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逃离与抗争下的自我发现与自我重构之路
自我成长讲座教你有效沟通与人际交往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生活技能教育# #自我成长讲座#
比尔·盖茨说:“我的自学能力在她面前不值一提,所以最近能和她坐下来聊聊这本书让我非常激动。”
就是这位受比尔·盖茨盛赞的女孩——塔拉·韦斯特弗,写的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2018年比尔·盖茨的年度书单中作为TOP1被推荐。比尔·盖茨还专门邀请塔拉就这本书进行对谈,并为此书写了书评。
比尔·盖茨与塔拉对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并长期高居榜首,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因此书被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读这本书,你可能会以为自己在读一部小说,以为这是一个虚构的荒诞故事,但在读的过程中,你需要提醒自己,这是作者本人的自传,是她的真实经历。
本书作者塔拉,1986年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从小和另外的六个兄弟姐妹在父亲的废料场长大,被废铜烂铁围绕。17岁前从未踏入过教室的她,通过自学考上大学,再又经过学习深造,成为剑桥大学思想史博士和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逃离大山后接受教育的她,打开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新新世界。在这样一个非凡和惊人的故事中,我们得以看到一个人如何在受教育后跨越内心层层障碍,在艰难的转变历程中,发现和重塑自我,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封面
01听从内心召唤,打破坚固枷锁,用选择来创造自我
作者塔拉出生在一个信仰极端的摩门教家庭,父亲偏执躁郁,坚信世界末日终将降临,整日担忧害怕,忙于带领一家子囤积粮食和弹药,为末日降临做准备。
父亲还坚定地认为,不上学不就医就是必须坚持的忠诚与真理。他们一家子身体有病或受伤从不去医院,哪怕遭遇严重车祸和爆炸,被重度烧伤,也不肯去医院救治,死活与否听天由命。
在这个家里,充斥着对女性的蔑视与压制,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父亲总是给塔拉灌输观点:一个女人的位置在家里,而妈妈用行动表明了一个女人应该顺从她的丈夫,把自己献给家庭。
对塔拉影响很大的日常细节,是穿衣被要求去女性化,不能显得苗条有曲线,不能过膝不能露出肩膀,否则会被爸爸指责甚至辱骂为不端庄不正经不道德。
以上这些观念,塔拉从小遵从,哪怕感到不适,也不敢违背,可以说,这些观念深深刻在她的骨子里,一旦违背,她就恐慌或者不自在。
塔拉有两个哥哥对她的成长带来极大影响。一个是肖恩,他残忍暴力,试图控制塔拉的意志,给她造成受辱骂受暴力所伤的阴影。
另一个哥哥泰勒,却是她人生转折最开始的启蒙者,泰勒有上学的志向,在他放唱诗班音乐给塔拉听的那一刻,艺术种子在塔拉心中萌芽,更触动塔拉的是,泰勒一直鼓励她去上学。
塔拉一方面因沉闷和恶劣的家庭环境心生逃离的念头,另一方面看到哥哥泰勒求学的另一种人生可能性,好奇和希望的种子在她的心中播下。
若顺从爸妈,那么塔拉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走向,便是在十八九岁时结婚成家,依着母亲的人生之路学习草药和助产的知识,成为一名助产士。
而另一个选择呢?自学去考大学,但这无疑是一场冒险,与父亲作对,走入陌生的世界,带着许多未知,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两个选择,塔拉也曾因此迷茫和纠结,最后,塔拉选择听从自我的召唤,自学参加大学入学考试。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了不起的我》一书作者陈海贤,在讲述自我发展心理学知识时,曾讲到转折期人们做选择时可以依据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思考自己选择的依据是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经济模型指的是考虑风险、收益、机会、成本,各种利弊得失,这种模型需要我们获得完备的信息,计算和加工信息,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心理模型则更多地考虑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发展哪一个自我,意味着在不确定的状况下,需要有自我负责的勇气。
而第二个原则,就是“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从环境的可能性去思考选择”。陈海贤解释,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的话,要么是顺从环境,要么是反抗环境,这时候我们会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环境 ,很容易被无力感淹没,但要是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的话,那么就是回归内心,抛开利弊问题,来个灵魂拷问: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种思考模式下,我们就会用选择去创造自我。
陈海贤讲述“做选择的两个原则”
塔拉于无形中,其实便依据心理模型和自我创造的角度做了选择,她不想走向父母为她规划好的未来,她不想成为一个依从母亲和姐姐人生之路的人,与此同时,去上大学接受教育的愿望在她心中萌芽,于是她赴了一个冒险的尝试,自学,考试,去探索另一个或许可以改变她现状的世界。
人生一旦有转折的际遇,在新旧道路的抉择面前,如果不甘遵循老路,那么不妨尝试去获取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经验,同时拷问灵魂深处,打破各种利弊担忧的顾虑,不勉强自己成为不想成为的人,并竭力去成为或者说是创造一个想要的自我。
02转变不是开关,按下就能从此处切换至彼处
17岁考入杨百翰大学后,塔拉开启了上学历程,之后考入剑桥大学,再到哈佛大学,就在她接受教育之后,历史课让她发现父亲扭曲了历史事实,心理学课让她发现父亲可能患有精神疾病,还有其他的课程,让塔拉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此外,在与同学的交往中,生活的常识和习惯,诸如她上完厕所不洗手,胃痛牙痛剧烈难耐也不去看医生,不打疫苗等自小形成的观念都遇到挑战。
在新的世界里,塔拉的自我认知遭到极大的颠覆,超过十年的时间,她经历了自我怀疑、恐惧、挣扎、迷失与精神崩溃、一度想要退缩的煎熬。
去上大学是正确的吗?自己是否不配上大学?为了上大学而与家人产生裂痕甚至被当成叛徒,值得吗?要不要重回大山重新皈依原来的信仰以获得父亲的原谅?类似种种,她与自己的思想斗争从未间断。
