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奖励对培养孩子不可取?
适度奖励:对孩子的好行为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生活技巧# #亲子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社区#
夜读 vol.401
CHEERS BOOKS
- 选本好书,让生活松弛有度
在当下这个无法预测的社会中,过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不断被迅速更新,而只能在现有规则下完成的工作正逐渐被技术所取代。因此,当今的孩子们仅适应过去的方法和世界观,是无法在残酷的未来中生存的。跳出当前框架的创造力能量,适应新方法并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其核心正是“思考力”。
本文摘录自《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前文已经讲过,提升思考力的前提是激发好奇心。好奇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思考必须是自发的,任何思考都离不开自驱力。那么本节我们就聊聊自驱力。
好奇心让人对一个问题或事物产生兴趣,继而主动迈出探索的第一步,并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主动迈出的“第一步”。没有主动性,就没有这第一步,所以自驱力至关重要。关于自驱力,你可能还听说过一系列与这个词大同小异的词语,如自立性、自发性、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微小,可忽略不计。
为了提高孩子的思考力,我们最需要让他们形成的自驱力就是:他们计划做一件事情时,无须依赖他人的指使或逼迫,而仅靠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就能去行动。要想准确理解自驱力,我们要先了解两个概念,即“内生驱动力”与“外生驱动力”。近年来,心理学界在广泛研究“自我决定理论”。这是主流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其关注的基本对象就是这两种驱动力。
手机里的解谜游戏让很多人上瘾。虽然在游戏中玩家赢得再多也换不来真金白银,但玩游戏的过程本身就已足够有趣,能让玩家欲罢不能。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享受,无须其他奖励或刺激,就能让人沉迷其中。这种享受我们称之为“内生驱动力”。玩游戏的人不是为了经济收益才玩的,“我就是想玩,没有别的理由”就是他们的内生驱动力。
与此相对,另一些事情就要靠外在的驱动力,才能吸引甚至逼迫人来做了。这些驱动力可能是作为奖励的金钱、地位等,抑或是惩罚等负面刺激。当一个人被这些驱动力推动着去做一件事情时,我们称这些驱动力为“外生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来自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以真正具有自驱力的人就是无须外界的强制或命令,能主动做事的人。
父母若想让孩子形成自驱力,就要去呵护和激发孩子的内生驱动力。内生驱动力的维护成本极高,稍有不慎就会消失,因为这个世界早已习惯了用外在的奖赏与惩罚来管理人们。校园里、职场中,每个人都肩负着分数目标、业绩任务。这个系统认为奖罚分明的规则,能让所有人都积极地行动起来。
我们可能也曾拥有过内生驱动力,但它总是让位于外生驱动力,被后者覆盖,而变得过于微弱。一个人可能原本喜欢工作或学习,但当外界把“工资”“绩效”“分数排名”等砸到其头上时,精神世界里的“劣币”便驱逐了“良币”,于是外生驱动力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长此以往,一个人会感到身心俱疲,内心应有的理想、愿望以及幸福感都被外生驱动力啃噬一空。这些科学发现让硅谷有了新变化。各种小企业、新业态在这里竞相登场,尽管竞争压力很大,但硅谷的各家公司也在考虑把业绩表现与员工考核脱钩。他们不再希望用工资和奖金等外生驱动力“钓”着员工去努力工作,而愿意唤醒大家的内生驱动力,让工作成果给人以成就感,用源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深层次幸福感去激励员工。所以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硅谷公司在聘请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以帮助员工释放内生驱动力。
外生驱动力摧残人的灵魂和身体,内生驱动力则与之相反,让人焕发活力。由此可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依赖于物质奖励。科学已证明这种做法弊大于利,必须摒弃。内生驱动力难以被唤醒,原因不止这些。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带着一丝控制和支配对方的倾向。
父母当然希望激发孩子的自驱力。但我们引导孩子进步时,既要给孩子方向,还要教他们高效的处理方法。我们到底是在控制孩子,还是在引导孩子,成年人自己也不确定。而且社会中弥漫的浮躁与焦虑刺激着父母本就惶惶不安的心。
父母们在各种风潮和言论的挟持下让孩子学这学那,莫衷一是,唯恐别人家的孩子学了什么新本领,自家孩子落后于人。在恐慌之中,父母要想把握好分寸,不让自己落入“控制型父母”的窠臼中,确实很难。
本书第3章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告诉大家有哪些方法既能唤醒孩子的自驱力,又不让父母沦为周身散发着控制欲的“邪恶父母”。
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提升思考力之前,孩子还必须先修完一门课——提升理解力。这是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的必要基础。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听明白他人说的话,看懂文章和书籍的内容,把入眼和入耳的信息彻底消化。
理解力与思考力其实是共生的。对事物没有准确的理解,思考就无从起步。我们想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就必须先弄明白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及其产生的背景。理解力的提升离不开系统化的训练,包括大量地积累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技巧等。这就与学校教育有了共通之处。我们要帮孩子推进各种训练,不可顾此失彼。
理解力的训练不能仅靠学校的教育。本书第4章将介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孩子提升理解力,引导孩子转换视角看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强化孩子的理解力。人的视野会在邂逅新知,或与新观点相碰撞时得到扩展,从而使思维得到提升。
当这些机会到来时,人不能刻舟求剑,而要学会向旁边走一步,从外部审视全局,客观地捕捉新信息。所以“转换视角看问题”才如此重要。遗憾的是,这种训练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轻易获得的,生活中的教学场景非常稀缺,几近于无。
在这方面,日本的孩子尤为吃亏。其他国家的社会形态和人群构成相对多元化,不同的语言、宗教、文化相互激荡又彼此融合。日本就算再怎么积极拥抱全球化浪潮,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热情接收海外信息或亲近他国文化,但在思想与人文环境方面还是略显单薄。一个在日本随波逐流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很难自然而然地养成“转换视角看问题”的习惯。
但是没关系,其实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只要能抓住机会,主动进行训练即可。本书将通过3步来帮助孩子练习换位思考。
● 第一步,训练孩子进行“积极倾听”。这能让孩子接受对方的出发点与视角,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
● 第二步,增强孩子的“元认知”。“元认知”即对自我认知的认知。具备良好元认知能力的人在沟通时知道自己和对方分别了解什么,心里在想什么,以及各自的感受如何。元认知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概念。后文将推荐几种训练方法,帮助孩子提升元认知能力。
● 第三步,我们将结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剖析换位思考的机制与意义,并分享几种已得到学界验证的有效训练方法。
原标题:《为什么物质奖励对培养孩子不可取?》
阅读原文
网址:为什么物质奖励对培养孩子不可取? https://klqsh.com/news/view/90466
相关内容
为什么物质奖励对培养孩子不可取?中考高考激励礼物都有什么可以送孩子?为梦想加油助力伴手礼
从小培养孩子快乐的心态
一年级的学生奖励物品有哪些?10款实用美丽奖品,奖到孩子心坎里
让孩子更有动力的高考励志定制礼物有哪些?高考前激励孩子小礼品
为什么说常看励志书的孩子,长大都有出息
中考高考激励礼物都有什么可以送学生 给孩子的祝福礼,为梦想加油助力伴手礼
七大育儿秘诀,培养阳光快乐的孩子
培养壮大孩子的意志品质!端正学...@有趣的教育的动态
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