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5-07-25 18:03

《生活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应对苦难哲学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居家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书籍#

这里是燕守阁的第7篇读书笔记

文∣木荣

这是一本讲述生存问题的书。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活出生命的意义》出版至今已销售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人,1991年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如果数以千计的读者去购买一本标明能解决有关生活意义问题的书,那说明这个问题一定是当下最急需解决的。”

弗兰克尔在书中用大量篇幅讲述了犹太人作为囚徒在集中营的生活,那些经历了非人的遭遇后,最终活下来的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在那样的地狱中活下来呢?

如果要探寻生命的意义,从这些人身上入手无疑是最合适的。

答案正如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一观点也是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夺权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弗兰克尔据此创建了意义疗法,帮助迷茫甚至轻生的人们找到活下去的价值。

以下我将从集中营囚犯心理的三个阶段,人靠什么而活,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三个方面总结概括本书。

一 集中营囚犯心理的三个阶段

在美国参加二战后不久,弗兰克尔接到了美国驻维也纳领事馆的签证,年迈的父母为他感到欣喜,但作者却坚持认为需要尽一切能力保护父母,最终,他没有选择独自去往安全地带,而是和父母一起被捕,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战争结束后,作者的父母,哥哥,以及怀孕的妻子全部遇难,只有他和妹妹活了下来,弗兰克尔花9天时间写出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在刚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第一个阶段,并非如人们预想的那样无法承受,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后,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

一些原来睡觉很轻的人,现在即便与相隔几英尺,鼾声如雷的囚徒关在一起,也能睡得很香甜。

以前不刷牙不洗脸都无法入睡,现在头枕着破鞋子也能睡的很好。

在集中营的生活就像是一场地狱之梦,但现在,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

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人像烟尘一样飘向天空,谁也不知道自己下一刻会不会倒下,“有些东西能使你失去理智或变得一无所有,直到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这就是集中营囚犯的第一个心理阶段。

几天后,囚徒心理就会进入第二阶段——冷漠,情感进入死亡状态。

作者写到,一个男孩因为在雪地执勤站了几个小时,脚趾严重冻伤,当值班医生用镊子一点点拽去他的坏死组织时,旁观者感情麻木,根本无法感觉到厌恶,恐惧或者怜悯。

在进入集中营几周后,囚徒对一切都司空见惯,再也没什么事能打动他们了。

但也正是这种冷漠的外壳,他们才保护了自己。

第三个阶段,解放后犯人心理学。

你以为经受过长期折磨的犯人,被解放后会快乐得发疯?

不,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集中营大门,胆怯地朝周围看看,疑惑不解。

他们走出集中营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自由,他们感觉不到外界的美好。

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这在心理学角度叫做“人格解体”,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消失,心理上就会得“减压病”。

资质愚钝的人在这一阶段就不太容易摆脱集中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残忍行为的影响。

比如一位囚犯在自由后,就曾对作者说过“我一旦能够回家,这只胳膊要是不沾上血迹,我就把它砍掉!”

他们将自己从受害者变为了施害者。

而另一些幸存者也要承受命运本身的残酷。面对回到家后,支持他们活下来的家人已经死亡的现实。

这让他们产生了幻灭感。

所以,人要怎么回归正常?

弗兰克尔认为在弄清这个问题前,必须先明白人是靠什么而活?

意义疗法关注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二 人靠什么而活

也许你要说人是靠希望活下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集中营时期,有一位朋友做梦梦到3月30日他们将会被解救,他坚信这梦是真实的,所以这便成了他活下去的希望。可随着日期日益临近,他的状况却每况愈下,到了3月29号,他突然昏迷发烧,然后死于3月30号。

而在每年圣诞节前后,也是犯人大批死亡的时候,因为犯人总是想当然认为圣诞节时他们会被释放。

希望越大,当希望幻灭时,人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

所以希望并不能支撑人活下去,唯有找到活下去的意义,才能在最困苦的环境中给人活着的理由。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忍受生活加诸在他身上的一切。

弗兰克尔入狱时随身携带了一部精神学的未完成的手稿,后来手稿被毁,他一直想重写这部手稿。

所以即便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下,睡眠稀少,营养不良,人瘦得等同于骷髅,他也从未想过放弃生命,甚至有一次他鞋子坏掉了,他想到自己可能马上不行了,他眼前突然闪现出一个画面:他西装革履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述集中营心理学,鼓舞了很多人,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又可以活下去了。

苦难本身没有意义,是我们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为了让自己没有白白经受苦难,一定要从苦难和挫折当中学习到东西,这就是所谓的让自己配得上所受的苦难。

当苦难无法避免,我们就要把经受苦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我非常喜欢这句话。

一个人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面临挫折和磨难时,我们也刚好得到了解密自身价值的机会。

所以重要的不是生活能给予了我们什么,而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说,它的意义都是具体而不同的。

所以我们必须在生命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别人无法代替,而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所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就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任务。

“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如果你觉得活得浑浑噩噩,不知道想要什么,也许,你还没找到生命的任务。

三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关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阐述了三种方法。

第一,通过创建独特的事业。这个独特性是指对个人而言具有价值的事业,一份工作,在外人看来无论多么光鲜,如果你本人无法从它身上感受到满足和快乐,那对于你本身来说这就不是有价值的工作。

第二,通过爱。爱他人,为别人奉献。

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弗兰克尔说,所谓的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容易失去它。

所以我们是否应当多想想自己能为别人提供什么?而不是紧盯自己能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

实现某个目标前,我们首先要超越这个目标,问问自己为这个社会,为别人付出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通过为别人付出,我们会活得更有价值,更快乐。

第三,承受苦难。

作者并非刻意要求人们承受苦难,而是指如果苦难无法避免时,我们要学会从苦难中寻找意义,让自己用积极心态去面对。

弗兰克尔说,人有一种自由是永远无法被人剥夺的,那就是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同样是一件事,换个角度看可能就会是另一种结果。

比如,有一位瘫痪的病人,他的朋友都很同情他,因为他每天都要坐轮椅,他们认为他是被轮椅固定住的人,生活中没有自由。

但这个人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他要感谢轮椅给了他自由,因为如果没有轮椅,他连房间都出不了。

如何看待问题,决定了我们的自由程度。

这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教给我的。

人类总是有能力(1)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2)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3)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

以前我视压力和痛苦为洪水猛兽,以为追求快乐才是人该有的正常模样,现在,通过读这本书,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我的独特价值就蕴藏在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和压力中。

每个人都只有一条路,因为每个人的路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经受痛苦和重负的方式也不同。

而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于我而言,这人生就是一条修炼的必经之路,痛苦和压力是不必回避的,因为,这也正是实现自身独特价值的机会之所在。

网址: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https://klqsh.com/news/view/68902

相关内容

这本改命人的必读书籍,强烈建议你读100遍!
50 条关于日记的名言会激发你的灵感
人生是否需要优化?格尔克新书告诉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态度!
5本让你懂得珍惜生活的书
怎么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人在迷茫时一定要多读书,翻烂这5本经典好书,找到生活的方向
书单推荐│敢不敢在2024年读完这48本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励志书籍读后感
译者带领读者走进诺奖热门候选作家克尔特雷斯库的《感伤》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的一生必读书单100本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