励志书都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的体现。
从根本上来说,要想实现任何目标,你都得先把自己想要的最后结果一清二楚地设想出来,然后再按照精确规划的步骤一步步倒推。
计划部分是关键。
领会好这个的话你会得到《秘密》(The Secret)(2006年)的半圣歌式的胡言乱语,这本书本身是《失落的致富宝典》(The Science of Getting Rich)的重写,而后者的基础则是19世纪的“驭体于灵”运动。
但是科学告诉我们,并没有什么“吸引力法则”(尽管为什么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看到过它的例子有有心理学解释)。
计划就是你实现目标的途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
你要打的是持久战。
要想拥有“坚强的意志力”,你需要跟目标的形象化建立起情感联系,这样才能在实现任何值得做的目标的过程中,打消想要中途退出的心障。
03.直面内心的恐惧
斯多葛哲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至今仍广受欢迎。
这种哲学不仅出现在《The Stoic Challenge: A Philosopher's Guide to Becoming Tougher, Calmer and More Resilient》(2019)里面,而且在所有的现代励志自助书里面都有它的影子。
斯多葛哲学不是要你变得冷酷无情,而是要你改变自己的思维框架,让你对最坏的事情做出预期甚至表示欢迎,而不是感到害怕。
马库斯·奥雷留斯写道:
每日清晨对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骄傲的人。
这句话简直就是可以用到Twitter上面的完美口头禅。
纵观整个历史,对自己的期望进行重新调整有过很多的类似尝试——比方说,争议性的学者约旦·彼得森(Jordan Peterson)剽窃的佛法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一旦你接受了这一点,你的新起点就不仅仅是建立预期,而是不顾一切地朝着让你感到恐惧的事情扑过去。
埃莉诺·罗斯福说:
你必须做你认为你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的意思往往在著名的“防晒霜”建议专栏和那首知名的歌里面得到体现:
每天做一件让自己感到恐惧的事情。
这句向日常习惯表示赞许的话,也许是有史以来最简洁的励志名言。
这就引出了所谓的“自己吓自己”系列,比方说《直面内心的恐惧》(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1987年),元励志书《 Help Me!》作者认为自己自己看过的最有效的读物。
你不必辞掉工作,不必跳进冰冷的池塘中,也不必面对公开演讲的尴尬,但是,把屁股从沙发挪开,让自己内心紧张起来,是每一个斯多葛自助计划的必要部分。
04.马上做判断是不好的。
在解释这条常见的励志定律是很难不陷入到老生常谈。
在对感受到的一丝怠慢做出反应之前,请深呼吸然后数十下,类似的建议你是不是听到耳朵都起茧了?
要不就是忠告你要保持保持开放的心态?
或者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一下?
或者质疑一下你的假设?
或者也许别人未必是针对你呢?
用经常被当作出自柏拉图的一位苏格兰作家的话来说:
与人为善,因为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艰苦斗争。
你可以把这个叫做同理心,或者同情心,或者称之为魔鬼代言人(故意持相反意见的人),或者检验一下你的特权。
所有这些为的其实都是同一个目的——避免急于对自己的同伴做出判断。
进化让我们先天会进行模式匹配并做出快速决策。当剑齿虎向我们的洞穴逼近时,这种思维很有用,但在亲密的多元文化社会里就要打折扣了。
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坏消息,但对数不胜数的励志书的每一位反复提醒我们的作者来说,其实是个好消息。
05.谨记生命的尽头
罗宾·威廉姆斯本来可以过上的69岁生日已经过去,让我们回忆一下《死亡诗社》(Dead Poets'Society)里面“活在当下”的那一幕。威廉姆斯说:
伙计们,我们最终都是蛆的食物。
在当下几乎一针见血到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句话。
但不管你受不受得了都得接受,因为对自己死亡的预见不仅仅是人之有别动物之所在,也是励志的武器库里面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这也会过去的”就源自苏菲派的诗歌,踏入罗马城门时,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让一名仆人对着他耳语的也是这句话。
苏格拉底要我们记住“人终有一死”(memento mori)。
这句话为什么效果这么好?
因为当我们记得人终有一死时,人生的目的一下子就会变得清晰起来,日常生活的那些为了琐事的愚蠢争吵往往就会消停。
18世纪的智者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写道:
当一个人知道在一两个星期后他将要被绞死时,这会很好地让他集中精力。
那我们怎么才能活在当下,抓住这一天呢?
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列出来然后去做,越快越好。
《Someday Is Not A Day in the Week》(2019)讲述的是作者父亲的故事,他的一生都梦想要把每一个美国国家公园都参观一遍,却在做这件事情的途中因为中风死于某家酒店的浴室,那时候他刚刚退休下来一周。
如果那就是你的命运的话,你会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如果自己的死亡可怕到难以直面的话,那么有一个更安全的版本也许对某些人更有效些:想象一下80多岁在养老院熬的自己。认认真真地想像一下:你坐在轮椅上,满脸皱纹,软弱无力,在无聊乏味的电视节目前咀嚼着托盘上的软食。
如果你现在就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话,那个人是会感到很高兴还是会后悔呢?
