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常识赏析八篇
《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全面解析老年人常见病症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老年人健康读物#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年护理常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关键词:城市 老年人 长期护理保险
一、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一)中国老龄化问题严重性
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由表1可知,我国各大城市都早已超过老龄化标准,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根据国家老龄委报告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老年人总数将越来越大、老年人数量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两大趋势。
(二)中国家庭结构现状
1、有子女赡养情况
自从将计划生育政策写入宪法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渐渐向“四二一”模式转变,特别是各大城市。一对正值中年的父母需要抚养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同时,还要赡养自己的四位父母。下图1正印证了这一点,仅论65岁以上的父母,每个城市都至少有二、三千户家庭有三位以上。由此可见,老人以及孩子的生活费用都压在了中年父母的身上。
2、无子女赡养情况
目前各大城市都至少有15万的空巢老人家庭。空巢老人占比从2000年的22.83%一跃到了2010年的35.65%,涨势惊人,他们的生活状况令人忧心。
根据调查,各城市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主要是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的月人均养老金在1800~2600之间。目前护理费用处于50~80元每天。这就意味着若是一位老人需要长期护理的话,每月就要花上1500~2400元左右,仅养老金是无法承受的。
(三)老年人自身的年龄与健康状况
随着年龄的升高和健康状况的下降,老年人的生活开始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看护或接受疗养院护理。面对长期护理所带来的高额费用,老人就需要在年轻时进行资金准备。但是,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却遇到了两大挑战。
挑战一:身体状况不佳,影响长期护理储蓄
根据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我们选取55岁作为工作和退休的分界点。在25岁-55岁需要独立生活、参加工作并储蓄长期护理资本,55岁之后需要支出长期护理费用。
由表2可以看出,在55岁之前的可以参加工作的各年龄阶段,疾病患病率均升高。尤其是在45-54岁疾病发病率急速增长了31%。一方面,严重的疾病会对事业与收入造成影响,削减长期护理储蓄;另一方面,严重疾病也可能会使之在55岁之前提前退休,提早开始长期护理生活,护理负担加重。
挑战二:寿命长,但晚年不健康
寿命的长短对长期护理开支有很大影响。1990年-2010年中国人期望寿命不断升高(如图2)。
除了护理时间外,护理费用需要根据老年人身体情况而定。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多以慢性病为主,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老年人退休后慢性疾病发病率增加。据统计,2003年至2008年55-64岁慢性病患病率增长率约为5%,65岁以上增长率约为10%。慢性病是长期性的这些慢性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额外的护理费用。
(四)物价与通货膨胀问题
物价上涨会使储蓄的实际购买力减弱。
由图3可以看出,CPI的走势一直上扬,老年人若在年轻时采用储蓄的方式准备长期护理资金很难应对上涨的物价。
二、如何开发长期护理保险
长期护理的目的是为慢性疾病或丧失日常生活的能力进行恢复和修补,并使不利降至最小化。现今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比较单一。但其实不同老年人所需要的长期护理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适应现实我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发提出了以下几建议。
(一)开发差异化保险
1、差异化的保额
基于不同疾病所需要医药费数额的不同,提供不同保障。例如,老年性白内障平均住院医药费用为4820.4元,而心肌梗塞冠状动脉搭桥需要40071.3元。若是实行统一的保险定价就会导致顾此失彼。可以考虑根据被保险人投保前以及每年定期的体检结果确定保额。同时减少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的问题。
2、差异化的返还额
使用国际上公认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来衡量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调查结果如表3:
虽然不同项目的百分比不同,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字都在相应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弱,需要更多的护理。我们建议长期护理保险设计返还数额逐年递增的险种,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二)开发保险组合
长期护理保险可以解决护理费用的问题,使被保险人维持现在的身体状况,但不能补偿突发疾病的医疗费用。可以考虑使长期护理保险与重大疾病险相组合;与终身寿险相结合;与投资联合型寿险组合。还有很多组合方式都可以帮助被保险人圆满的度过晚年生活。
(三)开发精神上的“保险”
精神上的照顾与资金上的补偿同样重要。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了长期护理资金但是却缺少可以护理人员和良好的护理环境还是不能够满足长期护理的要求。2010年可供老年人疗养使用的床位共有4.98万张。但从1990年到2009年需要抚养照顾的老年人不断增加,截止到2009年已达到17615.4万人。由此看出,疗养院提供的护理床位远远不够。保险公司可以尝试与社区老年中心、疗养院、养老院联系,提供看护服务、看护人员和疗养场所。也可以尝试沿长产业链,直接自己开办老年人疗养中心。不但可以减少保险道德风险,还可以减少支付成本,解决护理资源短缺的问题。除此之外,对于愿意在家中疗养的老人,保险公司可以定期走访,开展慰问活动。
参考文献:
[1]祁龙祥,张建国,闵柱,贡晓芬.基于ADL的长三角地区老年人体质现状研究[N].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06)
第2篇
