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11月,教育部发文通知,征集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教育部门专家会从全国各地选送上报的2900多个案例中最终 遴选出了130个优秀案例,又从中 选出了3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于2020年11月编撰成书 《游戏·学习·发展——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选编》
这次案例征集活动事是全国类似活动中历时最长,会议最多,影响最广的一次活动,对于广大幼教从业者进一步推荐《纲要》《指南》的贯彻落实,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周四我们也非常荣幸请到了 全国优秀游戏活动案例的 《轨道弹球乐》的案例作者 厦门市湖里实验幼儿园的 蔡明真老师来和大家分享她的案例故事。
小烨和小宇用积木拼了一条简单的轨道,小宇还从科学区找来乒乓球,两人玩起了“轨道滚球”的游戏。突然,小宇好奇地问:“唉,我们的球怎么滚不起来?”小烨仔细看了看,笑着说:“是因为轨道太平了吧。”说完,小烨低头,将嘴凑到球边,想用吹的方法让球滚起来。没过一会儿,他气喘吁吁地说:“不想吹了,太累了!我们还是来搭一个可以让球自己滚下来的轨道吧!”
于是,两人开始尝试搭建有坡度的轨道,还在轨道两边加了积木块当作护栏。搭好后,小宇拿乒乓球试了试,球掉到地上又跳起来。小烨见状说:“你看这像不像那天我们看到的蹦床?人从蹦床左边跳起来,落到蹦床右边站稳。”小宇兴奋地点点头。一个新的游戏想法开始在他们的头脑中酝酿......
01/
怎样让反弹回来的球
爬得更高一些?
两个孩子合作,分别用不同数量的积木片垒高,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并排放在一起,搭成底座,再铺上积木片,斜坡轨道完成了。小宇将乒乓球放上去进行测试,确认球能顺利滚落。然后,两人将轨道又往高处延伸了一段,并在四周围好护栏,确保球不会滚出去。
(测试)
(围好护栏)
轨道完成了,小宇高兴地说:“太好了,球能自己滚动啦!”玩了几次后,小烨宣布他的发现:“乒乓球滚到下面,撞到护栏以后还会反弹回来,爬上斜坡。”我趁机问:“你能让反弹回来的球爬得更高一些吗?”小烨想了想,点点头说:“那就让斜坡对面也高一些,这样球滚到这里还能往回滚。 ”
说完他开始行动,用更多的积木片搭了一个更大的斜坡,并从斜坡底部延伸出另一个相对的斜坡,还用积木块在四周围成严实的护栏。球从斜坡一头滚下后,会冲到对面的斜坡上,再滚回来,冲上原来的斜坡,循环往复。小烨向我展示:“你看,这样小球反弹回来,爬得很高吧?”我兴奋地为他鼓掌。
(“相对斜坡”的内部构造)
(“相对斜坡”终于搭好了)
✦ 教师的思考
小宇和小烨自发地玩起搭建轨道和滚球的游戏。从搭建有坡度的轨道让球自己滚动和利用递增、递减规律搭建“相对斜坡”的底座等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斜坡滚物和相邻数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经验,在游戏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他们有意识地先搭一段较短的斜坡轨道进行测试,确认这样的轨道能够让球自己滚下来以后再继续搭建,说明他们的游戏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的计划性。
小烨发现了乒乓球撞到护栏后会反弹爬回斜坡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契机。因此,我趁热打铁,向他提出“让反弹回来的球爬得更高一些”的挑战。这既是对他细致观察的认可,又激发出他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愿望。
接下来,我给予了他足够的自主空间,相信他能够找到答案。果然,他调动了小球从斜坡滚下又弹回的经验,创造性地搭出了两个相对的斜坡。延伸出来的斜坡有效地提高了小球返回时的速度,从而让小球返回后爬得更高了。通过探究,幼儿直观地感知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小球爬上的高度与回落速度之间的关系。
02/
怎样搭轨道支柱
更省时省料?
发现小球可以循环地滚来滚去之后,两人兴奋地将轨道加长。很快,小烨发现了新的问题:“用积木片搭建轨道需要的时间太久了。”小宇也说:“对啊,而且搭到最后,积木片都不够用了。”于是,他们停下来,思考解决的办法。
小烨沉默着,手里不断地摆弄着积木片,一会儿将积木片一个挨着一个排,一会儿将积木片一个一个往上垒。忽然,他大叫起来:“我知道了!我们可以将轨道的支柱分开放,不要靠在一起,再在上面用积木片连起来。这样就不需要那么多积木片了。”小宇觉得很有道理,点点头。
两人开始重新搭轨道。小烨将用积木片垒成的支柱一摞一摞分开摆好,又取来积木片搭在支柱上,形成轨道面。搭着搭着,他发现有的支柱离得太远,积木片够不着,于是调整支柱之间的距离。
我用好奇的语气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呢?”小烨回答:“我要让所有铺轨道面的积木片都能搭在支柱上,这样才接得起来。”
我点点头,仔细观察他操作,发现他调整支柱间距时经吊及生证倒支柱的现象。
(用支柱分开方法重新搭轨道)
(调整支柱间距时,支柱倒了)
倒了几次后,小烨叫道:“小宇,你来帮我一下。我把积木片的这头搭在这个支柱上,你帮我把第二个支柱挪过来,让我能刚好把积木片的那头搭在你那个支柱上。
两人按照这个方法,很快就搭好了新的轨道,成功地解决了之前的轨道既费时又费料(积木片)的问题。他们相视而笑。
写在最后
游戏还在继续,孩子们顺着小球的轨迹探索新的主题,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轨道搭建,而开始尝试更多可能性。当儿童的科学探索范围变大,也就意味着游戏带给孩子的发展上升到了新的水平阶段,那么后续小球会随着孩子们搭建的轨道走向哪里呢?孩子们又会遇到哪些新的挑战呢?
明晚八点,读懂儿童直播间,让我们和 蔡明真老师一起,随着 “小球的轨迹”,看孩子的发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