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知识

发布时间:2025-07-26 18:42

地震发生时,要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生活知识# #应急处理#

震前预兆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

(1)地震活动异常;

(2)地震波速度变化;

(3)地壳变形;

(4)地下水异常变化;

(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

大震前,地下含水层在构造变动中受到强烈挤压,从而破坏了地表附近的含水层的状态,使地下水重新分布,造成有的区域水位上升,有些区域水位下降。水中化学物质成分的改变,使有些地下水出现水味变异颜色改变,出现水面浮“油花”,打旋冒气泡等。地下水位和水化学成份的震前异常,在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地区比较明显,极震区更常集中出现。灾区群众说: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6)地应力变化;

(7)地电变化;

(8)地磁变化;

(9)重力异常;

(10)动物异常;

(11)地声;

不少大震震前数小时至数分钟,少数在震前几天,会产生地声从地下传出。有的如飞机的“嗡嗡”声;有的似狂风呼啸;有的象汽车驶过;有的宛如远处闷雷;有的恰似开山放炮,¨¨¨地声的分布很广,高烈度区更为突出。按灾区群众经验说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大震声发沉,小震声音发尖;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响的声音短,地震在近旁。”

地震前还会出现地声与地光等现象。当地震袭来时,从意识到“这是一次地震”到完全被地震所控制之间,可以有几秒钟的时间,在这几秒内,要赶紧躲到最近的安全的地方。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虽短,只有十几秒钟,仍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地面微动,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预警出现;地大动;房屋倒塌。在这短 暂的十几 到二十几秒的时间内,如果正处在室内,那么,室内避震更具有理实性。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安全地点,可称为避震空间。

(12)地光;

(13)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并。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动物反应

大震前,飞禽走兽、家畜家禽、爬行动物、穴居动物和水生动物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大震前动物异常表现有情绪烦燥、惊慌不安;或是高飞乱跳、狂奔乱叫;或是萎靡不振、迟迟不进窝等。动物异常观测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震区群众总结出这样的谚语:震前动物有预兆,抗震防灾要搞好。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家家户户要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主要特点

(1)发生动物异常的前兆时间分布:大量震前动物异常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几天到震前几小时。

(2)震前动物异常地区分布特点:一般地说,一个7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二百甚至数百公里。震级大,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震级越小,异常的范围也越小。

(3)震前动物异常与震级的关系: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一般说来,3级左右的地震前,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5级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较大地区范围内,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烈度越高的地区,异常反应量越大。

观察方法

动物异常观察点应选在地震活动重点监视区域,选择周围环境安静,干扰和污染比较少的地点。观察点可设在动物园、气象站,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和养殖场;最好与其它的前兆手段观测点合设或地点相近,便于资料的综合分析。观察动物的选择要注意来源方便与经济;普遍多见又易于观察的动物,如家鼠、泥鳅、鲶鱼、蛇、家鸽、鹦鹉和马、羊、猪、狗、鸡等家禽家畜等。

圈养动物可作定点定时观察,并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水温、气压环境变化等。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采取早、午、晚各观察一次或随时观察,并做详细记录。

对于野生动物可作定线观察,早、午、晚定时各一次,记录所见到的各种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天气状况。

观察结果要做到定时上报汇总,及时作出时——空分布图,进行综合分析。

准备内容

1.地震多发地区应提前准备家庭必备地震应急包。在重大地震灾害发生时,地震应急包能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水、药品和应急物资。

2.个人手机可以开通地震预警功能。根据手机型号不同,一部分品牌的手机需要到应用商店中,搜索地震预警关键词,自行下载相关APP。还有一部分品牌的手机需要到系统设置当中,找到安全选项,然后一步步根据提示打开地震预警功能[2]。

地震发生时,正确避险自救。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快速判断自己所处位置和震动状况。室内避震时,远离可能坠落的物体,不要站在窗边或阳台。利用写字台,桌子或者长凳下的空间,或者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一手捂口鼻,另一只手抓住一个固定的物品。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和颈部。震时避险 震时避险(3)