【关键词】老年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 饮食护理 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88-02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环境污染、心理压力等诸多因素,老年直肠癌患者日益增多,目前手术根治是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方法。老年人在围手术期以手术为中心,是各种意外和并发症集中发生的阶段。高龄本身并非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但对手术打击的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客观上存在较多风险。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老年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后饮食指导,能减少因对饮食护理的认识不足而引起的并发症,如低血糖、伤口愈合延缓、吻合口瘘等发生。饮食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法方之一,正是“三分治疗、七分调养”。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和维持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直肠癌患者严重缺乏相关知识,影响了治疗效果,从而影响了疾病的康复,这与错误的饮食理念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老年直肠癌患者饮食护理指导迫在眉睫,在饮食指导后可提高患者的营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本组老年直肠癌患者共76例,其中男性38例,年龄58至86岁。女性38例,年龄52至92岁。将76例患者按 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治疗组加以饮食指导。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禁食方法
治疗组的患者指导其3至5天,由半流至全流。术前8小时禁食、术晨禁食水。对照组的患者指导其7至10天,由半流至全流,术前8小时禁食水。
2.1.2 老年患者术前禁食的特点
对照组患者在通过医护人员对其饮食指导后禁食时间比治疗组时间延长,因为老年患者对手术的心理特点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由于医务人员对患者术前指导不够详细,多数患者不知其禁食目的,总认为禁食时间越长越好,因此,多数患者会自主提前禁食时间,禁食时间的延长易导致脱水和低血糖的发生,老年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轴的调节亦有减退,加上饥饿使交感神经兴奋,老年患者恐惧、忧虑情绪加重,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或血糖调节作用失调,更容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2.1.3 术前饮食护理指导
由于直肠癌患者术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肠道准备,患者体能消耗严重。近年来研究证明,半流食在胃内仅存留1.5至3.0小时,或清淡饮料几乎饮后即可排空。为保证患者营养的摄入和术后的恢复,可指导患者少量多餐。可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在进食半流食时,可进食如软烂的鱼汤面条、排骨面片汤、小米粥、蔬菜汤、蛋白粉、海参胶囊等,在进全流食期间,可给与无渣鱼汤、肉汤、排骨汤、小米汤、蔬菜汤,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加以调节,以保证有充足的营养摄入。
2.1.4 讨论
由于目前直肠癌手术因物引起的全身情况较少,因此术前禁食时间有所缩短。治疗组禁食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发生低血糖及脱水症状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传统的手术,术前禁食目的是减少胃内容量,减少因麻醉、手术及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呕吐或胃内容物返流的可能性;并减少术后伤口愈合延缓、吻合口瘘的发生。但由于60岁的患者已进入老年期,体内各生理功能已逐渐下降。国内外近年的研究报道认为行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尽可能缩短术前禁食及禁水的时间,对手术危险性大,有可能导致误吸或无法进食的患者则应采取给予静脉高营养的方法,补充营养。以减少手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饮食方法
一般直肠癌患者术后3天内禁食,3天后(注意进食时间应在肠鸣音恢复良好,肠蠕动恢复,开始排气)可进流质饮食,7天左右可进半流质饮食,半个月可进普通饮食。
2.2.2 饮食护理
第3篇
老年急性脑卒中是老年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在患病后的病情相对比较严重,在接受治疗的第一周内就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现象,致残率及死亡率很高,患者若未接受及时的护理,很容易发生生命危险。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与心律失常有较大影响,我院的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心律失常现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其实施急诊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2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经过临床CT扫描或MRI扫描后均诊断为急性脑卒中,且患者在心电图检查中存在异常现象,脑梗死患者68例,脑出血患者34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后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心律失常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并且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为病情评估分析、吸氧、吸痰、开放患者气道、输液等。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急诊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急救处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急救处理,为其建立静脉通道。脑卒中患者容易陷入昏迷,舌部肌肉比较松弛,极易发生后坠从而堵塞咽喉,影响患者的呼吸,还会导致患者脑缺氧等。护理人员应当让患者行右卧位,及时清理患者口内异物,保证患者呼吸顺畅。护理人员让患者进行吸氧,监测患者心电变化情况,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此外,护理人员可以适当抬高患者的头部,可利用脱水剂等降低患者颅内压值。
1.2.2 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着重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晰、瞳孔状态是否异常、是否出现呕吐现象及抽搐现象等,还要观察患者的血糖值与血压值。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颅内压护理,让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防止患者出现坠床。