这就是所谓的“回眸与前瞻”思想实验。
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版本叫做“遗憾最小化”。1996年的时候他就是用这个来做出决策,去冒自己一生当中最大的一次风险。
通过内心的交战,最终他认为,如果自己开车去西雅图创立Amazon,不管结果如何,相对于舒适地呆在纽约的咨询公司得过且过,80岁的自己都不会那么后悔。
不管你是爱他还是恨他,都不能否认这种做法的确奏效。
06.做个有趣的人
《On Being Awesome: A Unified Theory of How Not to Suck》(2017年)的开头是所有的励志自助书里面最不寻常之一。
书一开始就讲了凯尔特人球迷,书呆子Jeremy Fry,是如何在对着网络摄像头在球馆观众席抽风演绎邦·乔维(Bon Jovi)的名曲《Living on a Prayer》的,那则视频后来火了,浏览量超过了1900万。
为什么?
因为Fry完全豁出去了,以我们都希望的疯狂,在成千上万人面前充分展现自己。
这又是一个老生常谈。重点不在于Fry是在旁若无人地跳舞自嗨,而在于他是在跟大家一起共舞,他完全意识到大家都在看着自己而且很喜欢。
这就是《不在乎的精妙艺术》(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这种流派的文学派上用场的时候,这提醒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人生太过短暂了,所以当你在过着自己的最美好的生活时,管他呢,别人对你的任何看法都不要在意。
而且奇怪的是,当你这么做时,别人反而会被你吸引。
不仅如此,你还应该积极培养一些自己的怪癖。
越来越多的创意自助书开始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明确,比方说Felicia Day的《拥抱你的怪癖》(Embrace Your Weird,2019)。
James Victore在《 Feck Perfuction:Dangerous Ideas on Life of Life》(2019)中说:
小时候让你显得怪异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力的源泉。这些是定义你是谁的基本要素。不要完美。不做掩饰。就是你自己。
就像佛教徒会告诉你的那样,做最真实的自己是把烦恼的自我抛诸脑后的最好办法。
无论任务有多困难,你都可以让它变得有趣。
这条规则总不能用到重病康复去吧?
但是游戏设计师Jane McGonigal用一本《SuperBetter》(2015)来证明这是可以的。
因为遭受了严重的脑震荡,她几乎想去自杀,但后来她自己开发了一款数字游戏,对自己在受创取得的每一小步的进步都给予奖励。
现在已经有超过五十万人得到了这个康复游戏的帮助。
07.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最古老的励志建议是什么?
用最宽松的定义来说,这条也许是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条基本原则似乎在全世界的每一种文化里面都有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和希腊,以及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希腊。
改头换面的说法有很多,从“爱你的邻居”到2020年的一本自助书的名字,《Just Don't Be An Assh*le》,不一而足。
但是,如果你的邻居不希望你用己所欲的方式对待他,那这条黄金法则就有可能会让你出问题。
你可能会因为太过热心而帮倒忙,变成混蛋。
CS Lewis在1942年出版的经典之作《地狱来鸿》(Scretape Letters,用魔鬼家书的形式进行励志自助)中指出:
她是那种为别人而活的人。透过那惴惴不安的的表情你可以知道那个他人是谁。
所以更好的思考方式是看有没有用。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写道:
人生的目的不在于快乐,而在于有为、有用。
这句话是真的,跟19世纪一样的真。对别人有用不仅会给我们一种被部落进化根植到骨子里的温馨感觉,还可以让我们运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和怪癖,并且给它们指明方向。
找到让你成为自己的那件事,然后用尽可能帮助到人类的方式去运用好它:这样,我们就最有可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既然如此,彼此相爱这个答案岂不更加简洁?
的确如此——找到能拨开迷雾的新故事来提醒我们这个基本的事实,正是励志自助作家(小说家、传教士和编剧就更不用说了)还有活干的支撑。
诗人奥登(WH Auden)写道:
我们必须相亲相爱,否则不如死亡。
根据我们的第5条原则,他后来改写成了:
我们必须相爱,然后死亡。
08.完美主义 = 拖延症
这些年来,我买了很多书来解决拖延症的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却在等一个下雨天好去看。
我还在求能够应对我的完美主义者行为的书。
但是直到我看了《不完美主义者》(The Imperfectionists)时,一个简单的事实才变得清晰起来:其实这两个是一回事,是同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不可能有完美的结果,所以,如果你期望得到这样的结果,那自然就会拖延。
完美主义不好玩。
完美主义没法让你接受自己的缺点,或者没法让你接受习惯改变应该是循序渐进、轻松从容的,所以,如果任何事情是你力所不能及的话(向新年决心问好!),就等着你所有改变习惯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吧。
同样地,日本的另一条处世之道也很管用:侘寂之美,接受和热爱世间一切的不完美。
那怎么才能付诸实践呢?