室外避震时,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1][2]。

地震时被埋或被困废墟内,要因地制宜,及时镇定采取自救措施。

如果部分肢体被埋压但双手可以活动,首先要用手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用手在头、胸部掏出一定的空间,保障呼吸畅通;再尽可能及时用身边可用的砖石、木棍或其他坚硬物品,建立起一个支撑体,稳定生存空间,防止余震时进一步塌落;如果灰尘太大或闻到煤气味时,要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避免窒息或中毒。专家提醒,地震被压埋后,要特别注意保存体力,保持清醒,不要盲目呼救,要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在确定上方有人时,再大声呼救。

如果废墟内有生存空间,身体能够自行活动时,应尽力朝着有光或可能有水和食物的地方移动。如果受伤,可从衣物上撕下布条及时进行包扎,避免失血过多。为了延长生存时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如果多人同时被埋压,要互相鼓励,团结协作,共同商定自救计划并采取行动[1]。自救措施 自救措施(5)

地震发生后,谨防次生灾害。地震通常是引发灾害连锁反应链条的开端,往往伴随着火灾、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大震之后往往余震频繁,要密切关注余震信息。有些建筑物在主震时没有倒塌,但余震时可能会倒塌。不要靠近或使用未经安全鉴定的房屋,以免造成二次伤害[2]。

震后,在救援队伍暂未抵达时,积极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互救应遵循以下原则:

“先易后难”——先救埋压较浅,容易救出的轻伤人员;

“先近后远”——先救离自己最近的被压埋者;

“先多后少”——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如学校、医院、旅馆、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营救中要首先使伤者头部暴露出来,并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之后再刨挖伤者身体其他部位。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使用锹、镐等工具时不要伤及被埋人员,更不要破坏被埋者周围主要的支撑物,防止进一步倒塌。对于脊椎损伤人员,搬动时切忌生拉硬拽,必须要用门板或硬木板抬出废墟。如被埋压者受伤严重、埋压较深、时间较长,可设法向其尽快输送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生命,等待专业人员援助[1]。

伏尔待定是良法

发生地震时如果感到颤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次地震距离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劲,说明这次地震不大。在这两种情况下,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需躲在坚实的桌子或床底下暂避即可。此时如果跑出,反倒有可能被一些飞来的玻璃等杂物砸伤。

事实证明,住在高层楼房中的居民,遇到地震时跳楼绝对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而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门宙被震变形开不动时,耗费的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硕坏了。另外楼房这么高,跳楼可能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还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

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地震作斗争的历史中,总结出了不少防震经验,其中关于在室内避震应该“伏而待定”的思想被实践证明是相当成熟的。一位亲身经历过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伏而待定”的防护方法:“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贴炕沿趴下,脸朝下,头近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部位枕在臂上,闭上眼、嘴,用鼻子呼吸。”这样地震时虽房倒屋塌,但由于有残墙和家具支撑,可免被砸死又不致窒息,就能安然无恙。

“伏而待定”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农村,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唐山地震的许多幸存者就是在室内借助箱、柜、被垛等物的挡隔,减少了梁柱、顶板坠下的伤害力量,因而得以脱险。但要注意不宜钻在不坚固的床、桌子底下,以免一旦砸毁,人受挤压更重,活动更困难。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想从高层逃出越来越困难,所以发生地震时暂避在房屋内墙角等处,是较为安全的。

所处不同地方的防震选择

当然,万一大楼整体倒塌,就近躲避也会造成一定的伤亡,但这个伤亡的数字必定远远低于盲目外逃,在门口挤成一团所造成的死伤人数。其原因在于大楼倒塌时总会存在一些死角或空隙,而这些“生存空间”在坚实家具和小跨度房间等处形成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相对来说,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具体来说:

1.在家中。如果处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那么就呆在那里。地震很少会持续一分钟以上,但感觉起来它可能长得多。呆在那儿直到地面停止摇动,并不再有东西落下来。立即寻找一个至少可以容下自身的地方,蹲下或者卧倒。以使自己尽量变得像一个小球,或许不可能变得很小,但应尽量小,以便自己能躲到桌子或写字台下面。将一只胳膊弯起来护住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抓紧桌腿或写字台的一边。家具可能会滑动,抓牢上方会使自己的上方一直受到保护,如果必须,要随着它一起爬动。在家具下的另外一个安全姿势是坐在家具下面,使双手都能自如地抓住写字台或桌子的腿。在家中另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就是门框下面。门框架周围的附加结构,使得这里成为一幢建筑中最坚固的部分之一。此外,门口上面通常没有那么多会落到人头上的东西,而地震造成的伤害绝大多数是由于被上面落下来的东西砸伤或砸死所致。在门口处使自己站稳的方法是:背靠门轴站着,为保持平衡双脚要分开大一点,并用手抵住对面的墙,尽量用肩或臀部抵住门,坚持住。如果家中没有可用于藏身的家具,可躲到承重墙的墙角或跨度比较小、垂直管道比较多的厨房、卫生间等比较牢固的房间。尽量远离窗户。等震动平静后,再转移至安全的地方。

2.在宾馆。发生地震时,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顶在头上,选择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场所,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在临窗酒吧间倾谈时发生地震,谨防被大吊灯摇摆撞破玻璃窗时散落的玻璃碎片造成的伤害。在电梯中发生地震时,首先会感到电梯箱与周围墙壁的碰撞,此时,应立即在临近的楼层停下,马上离开电梯。

3.在商场。发生地震时,顾客可能乱作一团,商品等物纷纷落下,阻塞避难通道。此时明智的做法是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件商品旁边,或者朝没有任何东西的通道奔去,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慌慌张张朝外跑反而危险。在楼上的,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然而,在发生混乱、恐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朝楼梯拥去,因此,要注意不要卷入到人流中去,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

4.在学校。一般来说,挨门的学生可以尽快跑到门外,靠墙的学生可紧靠墙跟,中间的学生应钻到桌子底下。

5.在影剧院。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乱跑,一般的影剧院都采用大跨度的薄壳结构屋顶,重量轻,震时不易下塌,塌下来重量也不太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一般的排椅都是九合板与铸铁架用螺丝拧紧连接在一起的,每一片九合板的抗压能力并不强,但是一排排的椅背联合起来,强度是很大的。此外,舞台脚下、乐池也是避难的好地方。千万不能乱跑、乱挤,千百人的剧场,正常散场速度也需要十几分钟。震时混乱,挤、踩、砸、撞,定然要产生不必要的伤亡。

6.在工作岗位。发生地震时,一定要采取紧急措施,使仪器、机床断电、停转,再迅速躲避在各种机械设备或中间支撑柱之下。

7.在地铁中。近年来,在地下铁道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了防震的措施和对策,一般来说,地下铁道比地面更为安全,但也不能麻痹大意。乘客应注意地下铁道中架设的高压线,这是极其危险的,所以在乘务人员和有关人员没有指示之前,绝对不要跑到车外。要听从乘务人员的正确指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大混乱是最危险的,要注意不能被卷入到人流当中去,在地铁里朝着通道坐着或站着时,在还没有引起混乱的情况下,两脚要朝着行车方向,双手护住后脑部,在车内躺下来。或者,屈身用膝盖贴住腹部,将脚尖蹬住椅子或墙壁。若车内一片混乱,就应该立即紧缩身体,在人群中用双手抱住后脑部做好防御姿势。

5词条图册

网址:防震知识 https://klqsh.com/news/view/76292

相关内容

地震知识及避震自救知识
【热点解读】这些地震自救与逃生知识,你掌握了吗?
​西平县焦庄郝庄小学开展“预防地震 我们在行动”应急避震演练活动
孩子必须知道哪些核心知识
生活百科知识大全,日常智慧的宝库
50个小朋友必知的常识,提升知识储备
育儿知识有哪些?
微课堂丨应急避震跟我学
生活日常知识
生活常识知识大全 生活常识必备知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