1.2.3 指标监测
护理人员需要利用多功能监护器对患者心电、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严密监测,若患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现象,护理人员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避免患者发生猝死,还要在必要时应用起搏器、除颤器等设备[1]。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心律失常现象并进行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患者痊愈且没有出现致残、致死即为护理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利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利用X2加以检验,若两组患者数据经对比后差异P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心律失常现象分析
由上表可看出在102例患者中,频发早搏例数最多,窦性停搏例数最少,多源早搏例数也较多,医护人员需要重点观察这类患者。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后痊愈例数49例,护理有效率达到96.1%,致残率与致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经对比后P=0.0457
3 讨论
老年患者在患上脑卒中后,病情比较危急,病势反复无常,带有极强的变化性。心律失常、死亡等多发于老年脑卒中患者患病5―6h后,患者若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救治,就会有生命危险[2]。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律失常现象进行分析后发现,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有早搏、心房颤动、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供血不足现象,患者的脑干等部位会受到严重影响,儿茶酚胺增加从而影响心肌,造成T波发生改变,导致心电图出现异常。这一现象与本研究结果中表1的数据相对应。
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分析之后,就需要判断患者需要接受何种护理方式,对于病情极为严重的患者,需要接受急诊护理。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5h之后,仍处于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期。因此,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在接诊时对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在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急救处理,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患者呼吸顺畅,还要利用监测仪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进行严密的监测,在必要时候可以让患者服用药物,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值。患者在接受急诊护理后,护理人员需要在30min内将患者送往专科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了急诊护理,最终的痊愈例数为49例,护理的有效率高达96.1%。与此同时,接受急诊护理的观察组患者致残例数与致死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说明急诊护理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第4篇
关键词:社区;全科医疗;老年人;冠心病;灯盏细辛
老年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急、缓不等,病程长,多因素常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猝死发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落实全科医师负责制,开展经常性的查、防、治、管。
洪湖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对全社区常住人口定期进行入户查体、测血压、听心肺、做心电图、验尿糖、查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等监测。按户、人建立健康档案,输入微机管理,对老年冠心病人按责任片由全科医师负责入户健教,巡诊,收家床,开展治疗。洪湖社区有居民67 246人,60岁以上人口10 040人占15%,通过入户普查掌握社区内老年冠心病人有1 255例,患病率为12.5%。全科医师16人,建立4个社区医疗站。每个站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及经济状况,把老年人分成3组,即:收家床的治疗床,每天入户查体、给予吸氧、输液、服药、带心电图仪、实验室检查等。康复床,病情稳定,每周入户巡诊1次,开药、查体、健教。保健床,每月入户1次,巡诊、健教、指导治疗。遇有急、危、重患者电话出诊随叫随到,抢救到床旁,陪护转上级医院。患者出院转回社区站由社区医师继续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拟定的诊断标准,治疗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46~71岁,平均(59±9)岁;对照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47~73岁,平均(60±8)岁。两年来,社区全科医师管理了老年冠心病人1 167例。管理率达93%,其中有胸闷、憋气症状、EKG有S-T.T改变的冠不全895例占71.28%,心梗史50例占3.96%,1个月内有过多次心绞痛发作,症状明显的311例占24.75%,合并高血压的有463例占36.86%,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史的有616例占49.10%。通过社区全科医师系统管理、健教、查体、治疗,使老年冠心病人症状、体征有了明显好转。见表1。
比较项目
胸闷憋气
血压高于正常
高血脂
高血糖
心电图S-T.T改变
能干一般家务活
管理前
1 130(96.83)
1 003(85.94)
1 130(96.83)
573(49.10)
832(71.28)
1 024(87.72)
管理后
444(38.01)
476(40.79)
282(24.15)
79(6.73)
656(56.23)
1 123(96.23)