庆幸的是,塔拉一步步走出了困境。在教育的熏陶下,在知识的海洋里,在好友、大学教授、大学室友、心理咨询师、以及哥哥泰勒等人的帮助下,塔拉逐渐产生了一种“边界向外扩展之感”。
她开始意识到父母扭曲历史与事实,用操纵和控制的方式要求孩子们遵守扭曲的家庭忠诚观,开始因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在家庭里受到的不公而觉醒,决定蔑视顺从,大胆发声,摆脱家庭对她个人意志的操控,开始有信心重塑自我,想要彻底改变思想,解放自己被奴役的精神。最后,她已然摆脱了背叛家庭的负罪感,决意追寻独立思考的自由。
看到了吗?塔拉的转变既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帆风顺。她的转变历时之久,煎熬之深,提醒我们可以用发展视角和旁观者视角去看待转折时期的境遇。
发展视角,也就是清醒地承认事物发展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并非一步登天,除了从此岸启程和最终到达彼岸这两步之外,中间定会有一个过程,并且极有可能是艰难重重的过程。
知道这一点,你就能给自己建立一个合乎现实的心理预期,不会轻易被捷径、快速通道等说辞所迷惑。并且在你的人生转折期,当你身处挣扎迷茫、纠结困惑、疑虑恐慌的阶段时,你也将有能力去忍耐,去握住焦虑的手,等待或者寻求帮助,再往前走走看。
而旁观者视角,不过就是尽已所能地跳出当局者的角色,去觉察自己的处境,避免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自知,如同我们阅读塔拉的人生故事一样。
跳出自我,站在更高更远处,以更宏大和更长远的视角来觉察自我发展的处境,或许可以令我们在生命发展的每个阶段依然保持从容与坚定。
03成就是附属品,“积极自由”才是真谛
被家庭当作叛徒,冒险走向一条未知的路,谁知道结果如何?谁能保证最终一定能获得成就?
然而,在转变与发展中探索未知、追寻真理、拓宽自我认知边界,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它的意义所在,如塔拉,至少在她背道而驰的时候,她拥有了思想的自由,不再受制于人,不再被无从选择的无力感压迫。所受的教育越深,她就越拥有自己独立和多面的思考。
她开始追寻思想的自由,即是从原生家庭那非理性、专制而绝对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开始相信自己的思想同样有力,开始打破认知的局限性,自主思考并作出判断和决定,她在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一个更有力量的自我。
二十世纪杰出的自由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提出两个自由概念,一个是“消极自由”,另一个是“积极自由”。
塔拉在剑桥上课时,课堂上曾讨论过这两个概念,“消极自由,是不受外部限制或阻碍的自由,此种意义下的自由指一个人的身体不受他人阻碍地行动。”
而真正令塔拉陷入沉思的是“积极自由”的概念,她的老师解释道:“拥有积极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从非理性的恐惧和信仰中解放出来,从上瘾、迷信和所有其他形式的自我强迫中解脱出来。”
塔拉没有再深究“积极自由”的概念,然而读完她的人生历程,我们着实可以看到,她追寻的正是“积极自由”。
在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论》中,对于积极自由有更详细的解释:“‘自由’这个字的积极意义,是源自个人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期望。我希望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由我本身来决定,而不取决任何外界的力量。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
对于“积极自由”一说,《自由论》还讲道:“人,最重要的,我希望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而积极的人,是一个能够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并且用我自己的思想和目的,来解释我为什么做这些选择的人。只要我相信这一点是真理,我就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如果有人强迫我认为这一点不是真理,那么我就觉得在这种情形下,我已经受到奴役。”
《自由论》一书封面
塔拉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她的父母亲坚定地认为塔拉被恶灵控制了,试图为她驱魔,谋划着如何让她重新皈依。
但无法避免的是,塔拉已经和父母渐行渐远,她脱离从小生活的狭隘世界,探索了另一种人生,拓宽了思想的边界。在那个封闭世界里生活的人们,正在过着自己觉得理所当然的生活,而塔拉逃离出来,被追寻真理和探索思想的力量召唤,再也回不去了,此时,与家人分道扬镳是必然的,而后来的她也已经对这种分离感到平静。
塔拉在书里说:“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始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力的核心。如果现在让步,我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次争论。我会失去对自己思想的掌控权。这就是要求我付出的代价,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
若为自由故,别的皆可抛。当一个人被奴役的精神得到解放,他才有可能真正释放自己的生命力,活出对他本人来说更有意义的人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逃离、转变、抗争与思索之后,发现自我与重构自我,最终抵达自由之境,着实是一场富有意义的冒险之旅,也是一个需要时间与恒心的历程。
网址:《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逃离与抗争下的自我发现与自我重构之路 https://klqsh.com/news/view/68869
相关内容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成长的力量与勇气暑假书籍小推荐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深度解读与感悟
新书速递:《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部跨越山海的自我救赎之旅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值得一读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好书推荐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去做一只自由的鸟儿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探寻生命中的那座“山”与勇敢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