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微小说】回声剧本
科幻小说、奇幻小说放在一起 #生活技巧# #收纳技巧# #书籍分类#
2037年,美国旧金山,半岛科技谷。
夜幕降临,雾气从湾区悄然爬上A层实验平台。韩昭阳站在奥伯龙系统的仿时空构建中心,手握一枚发光芯片,面前虚空浮现着6条纠缠时间线。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校准。
他将要做的,是一次“现实回写”。
奥伯龙计划表面上是好莱坞出资开发的沉浸式叙事引擎,实则早在2028年就被硅谷-华尔街联合实验组纳入“RSP项目”:Reality Script Protocol,现实剧本协议。
它的原理,是通过量子感知回路,捕捉高频决策者(即“叙事节点个体”)在关键选择上的微时延纠缠残影,并在“情境相似场”中模拟不同剧本走向,从而提前演练资本与权力的多重走向。
简单地说,这是一台可以预测并诱导未来传奇故事的机器。华尔街用它布局金融周期,硅谷用它预判技术落地,好莱坞则干脆用来设计“明星命运”:从爆红到崩塌、从封神到除名,无一不在“剧本回声”中完成。
而韩昭阳,是这套系统的原始架构师之一,也是“叛逃者”。三年前,他的姐姐韩星霓——一位本该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神经网络研究员,在一场“偶然的人肉热搜风暴”中被毁掉学术生涯。而这背后,是某娱乐资本集团为了转移财务造假的舆论焦点,临时起草的“虚拟剧本”。
奥伯龙系统参与了剧本生成。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装成功,直到真的成功)他们更进一步:Fabricate it till they believe it(造假到别人当真为止)。
此后,韩昭阳离开了项目组,消失两年,直到本周,收到一段系统底层日志片段——有人悄悄在剧本协议中引入了“反向剧本”模块:Reality Override。
它不再只是预测未来,还会篡改现在。韩昭阳必须回到系统核心,阻止它成为现实。
进入主控中枢,他遇见了萧燕——当初被他带进项目的学生。现在,她是奥伯龙系统维护组的首席程序员。
“知道你在做什么吗?”韩昭阳看着她,平静地问。
“我知道我不能回头。”萧燕淡淡一笑,“你教过我,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剧本。只是以前我们是剧本里被书写的角色,现在我们终于能做写他人‘人生剧本’的编剧。”
“但你在用剧本篡改命运,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被‘设定成功’的代价。”
萧燕沉默片刻。“可如果你姐姐不是活在‘真实’中就能得救了,对吗?”
他愣住了。她继续说道:“如果真相不能保护人,那我们只能让幻想成为武器。”
韩昭阳没再说话。他知道,这不是善恶之争,这是时代抉择。
他悄悄将那枚芯片嵌入系统底层,那是一段“不可预测变量模块”,以他母亲生前留下的录音为触发源——一句上海话的童谣,唱给两个孩子的晚安曲:
“阿拉做宁(人),要有骨头气……”
它是非逻辑的,是系统“无法量化的噪音”。韩昭阳不指望它能彻底终止奥伯龙系统,但希望它至少能让系统“短暂困惑”,因为,真正的叙事,不是逻辑能完全操控的。
系统开始重编。
所有剧本线交会处,出现异常折返。韩昭阳看见一个画面:姐姐韩星霓在另一个版本的现实中,站在领奖台上微笑,而坐在下面的观众中,赫然出现了现在那些“毁掉她的人”。
另一个画面:韩昭阳自己坐在一个废弃天台,拎着酒瓶在拍摄下一场“注定失败”的创业故事,而视频却在某平台疯传,被神化为“坚持者”典范。
一个又一个版本的自己与他人、胜利与溃败、荣耀与卑微,全都交织在这场“剧本风暴”里。奥伯龙系统无法判定哪一个才是真实。
那正是韩昭阳想要的。
10分钟后,系统进入“剧本紊乱保护模式”,首次暂停对外叙事输出。整个好莱坞、华尔街、硅谷数据同步平台,均显示“信噪比失衡,叙事需人类复核”。
韩昭阳站在中控台前,望着远处天光初破。萧燕走来,将一段文本递给他。
那是他自己三年前离职前留下的备忘录:
“人类真正的能力,不在于预言未来,而在于为不确定的明天保留一个修正的可能。”
韩昭阳点头,轻声说:
“我们都不是主角,但我们能选择不演坏人。”
萧燕笑了,眼里是初见时的光。
(作者系科幻作家)
2037年,美国旧金山,半岛科技谷。
夜幕降临,雾气从湾区悄然爬上A层实验平台。韩昭阳站在奥伯龙系统的仿时空构建中心,手握一枚发光芯片,面前虚空浮现着6条纠缠时间线。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校准。
他将要做的,是一次“现实回写”。