1.2 其他资料:重点人群不间断监测,开展中西医治疗,对经常心绞痛发作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或常有胸闷、憋气、EKG、S-T.T改变明显的患者,在治疗上收家床治疗床管理。重点观察了90例。分两组对照治疗,患者常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肠溶阿司匹林,均不停药。一组静脉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下称治疗组),另一组静脉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下称对照组)。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灯盏细辛注射液是由中国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组给予灯盏细辛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用药14 d,并在用药前、后每天记录血压、心率、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等,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血糖、血脂、血尿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变化。
1.3.2 疗效标准:在疗效判定上,同等劳动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次数减少,胸闷、憋气症状基本消失,不需服用硝酸酯类>80%为显效。症状缓解或因劳累或其他因素发作,但能自行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为有效。症状同前需服药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为无效。
1.3.3 心电图判定标准:静息EKG S-T段恢复正常为显效,缺血性S-T段下移0.05~0.1 MV或倒置的T波变浅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为有效,用药前后无变化S-T段仍保持原来状态为无效。
两组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血糖(DM患者)、血脂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心绞痛)、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3,两组心率与血压变化比较见表4。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9
28(57.14)
16(32.65)
5(10.20)
44(89.79)
对照组
41
15(36.58)
14(34.14)
12(29.26)
29(70.73)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心绞痛)疗效比较;灯盏细辛能显著降低心肌缺血时血浆脂质过氧化物 ,具有抗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提高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对心肌有耐缺氧和改善心肌灌注的作用[5-6]。本组研究表明,灯盏细辛能有效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优于对照组,其临床疗效可靠,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可以认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其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在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和治疗应用中值得推荐。
5 参考文献
[1] 郑国安,李沅洲,李桂平,等.幽门螺杆菌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医学杂志,2004,5(7):76.
[2] 张卫东.灯盏细辛的化学成分[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29(11):498.
[3] 王锦平,王永铭.灯盏花药理作用的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5,5(12):25.
[4] 盛 净,赵佩琪,黄振华,等.灯盏细辛干预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溶栓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9,27(2):201.
第5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院内感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25-03
院内感染指的就是住院患者在医院内所获得的相关感染,主要包括了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相关感染以及在院内获得出院以后出现的感染,但是不包括患者在入院之前或入院之时就已存在的感染[1]。同时,院内的感染又可分为内源性的感染与外源性的感染两种,且由于老年患者本身的体制较差,缺乏一定的免疫能力,住院时期较长等原因的影响,促使其成为了院内感染的主要人群[2]。因此,文章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期间老年科室的60例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统计这些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而探讨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对预防老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中的作用,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期间老年科室的60例院内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龄60~85岁,平均(72±3)岁。所有患者均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确定为医院感染患者。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4月期间老年科室的60例院内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体温单、病程的记录、医嘱单以及相关的检验单等,并与其相应的责任医师与护理人员进行探讨,全面分析每位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而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1.2.2 护理措施 (1)常规护理: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其出现院内感染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而在本次研究中的部分老年患者,普遍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老年痴呆,部分患者有一定的意识障碍,且较多患者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4]。而对于这类老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早期症状仅仅表现为基础病情的加重,低热或乏力,食欲下降,白细胞增高,却没有其他一些显著的异性表现[5]。若是大量运用抗生素后伴有深部的真菌感染的患者,可能会有痰性状的变化,或是表现为腹泻,胃肠功能的失调。