不管你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准备,开始干就是了。
有时候,做就是最好的学,去直面那些自己未曾预料到的困难。
借用1970年代一度有点让人烦的依据格言:
Fake it 'til you make it(装逼直到变成牛逼)。
09.吃好睡好、多运动、放轻松。周而复始
作为人意味着要接受肉身对我们的限制,要保养好。
罗马诗人朱文诺(Juvenal)总结得最好: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Mens sana in corpore sano)。
人需要吃东西(但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吃垃圾食品),需要睡觉(6到10个小时左右,具体取决于我们的年龄和DNA),并注意我们的作息类型,不管我们读了多少本信誓旦旦让我们成为一个早起的人的励志自助书(比方说《凌晨5点奇迹》(The 5 AM Miracle)),都改变不了这些事实。
是的,很抱歉,我们每天都得锻炼。
这确实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弹性,同时减轻疼痛、发炎,抑郁和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银弹。
但是,抗击皮质醇的战斗并不会止步于你的跑步/散步/爵士乐。冥想和正念也是大量的自助书籍的推荐,不仅是佛学的书,其他书也提供了这么做的充分科学理由。
然后是林语堂 1937年的《生活的艺术》,这本在当时美国流行的励志自助书,建议你要放松身心,虚度光阴,随波逐流。书里面用了整整一章来专门介绍用什么样的姿势在床上躺着最好。林语堂写道:
如果你能够用完全无用的方式度过一个完全无用的下午,那么你就算是学会了生活。
话虽如此,但这并不是说就不应该努力去多做些事情了,就不该去寻找人生目的,设想目标了。
但是,如果你不给一些纯粹的乐子留出空间,离刺激皮质醇的智能手机越远越好,你就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恢复精神,做好回馈世界的准备。
林语堂还说,幽默感对你至关重要,他还给出了这个公式:
看清现实,心怀梦想,幽默面对,才是人生智慧。
10.通通写下来
不管你打算遵循哪一种自助指南,都离不开写作。
你需要制定计划。你得形象化。你得列出清单。
大卫·艾伦(David Allen)2002年经典的《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给待办事项清单提供了一套我见过的最好的系统,这可以归结为: 把你认为自己现在或将来要做或者想做的所有事情通通写下来。
然后,对于上面的事项,要么马上执行(如果需要的时间少于5分钟的话),要么推迟(到特定日期或“某天/也许”列表),或者委派给人做(如果你很幸运,有人可以帮你做事的话)。
就算你不是作家,你可以,也应该自由自发地写作。这就是1992年的畅销书《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The Artist's Way)一书的作者Julia Cameron的建议,里面介绍了一种“晨间笔记”(morning pages)的做法:
就是早晨起来后的一个小时之内,什么也不做,拿起本子开始写,想到什么写什么,但是必须写满3大页。主题:你想到的任何事情。
前两页基本上以废话居多,比方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这很无聊”,不过第三页你就会有一些令人惊讶的顿悟。
然后是感恩日记。
这个概念仍然会让我目瞪口呆,但它的科学性却很难否认:哪怕就写几句,列出每天我们需要感激的几件事,就是这么简单的举动,也已被证明会让我们的大脑重新连线,给我们带来心理健康的改善,甚至仅仅经过几周的练习之后就能收到效果。
11.光看书不能得到全部
如果你看到作者声称看他们的书或者文章就能得到你所需要的一切的话,那种书就不是自助体裁的,那应该是邪教。
幸运的是,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会承认这一点,对于一向全面的生活改善计划来说,阅读是有局限性的。
到了一定时候,你总归还是要放下书本开始行动的。而且你还得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你的堕落是难免的。
公元5世纪的圣奥古斯丁在写关于自我的两个部分时就知道了这一点,这两部分一个是倔强地喜欢做错误的事情的自我,另一个是想踢那个自我屁股的自我。
这两个自我谁都不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就算是再独立自主的人,也需要帮助才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足够远。那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最后阶段(互赖期),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从叛逆的青少年独立期转变为成人对相互依赖的理解。
很多励志自助书的作者都建议要提名一位“问责伙伴”来让自己保持诚实,相应地,你也要对他们做同样的事情。
如果你足够的幸运,能找到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人,那想尽一切办法都要跟他相处下去。
但爱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未必会把你看不到的一切都告诉你,因为担心你的反应,就像你也会有这种担心一样。
所以,去找个治疗师看看也许是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比方说,通过畅销书《伯恩斯新情绪疗法》(Feeling Good,1980)之类的读物你可以了解有关认知行为疗法的所有信息。但是,只有在跟可以将其应用到你的病例上面的专业人员交谈之后,你才可以将其付诸实践。
自1978年《少有人走过的路》出版以来,自助畅销书就一直在推荐谈心疗法。
但对这种疗法的污名仍然存在:如果你去看治疗师,那一定是失败的证明,你一定是心理有什么缺陷的,对吧?
错。
甚至治疗师本人也需要治疗师。
到头来,这也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 不仅要对他人有用,还要强大到让他人对我们有用。
《影响力》和《高效输出管理》| 两本书助力26 岁的程序员成为亿万富翁
2020年想多读几本书?不妨先养成这7个好习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