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日下午一点半,紫竹院公园的竹林边,总会聚集起一群热情的观众,层层叠叠地围成一圈,手机镜头齐刷刷地对准舞台中央。让人惊讶的是,这里表演的不是年轻人的炫技,而是由一群平均年龄67岁的“银发舞者”组成的“海淀哥舞蹈队”。在马头琴声的伴奏下,队伍的领舞者吴明振臂如展翼,带领着他的舞蹈队员们,尽情表达着生命的热情,颇有“夕阳无限好”的意境。
吴明,70岁,曾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他在退休初期感到失落,直到偶然接触到民族舞蹈,这才找到全新的生活乐趣。他和几位伙伴在2020年底组成了“海淀哥舞蹈队”,目的是借舞蹈活动丰富退休生活,让更多的老年人感受到快乐。在这个自发的团队中,舞蹈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每位队员都找到了生活的节奏和快乐。
随着舞蹈队越来越受欢迎,他们的“海淀哥舞蹈队”逐渐成为公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令人意外的是,队员们的表演不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还引来了专业舞者的关注。去年11月,队伍表演的一段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火速走红,播放量突破500万次,吴明也因此获得了“格子大叔”的称号。舞队通过活力四射的舞姿吸引了许多人,这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正是如今社会所需要的。
对于这些退休舞者来说,舞蹈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治愈。65岁的徐阿姨表示,每周日中午从通州出发,辗转一个半小时来练舞,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看似简单的舞蹈,不仅让她在舞池中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也让她的身体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她分享道,“以前总觉得腰酸背痛,现在跳完舞回家,干起家务都感觉精力充沛。”这样积极的变化,不禁令人感叹舞蹈的魅力所在。
王大爷在队伍中也体验到了身心的双重变化。他在加入舞蹈队的两年时间里,体检指标发生了显著改善,甜美的舞步让他在生活中充满了活力。他乐观地说:“跳舞比‘日行六千步’的医嘱管用多了!”老年人生理特点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舞蹈中找到了发挥自身特点的舞台。
在这个舞蹈队中,建立的“第二社交圈”不仅联结了舞者们的生活,更消除了老年人常见的孤独感。75岁的李阿姨作为队伍中年龄最长的成员,曾是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老师,她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共同的舞蹈乐趣与伙伴。与年轻时的舞蹈教职生涯相比,现在的她用自己的舞蹈知识帮助队友们一起成长,生活的乐趣与舞蹈的成就感融为一体。
而如今的广场舞,也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交活动。海淀哥舞蹈队的表演吸引了诸多专业舞者的兴趣,包括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院长姜铁红等人,纷纷参与到“海淀哥舞蹈队”的演出中。这种民间草根团队与专业艺术结合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极具个性的艺术表达。
在他们的表演中,吴明用富有韵律的舞步再现了民族舞的优美与力量,周围观众无不为之喝彩。“这一切都是岁月沉淀后的原生力量,”姜院长说道,而这种力量则是人们内心情感表达的真实体现。随着即将在2025年北京电视台春晚的舞台上展现的舞蹈,吴明和他的队友们注定会成为更多人心中美好的记忆。
吴明尤其提到,如今的广场舞在艺术层面上有了质的飞跃。参与者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舞蹈形式也朝向专业化细分发展,紫竹院公园内出现了多个风格独特的舞蹈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淀哥舞蹈队”正以其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着民族艺术,成为不同群体审美需求的满足者。
在这片竹林边,舞蹈亦是生活的延续。吴明在公园里持续着这项活动,他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不要掌声,要带动更多人动起来”。每当音乐响起,吴明便像一位热情的舞蹈教师,将专业知识与舞蹈热情传递给每一位新队员。
总之,“海淀哥舞蹈队”不仅在丰盈自己的舞蹈人生,更在悄然改变社会对广场舞的认知。舞蹈的参与者们正积极展示着“积极老龄观”,谱写“老有所乐”的新乐章,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与年轻人共享这份舞动的乐趣。阳光洒落在紫竹院公园,那一抹银发在轻快的节奏里,仿佛让人重返青春,岁月在此处化为永恒的舞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