因此,相关的护理人员对于上述几类易感老年患者就需要密切的关注其临床的表现,及时发现那些不典型症状,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检查,从而为确诊与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2)饮食护理:由于在本组患者中,多数老年患者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呛咳以及吞咽的障碍。因此,护理人员在对那些需依靠他人喂食的患者,需尽量抬高其床头,取坐位或是半坐卧位,并将药物磨成粉后混入到糊状的食物中慢慢的喂入,待其将食物全部咽下后再喂,避免粘性较大的食物[6];而对于进食易呛咳的患者,需尽早的留置胃管,对消化功能较差的患者需及时的告知医生,按医嘱给予喂食一定的消化药物,并保证患者每日的营养的摄入。同时,对于那些不能自洁或留置胃管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其的口腔护理,减少患者口腔定植菌并有效防止口腔细菌的下移。(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平时需多鼓励并爱护老年患者,多与其聊天、谈心,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及时解答其相关的疑问,给予老年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对其讲解一些有关感染疾病的防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7]。同时,适当的减少探陪,并定期对病房实施消毒,加强对病室环境的管理。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6.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实施有效的分析与处理,其中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与危险因素
在所有的患者中,以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最多,占总人数的53.33%(32/60),其次为泌尿系感染、消化系统感染以及口腔感染和其他类型的一些感染,分别占了总人数的15.00%(9/60)、13.33%(8/60)、11.67%(7/60)、6.67% (4/60)。同时,这些老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在危险性因素主要包括了素主要包括了吸氧、静脉留置针以及雾化等侵入性的操作。见表1。
表1 各种侵入性治疗院内的感染发生率(n=60)
侵入性的治疗项目 发生数(n) 发生率(%)
吸氧 55 91.67
静脉留置针 45 75.00
雾化 25 41.67
导尿管与胃管的留置 30 50.00
呼吸机的使用 15 25.00
其他 55 20.00
注:x2=10.367,P
2.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感染情况分析
针对患者出现相关感染的原因对所有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大大降低了老年患者的院内感染率。见表2。
表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感染情况分析[n(%),n=60]
感染部位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
呼吸系统的感染 32(53.33) 12(20.00)
消化系统的感染 9(15.00) 5(8.30)
泌尿系统的感染 8(13.33) 4(6.67)
口腔感染 7(11.67) 3(5.00)
其他 4(6.67) 2(3.33)
注:护理后感染发生率与护理前相比,x2=11.245,P
3 讨论
3.1 感染因素分析
首先,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与患者的年龄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本身的体质较差,缺乏一定的免疫力,且多数老年患者均伴有诸如慢性的支气管炎、肺心病以及肺功能损伤等一些慢性疾病,从而极易致使其出现气体交换方面的障碍,出现大量的肺泡炎性,最终导致机体肺部的感染,再加上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的衰退,直接导致老年患者成为院内感染的最大人群[8]。
其次,老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部位主要以呼吸系统的感染为主。在本次研究中,所有老年患者出现感染的部位均以呼吸系统的感染、泌尿系统的感染以及消化系统的感染与口腔感染为主,分别占总感染人数的53.33%(32/60)、15.00%(9/60)、13.33%(8/60)、11.67%(7/60)、6.67%(4/60)。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病程较长,极易出现昏迷、呕吐的现象,从而导致身体机能的明显衰退,进而受到各种因素的感染;而有些老年患者因手术创伤与出血量都较大,伤口极易感染,且老年患者的耐痛性都较差,从而时常会因惧怕疼痛而不愿咳嗽,从而导致肺部感染的出现[9]。同时,有些老年患者需要吸氧、留置静脉针或是需气管插管,并靠呼吸机来呼吸,故出现肺部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机率比较大。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医护人员结合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大大的降低了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几率。
3.2 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为有效预防老年患者出现各种院内感染,在根据患者感染情况加强护理干预措施以外,还需要在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之前,就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以从源头上避免老年患者的院内感染[10]。
首先,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不仅能够起到杀灭敏感细菌的作用,而且能够对耐药菌造成一定的选择性压力,进而使促使耐药菌的扩散。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就是指医护人员在明确的指征下,选择适宜的抗生素,并运用适当的疗程与剂量,从而达到灭菌的作用并通过增强老年患者免疫力,以减少各种不良反应发生[11]。因此,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护理时,就需严格按照各种抗感染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配置的要求以及相关的配伍禁忌,遵照医嘱,给予患者一定的抗生素,并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就需及时的告知医生,以有效减少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12]。
其次,护理人员在进行合理时,需要加强对相关侵入性操作的预防护理与管理,严格遵照无菌技术的相关操作流程实施具体的操作。如给老年患者在吸痰时,就需佩戴一次性的无菌手套,并每次更换吸痰管,避免重复的使用;而在实施机械通气时,还需固定好气管插管,以避免导管的滑动,而对患者的气管黏膜造成擦伤,并将呼吸机的连接管固定在在最高位置,以有效避免管道内的冷凝水流入到患者气道内[13]。
[参考文献]
[1] 王艳,张华,任静.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1):1467-1468.