奥伯龙计划表面上是好莱坞出资开发的沉浸式叙事引擎,实则早在2028年就被硅谷-华尔街联合实验组纳入“RSP项目”:Reality Script Protocol,现实剧本协议。
它的原理,是通过量子感知回路,捕捉高频决策者(即“叙事节点个体”)在关键选择上的微时延纠缠残影,并在“情境相似场”中模拟不同剧本走向,从而提前演练资本与权力的多重走向。
简单地说,这是一台可以预测并诱导未来传奇故事的机器。华尔街用它布局金融周期,硅谷用它预判技术落地,好莱坞则干脆用来设计“明星命运”:从爆红到崩塌、从封神到除名,无一不在“剧本回声”中完成。
而韩昭阳,是这套系统的原始架构师之一,也是“叛逃者”。三年前,他的姐姐韩星霓——一位本该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神经网络研究员,在一场“偶然的人肉热搜风暴”中被毁掉学术生涯。而这背后,是某娱乐资本集团为了转移财务造假的舆论焦点,临时起草的“虚拟剧本”。
奥伯龙系统参与了剧本生成。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装成功,直到真的成功)他们更进一步:Fabricate it till they believe it(造假到别人当真为止)。
此后,韩昭阳离开了项目组,消失两年,直到本周,收到一段系统底层日志片段——有人悄悄在剧本协议中引入了“反向剧本”模块:Reality Override。
它不再只是预测未来,还会篡改现在。韩昭阳必须回到系统核心,阻止它成为现实。
进入主控中枢,他遇见了萧燕——当初被他带进项目的学生。现在,她是奥伯龙系统维护组的首席程序员。
“知道你在做什么吗?”韩昭阳看着她,平静地问。
“我知道我不能回头。”萧燕淡淡一笑,“你教过我,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剧本。只是以前我们是剧本里被书写的角色,现在我们终于能做写他人‘人生剧本’的编剧。”
“但你在用剧本篡改命运,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被‘设定成功’的代价。”
萧燕沉默片刻。“可如果你姐姐不是活在‘真实’中就能得救了,对吗?”
他愣住了。她继续说道:“如果真相不能保护人,那我们只能让幻想成为武器。”
韩昭阳没再说话。他知道,这不是善恶之争,这是时代抉择。
他悄悄将那枚芯片嵌入系统底层,那是一段“不可预测变量模块”,以他母亲生前留下的录音为触发源——一句上海话的童谣,唱给两个孩子的晚安曲:
“阿拉做宁(人),要有骨头气……”
它是非逻辑的,是系统“无法量化的噪音”。韩昭阳不指望它能彻底终止奥伯龙系统,但希望它至少能让系统“短暂困惑”,因为,真正的叙事,不是逻辑能完全操控的。
系统开始重编。
所有剧本线交会处,出现异常折返。韩昭阳看见一个画面:姐姐韩星霓在另一个版本的现实中,站在领奖台上微笑,而坐在下面的观众中,赫然出现了现在那些“毁掉她的人”。
另一个画面:韩昭阳自己坐在一个废弃天台,拎着酒瓶在拍摄下一场“注定失败”的创业故事,而视频却在某平台疯传,被神化为“坚持者”典范。
一个又一个版本的自己与他人、胜利与溃败、荣耀与卑微,全都交织在这场“剧本风暴”里。奥伯龙系统无法判定哪一个才是真实。
那正是韩昭阳想要的。
10分钟后,系统进入“剧本紊乱保护模式”,首次暂停对外叙事输出。整个好莱坞、华尔街、硅谷数据同步平台,均显示“信噪比失衡,叙事需人类复核”。
韩昭阳站在中控台前,望着远处天光初破。萧燕走来,将一段文本递给他。
那是他自己三年前离职前留下的备忘录:
“人类真正的能力,不在于预言未来,而在于为不确定的明天保留一个修正的可能。”
韩昭阳点头,轻声说:
“我们都不是主角,但我们能选择不演坏人。”
萧燕笑了,眼里是初见时的光。
(作者系科幻作家)
网址:【科幻微小说】回声剧本 https://klqsh.com/news/view/73094
相关内容
【科幻微小说】回声剧本从邓紫棋到曾轶可 流行歌手为啥写起科幻小说?
科幻电影《我们生活在南京》筹备中 路阳执导改编自两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同名小说
中国合肥科幻小说大赛3月5日开幕,萧星寒谈科幻影视改编之路
五本高品质连载小说:双城同人,妖精尾巴,科幻脑洞,重生创业!
从邓紫棋到曾轶可 流行歌手为啥都开始写起科幻小说?|文化观察
李溪芮出演古装科幻剧,AI仿生人演绎获赞
曾轶可透露首部科幻小说将改编3D动画,坦言非常想拍电影
刘慈欣谈DeepSeek:完全有可能替代科幻小说作家
伊恩·麦克尤恩将出版新书:一部“没有科学依据”的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