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剧场,青年群体“网晒”的快乐你不懂

发布时间:2025-07-28 12:14

体验剧场表演,你可能会发现运动的新玩法和快乐。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运动乐趣发现# #剧场表演#

“身边有人晒、有事可晒,最重要的是,可以想晒就晒,还有比这更让人幸福的事吗?”

@作者:王蕾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国庆七天假,宅在家中的我每一天过的都非常丰富多彩

国庆第一天,在朋友圈看好友晒阅兵的视频,好像每个好友的亲戚都在阅兵方阵里。大家真爱国,真好。

国庆第二天,在朋友圈看好友晒旅游的照片,每一张照片的构图好像都从影楼出来的一样,打卡了网红景点,没有人山人海,排到了网红小吃,没有难吃没有发胖。大家生活真精彩,真好。

国庆第三天,在朋友圈看好友晒对象送的礼物和红包,恩?你爱我,我爱国?

......

不得不说,“晒”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认同感,比起独处的孤独,更害怕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没有人点赞。

1.人生如剧场,你我亦演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关注和了解一个人都会习惯性的点开TA的朋友圈,微信圈、微博圈、QQ空间等任何能够关注到的社交平台仿佛成了认识一个人的窗口,你我在这个小小橱窗口拼命展示想要让别人看到的样子:气喘吁吁买回来的早点小心翼翼的的摆在餐盘里,找好角度,调好滤镜,选出最满意的一张,发朋友圈,“刚起床,早餐也有好好吃啦~”;和朋友出去玩,挑一个灯光不错的地方,开好美颜相机,咔嚓咔嚓几十张,“今天也是精致的猪猪女孩!”没来由的,就是想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其他人看。

这些本来是私生活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让我们热衷于分享出去呢?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提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等是反映自己的一面“镜子”,为了符合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想象,我们开始费心经营自己的朋友圈。人设需要树立,朋友圈需要打理。高冷范的朋友圈主色调以黑白灰为主,ins风、宜家风先上一波;文艺范的朋友圈发各种读书笔记和各地旅游照片,展示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逗逼的朋友圈发各种与朋友的趣事和编好的段子,底下评论精彩纷呈。逐渐地,我们在朋友圈“演”出了自我。

戈夫曼把人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像影视剧中的演员,前台行为是可以被大众所看到的,而后台行为则不为人所知,是私密的地方。网络媒介的出现让我们的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新媒介技术给了我们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让我们逐渐迷失在对自我的幻想中,我们都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给捆绑住了,想要让别人觉得我很快乐,让别人觉得我过的很好,于是我们把后台行为搬到橱窗前,精心打扮,收到了赞美和好评,算是演出成功。

2.青年群体朋友圈网晒潜规则

学者把80后90后划分为青年群体,这样的划分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是“改革开放的一代”也是“互联网的一代”。伴随大众流行文化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极易受到大众媒介信息的影响,一边习惯于群化状态,同时也喜欢标榜自己的个性。“我和周围人的不同,就是我快乐的来源”。

与70后的朋友圈状态相比,这届年轻人相对更喜欢展示自我,父母辈喜欢晒游客照,我们不!腿要长,脸要瘦,背景一定不能杂乱无章,最好不能让人一眼看出这是哪里;朋友圈有人晒周杰伦、TFboys的演唱会,我偏要选择去小众的舞台剧或者音乐会,“这样发出来的朋友圈,才能收获更多的赞”。

这届青年群体还比较喜欢隐藏心情,不是直接的发文字告诉大家,而是通过某种符号来婉转的表达,如果心情不好,发圈的状态可能是风景照,音乐等,不少人也喜欢通过自拍来表达,配文也会是求安慰、求抱抱,遇到这种情况,赞就完事儿了。

3.网晒仪式,让人更幸福

网络社会化交往中,青年群体通过在微博、微信上晒生活、晒自拍、晒风景来对身体形象和举止行为进行管理,而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我仪式化过程,网晒的目的有千万种,有记录生活、表达内心情感等,而总归是想获得关注和身份认同。

“仪式”在古代一般用于祭祀,而今天,仪式已经超越其原本神圣的领域,进入到人们日常化的生活当中。到了某个地方,发朋友圈打卡;看完某本书,发朋友圈打卡;爱人送了纪念日礼物,发朋友圈记录,仪式化行为,让生活变得更有情调。学者朱琳认为,“青年群体的网晒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经过包装的形式化行为, 如美颜后的自拍或是去网红地打卡的图片分享, 都可以作为一种“朝圣”。通过制造有意义的自我和有意义的地点, 与“朝圣”过的人达成一致, 与未朝觐过的人划定边界。”碰巧和朋友圈好友晒了同一个地方的景点照,借由这个话题可以聊聊哪里好玩,哪里人少;碰巧晒了同一场演唱会的门票,正好,结伴一块去吧。通过网晒的这种仪式行为,更容易取得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互动。