[2] 陈蔚,卫英,涂春莲.老年住院患者细菌耐药检测和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23(3):319-320.
[3] 江山,尤世刚,刘海湘,等.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9(11):342-344.
[4] 张颖辉,赵霞,倪锐.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4):8333-8334.
[5] 贾问樱,滕志光,李志武,等.2207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7):513-514.
[6] 王凤琼,魏道琼,刘佳芳.某医院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8):581-583.
[7]刘建军,陈功.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6):191-192.
[8] 江山,尤世刚,刘海湘.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11):1143-1144.
[9] 贾冬云,郑军.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8):39-41.
[10] 杨红美.老年人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措施预防作用的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9):1472,1492.
[11] 王立明.干部病房老年患者院内感染易感因素及防治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8):90-91.
[12] 杨莉萍,郭浩,徐莉莉,等.ICU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2):53-54.
第6篇
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12月齐齐哈尔市老年人1328人,男性730人,女性598人,年龄在61~84岁间,平均(71.7±4.3)岁;城镇居民812人,农村居民516人。
2.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护理服务质量是否满意;(2)护理服务机构是否足够;(3)护理服务机构分布是否合理;(4)护理服务工作人员是否足够;(5)对护理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有何评价;(6)是否掌握老年护理的基本常识。问卷调查由专业工作者负责,由问卷调查人员提问并记录,老年人回答相关问题。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
二、结果齐齐哈尔市老年护理存在的问题依次是
护理服务机构分布不合理、护理服务机构偏少、老年人缺乏足够的自我护理知识、护理服务工作人员偏少、护理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护理服务质量不满意。讨论老年护理存在的问题:(1)护理服务机构的问题:本文的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护理服务机构分布不合理率、护理服务机构偏少率分别达到61.1%、59.7%。目前齐齐哈尔市的老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医疗保健中心、社区日间照料室等护理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市区,而在克山县、甘南县等县城则缺乏相应的服务机构,大部分偏远地区以敬老院形式存在,护理机构分布严重不合理,且我市的老年服务中心仅有178个,老年活动中心仅有152个,这对于86万齐齐哈尔市老年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2)护理服务工作人员的问题:本文的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护理工作人员偏少率、护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率、护理服务质量不满意率分别达到39.2%、36.4%、30.9%。护理工作人员偏少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市甚至我国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医院每天面临着大量的病人,但由于观念问题、薪金问题等使许多人不愿意进入这一工作岗位。大部分的护理工作人员学历仅为专科或者中专,这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由于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提供护理时需要认真、耐心,态度需和蔼,若护理工作者稍微疏忽,容易造成老年人对护理工作产生不满意。(3)老年自我护理知识的问题:本文的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我护理知识缺乏率达到53.0%。之所以缺乏自我护理知识,很可能是因为医院/社区在提供护理服务时,着重“供”,但却忽视增强老年人自我护理知识。
老年护理的相关对策:(1)调整护理服务机构的布局,合理分布:应根据老年人人口分布密度,调整布局,合理地设立护理服务机构;应重视县级护理服务机构的设立工作,不仅仅只让市区老年人享受“星级”服务,还要重视偏远地区老年人的护理服务。(2)提高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定期举办护理培训的讲座、学习班等,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巩固和提高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增强护理意识,提高综合素质。(3)加大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养投入,制定职业规划,提供再培训、再学习途径,增强护理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其安心工作,减少人员流失率。(4)完善老年护理的保障制度:现阶段,我市的大部分老年人文化水平低,经济水平有限,在“未富先老”的社会中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措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因而应进一步完善老年护理的保障制度,是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5)提供多渠道护理知识宣教途径:因老年人基数大,护理工作者提供的护理服务有限,所以老年人自我护理知识尤为重要。应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册、讲座等方式,向广大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护理常识,提高自我护理意识,促进患者病情稳定,减少护理工作者工作量。
三、总结
第7篇
【关健词】: 慢性病;社区;护理
Nurse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for elderly chronic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nurse for elderly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ere taken with routine care,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are. Results: after nurse, the scores for elderly patients had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community; nurse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结构的凸显,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等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亟待解决,而社区护理是目前社会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1]。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力发展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干预已成为护理工作者的一大工作中心。本文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护理工作,受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好评,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68岁-79岁。60例病例多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6例,糖尿病43例,高血压37例,脑梗塞后遗症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我院成立社区护理小组(医生、护士各8人),义务对本社区的60例六十岁以上老人的基本情况(年龄、家庭情况、心理、经济、患病、医疗情况等)做相关调查并对其进行常规体检。由我院的护理部及门诊部全称监控。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建立医疗健康档案,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和检测,制定统一表格。我院全科医生及护士每周一、三、五到居委会为社区老人进行义诊,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理疗。义诊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针对高血压(37例)及糖尿病(43例)患者进行病情检查、用药及饮食等进行指导。针对上门服务的老人进行特殊护理,建立相应的护理记录档案等,通过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的检查,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等(不能住院的老年患者换药、褥疮护理、注射等,对脑部受损有后遗症的老年患者,辅助进行康复性的锻炼及指导)
1.2.2 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有心理障碍的老年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结合老年人的知识、性格等)。对由于疾病、自然衰老的老年人产生的由于、烦躁、焦虑的症状,我们应为其介绍一些疾病治疗的新的技术等,引导他们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鼓励老人到相应的活动中心去锻炼,提高自身的体质,配合医生的治疗。
1.2.3 健康教育
将所有老年慢性病患者集中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每周一次,详细介绍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方法,预防疾病的保健知识以及对于突发心脑血管事件的急救常识等。由于老年患者的视力和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可采用幻灯、图片等方式,用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对相关的科普知识进行阐述。此外,护理人员应定期一对一对老年进行随访,并留下联系方式,方便老年患者身体出现不适时可以及时得到相关的救助。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半年后,评价老年患者护理前后的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如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等,并统计护理前后患者遵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P
2、结果
2. 1 护理前后量表评分情况
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后,老年患者的SDS、ADL、SDSS评分等较护理前出现明显的下降,而QOL评分较护理前增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同干预前比较,*P
2. 2 护理前后患者的遵医情况
护理前,规律服药、功能锻炼、定期检查的患者人数分别为24例(40.0%)、18例(30.0%)、26例(43.3%),护理后,人数分别为42例(70.0%)、35例(58.3%)、47例(78.3%),护理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由于国内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已逐步进入老龄化趋势,而这也成为国内目前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往往并发各种慢性疾病,而有限的医疗资源常常难以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而且大部分的慢性病多需要长期的调理[2],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满足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开展社区老年慢性病的护理措施,通过全方位的健康宣教和科普知识的普及等,使老年患者充分了解相应的保健常识[3],往往可以有效达到以上的目标,从而促进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缓解。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相应的护理措施之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SDS、ADL、SDSS以及QOL评分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P
总之,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干预措施,从基本的常规护理做起,并予以心理方面的干预,同时积极进行健康保健知识的宣教,从根本上改变老年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老人逐渐形成良好的健康和保健意识,从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传菊, 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B):47-48.
[2] 陈绪新,罗红.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7B):1869-1871.
[3] 张莹莹,张新宇,老年人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119-121.