   传媒智库—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认为:

(1)手机,作为一种媒介也是人的延伸,年轻人是微信朋友圈的高度黏性使用者,很多女孩子把微信朋友圈当成了自拍相册,记录美好生活片段,决定瞬间锁定青春律动。

(2)以虚拟社交语境,构建了新型社交,展现自我美好一面,朋友圈成为个人形象管理舞台和生活“民族志”,晒图表达着自我欣赏、炫耀和吐槽语态,每个成员都扮演着朋友圈个人希望达成的社会角色,实现自我呈现,自我满足,满足微信朋友圈里的邻避“电视人”、“容器人”,孤独中窥探他人隐私的审美欲望。

(3)在狂欢中表达个人美的诉求,形成互联网奇景观,但是各种秀和晒文化背后,也不能忽视个人隐私成为“围观”内容。

(4)这既是镜像理论下的自恋行为,与美颜自欺行为,又是一种幻象沉溺下的影像麻醉,这是一种满足异性凝视下的女性审美话语权表达。

(5)年轻人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达、自我呈现实际上也是一种虚拟民族志,在互动人际传播中,通过朋友圈虚拟社会情境,互文点赞,评论、拟剧戏仿传播者自己的符号化个性表征。

(6) 在社交化媒体中反噬与迷失、麻醉与抵抗着外部的主流文化,通过个人的吸引型叙事,获得小憩田园般的诗和远方。自拍与晒图,既是一种泛娱乐化下的情感表达,也是虚拟空间下的心理调适。

相比起那些平时不爱晒图的小伙伴,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更快乐一些呢,身边有人晒、有事可晒,最重要的是,可以想晒就晒,还有比这更让人幸福的事吗?

4.花钱买到的羡慕,还能持续多久?

网络世界也是光怪陆离,让原本好端端的“网晒”行为演变成“瘾”,有人通过网晒来逃避现实,盲目追求超过自己消费能力本身的东西,甚至在网络上把自己打造成和现实完全不一样的阶级。以至于出现了朋友圈“精装修”产业链,只要在某电商平台输入“朋友圈”、“朋友圈打造”等关键词,各种在朋友圈打造人设的链接映入眼帘,想要名牌包包、豪车超跑、豪华别墅、文艺生活只要你肯花钱,没有你买不到的,图片。

2018年有一条新闻,重庆某男子发朋友圈假装自己在迪拜度假,下一秒在超市碰到了刚刚点赞的同事,于是拉黑了对方。这类事件并非是个案,而成为了一种病态现象,用努力装饰自我的的这种行为来对抗现实的无力感,极易出现网络失范行为甚至现实失范行为,“网晒成瘾”者该得到社会的有效引导而非一味的指责。

5.网晒过瘾之后还需回归现实生活

不论网晒过后能获得多大的满足感,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亲身感受,晒和朋友闺蜜的合照重要的是和朋友在一起的这种亲密感;晒看过的书本和听过的音乐会重要的是你认真生活的体验;晒旅行照片重要的是你一路上见过不少好风景的过程,只要是“晒”的心意是对的,不管是有意无意的展示自我,有人说你作秀就随他去吧,自己开心最重要。

网络世界的出现成了不少人逃避现实的地方,也是攀比心理最为聚集的地方,看到别人假期都在晒出门旅游照,心想自己不晒会不会显得自己没钱很无趣呢,于是换个法子晒,晒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票,晒新买的鞋子和口红。这样的自我表演,只能换取一时的快乐,毕竟自己的人生还是得自己好好经营。

希望你能给我点个在看,好让我的朋友不经意看到。

[1]朱琳.自我表演与意义生产:青年群体“网晒成瘾”的现象研究[J].传媒,2019,No.306,92-95.2.

[2]闫伊默;刘玉.仪式传播:传播研究的文化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v.7;No.38,117-120.

[3]李春玲.青年群体特征及诱发社会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6,No.249,32-37.

网址:人生剧场,青年群体“网晒”的快乐你不懂 https://klqsh.com/news/view/88288

相关内容

人生剧场,青年群体“网晒”的快乐你不懂
乡间[青]风——系列青年社群沙龙活动第五站:让空瓶不再“漂流” 让快乐充满生活
青年群体更应重视脂肪肝的防治
泊寓运动社群“出圈”背后:300个兴趣群激活社区治理中的青年力量
你快乐吗:快乐人群的十条法则(双语)
腾讯视频影剧综通告年番综艺《一见你就笑》:引爆周中快乐磁场
“到了一定年纪,才懂得生活平平淡淡,身体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老年人快乐生活指南:如何让晚年更精彩?
武汉万人社群,招生活美学主理人
人到中年,远离人群的智慧与快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