第8篇
【关键词】 老年人;糖尿病;社区医院;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70-02
社区护理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全方面的控制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恢复以及生命健康提供了很大的保障。我们选择20位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同时接受社区医院护理,经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病情均得到很大的改善,现将研究试验报告如下。
1 患者资料及护理干预措施
1.1 患者资料 本次研究我们选取某社区在过去三年间接受社区医院护理的糖尿病患者共20位,包括男性患者14位,女性患者6位,患者均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年龄从61岁到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8.5岁。在这20位患者中,糖尿病史从2年到13年不等,并且均确诊为Ⅱ型糖尿病。20位患者存在因为糖尿病而引发的并发症问题,包括有1位出现视网膜病变,3位出现四肢神经病变以及2位出现足部组织病变。20位老年患者都在之前接受了医院治疗,处于病情稳定阶段,并且都有自我病情控制的意识,可以自觉的遵循社区护理嘱咐安排。
1.2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
1.2.1 饮食干预 饮食干预在糖尿病康复稳定阶段属于根本性治疗手段,要对患者传授关于饮食治疗关键性的常识,并嘱咐患者长期遵循配合。在进行社区护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从年龄、病情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出现等因素综合考量,设定最为适合的饮食对策,并且做好患者饮食的监督检查工作。饮食治疗所遵循的原理是科学控制摄入热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的含量。糖尿病人群要以蔬菜、粗谷物以及少数低糖的水果为主,它们所富含的纤维素,能够减缓食物的吸收速度,避免饮食过后血糖上升过快,从而有效地缓解血糖过高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消化系统的运作。还需要注意到的是糖尿病人群不宜吸烟饮酒,每天食盐摄入不宜过多,不应该超过10g。
1.2.2 运动干预 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并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氧化,从而降低血糖,同时有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血脂紊乱,增强呼吸、循环、内分泌系统功能。运动疗法的原则是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指导患者注意避免空腹运动,对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告知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嘱咐其可随身携带饼干、糖果等应急处理。
1.2.3 药物治疗 饮食及运动干预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时,降糖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首选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者及时改用胰岛素,同时应注意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注意药物的用法、用量和配伍禁忌。不可随意增减剂量,出现异常及时去医院诊治。对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要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如磺脲类药物宜在饭前30min服用;双胍类药物应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教会其正确的注射技术,防止感染,注意更换部位,避免组织硬化致使胰岛素吸收不良。
1.2.4 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因此血糖监测是社区护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要定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测试,尽可能的保证每周一次,并且将测试数据记录下来,根据数据变化对治疗方案做出调整。经护理血糖得以有效控制的,依然坚持接受社区护理干预;而经护理血糖不能得以有效控制的,要根据实际病情发展情况,采取到医院接受治疗,或者改变治疗方案的措施,保证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控制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出现,达到提高患者生命健康的效果。
1.2.5 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社区糖尿病群体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通过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举办糖尿病知识专题讲座等强化健康教育,能使患者很快进入角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坚持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提高预防糖尿病发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能力。另外,在社区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定期宣教,及时更换内容,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糖尿病防治的相关信息及进展情况,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 结 果
2.1 血糖的控制结果 在接受社区护理之后,20位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均有更强的自主病情控制意识,经测试20位患者饮食前后的血糖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2 并发症的控制结果 20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血糖程度也维持在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之前有了明显的下降,1位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病情得到改善,2位出现四肢神经病变的患者以及1位出现足部神经病变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后得以痊愈。
3 讨 论
糖尿病是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系统正常机能发生改变而引发的一种慢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当前物质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在饮食习惯以及作息规律上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再加上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在逐渐扩大,糖尿病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糖尿病属于慢性病,且难以治愈,只能通过日常护理及饮食调整得以控制病情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糖尿病常识传授,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的治疗,并且能够更好的监督检查患者的配合情况,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正确生活习惯的养成。社区医院的护理改善了传统被动的护理形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命健康品质的提升带来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 储改铭.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探讨[J].安庆医学,2009,01:32-34.
网址:老年护理常识赏析八篇 https://klqsh.com/news/view/82105
相关内容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知识3.ppt【老人护理常识】老人护理基本常识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有哪些?
老年人日常饮食护理常识
老年人护理的小常识
日常的老年人护理常识
老年日常护理小常识
老人护理常识ppt.pdf
老人日常护理常识
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知识
老人护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