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朱锐教授|艺术中的内生光

发布时间:2025-08-01 18:35

南京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历史文化游#

2024年8月1日,也就是一年前,朱锐教授离开了我们,享年56岁。

那年的毕业典礼上,朱锐教授寄语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无论你以后发现自己在哪里,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是在中心还是在边缘,是高还是低,是大还是小,是‘抟扶摇直上九万里,先图南后适南冥’,还是‘振飞不过数仞而落地,翱翔蓬蒿之间,尽显彼且奚适也’的风流或怡然自得,你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并且凭借你的善良、智慧和‘人大人’该有的坚韧不拔,使那片天空因为你而灿烂,因为你而闪烁。”

时间拨转到三年前,我毕业后进入商务印书馆,作为出版学徒,接到了朱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洞见》第一辑的校对任务。在附录《艺术为什么看起来像艺术》里,朱老师说:“尽管没有物理基础,但是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道德光芒——一个伟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充满爱的人,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光芒。那种光芒,对很多人来讲,是一种切实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种隐喻。”相信很多人都体验过这种“艺术或者经验真实”。那一刻的阅读感受,每次回想起来都能照亮心房一隅。

近来多阴雨天气,太阳没出来,但我们都知道太阳一直在,否则光从何处来?谨与大家分享这个关于艺术之光的选段,以此纪念在自己的一片天空中闪烁的人。

(本文摘选自朱锐:《艺术为什么看起来像艺术》,载朱锐主编:《什么是洞见: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对话实录》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第306—307、313—315页,小标题系编者所拟。)

内生光与外生光

我们这里要讲的是第四种分类,即“外生光”与“内生光”的区别。所有的物质世界的光都是外生光。而内生光的同义词非常多,比如“灵光”“神光”“宇宙之光”“道德之光”“至善之光”等。内生光是一种精神概念,是一种神秘、非科学的光。但这并不说明它们不重要或者只是隐喻。因为从视觉经验上讲,人对内生光的感受很切实。尽管没有物理基础,但是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道德光芒——一个伟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充满爱的人,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光芒。那种光芒,对很多人来讲,是一种切实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种隐喻。这就好像梦境或者鬼神,它们的客观不真实性并不代表它们不是确切、实实在在的认知现象。而当艺术表现这些现象时,所画的鬼神、梦境等也就是实实在在的鬼神和梦境。内生光也是如此。它好比哈姆雷特,尽管非现实真实,却是艺术或者经验真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内生光是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照明光。

在艺术和人类体验上,内生光和神性(divinity)、灵性(ghost / immaterial)以及宇宙本体等密切相关。如果你认为宇宙充满了至善和正义,那么宇宙的星空不仅是物质的星空,也可以是一种道德的星空,这就好比康德所强调的。内生光理论的集大成者是柏拉图的徒孙普罗提诺(Plutinos)。他将内生光称为emanation(ἀπορροή, aporrhoe),即一种由内向外的涌流。

中国画中的宇宙之光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就可以来分析中国画。除了建模用的反射光,中国画里面也有照明光。它的照明光主要就是“内生光”,类似于前面所说的圣城的光或者至善的光。中国画中的光是一种非常宏大的宇宙之光,是《华严经》中的那种光。这也是中国人的哲学、认知以及艺术意识方面非常独特的特征:“尔时光明过百世界,遍照东方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亦复如是”这四个字很重要。光照到世界的左右上下、东南西北,所有的东西都“亦复如是”,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差别。东方的这种宇宙之光,就像《沁园春·雪》里面说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所谓“惟余莽莽”,就是在雪片纷飞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惟余莽莽”“亦复如是”。这是宋明理学以来的中国哲学中那种“月印万川”的光感。它既不是西方艺术中常见的投影光、(现实)照明光,也不完全是西方宗教艺术中道德和善的内生光。大概是受到《华严经》的影响,从宋明理学以来,中国画中的光不仅仅有内生光的三个特点(内生、无阴影、可以凝视),而且是“亦复如是”、掩盖个性、“月印万川”、“惟余莽莽”的宇宙之光。

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眼中,这种作为第一者的光,不是作为中介的第三者,被用来揭示物与物之间的区分,而是万法归一的第三者否定。它否定物与物之间的区分。这种宇宙意识在诗歌上一个顶级的表现,就是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一种宇宙意识。在这种宇宙意识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一种让人看不见东西的光、让人超脱物与物之间区分的光。“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长飞光不度”,就是鸿雁不管怎么飞,都飞不到光的外面。“鱼龙潜跃水成文”,就是鱼龙无论潜得多么深,宇宙的光会一直伸到大海的最底层。中国文化就像诗中的光和水一样,无论离开国家多远,它依然像光和水一样包围着我们。

这样说有没有根据呢?中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常常在作品里画光。他在画山的时候,山体往往是黑的,但他把黑色的山体分成无数个小块、白点,使得白点无处不在。他用这些白点来表征光。【见下图】

黄宾虹作品《湖山晴霭》

黄宾虹先生自己是这样解释的,文章说:“在位置经营上,他喜欢在画面中放置一座重色的大山,层层笔墨中透出点点虚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句‘一炬之光,通体皆灵’,便在实中有了虚,那浑然一体的山和整片的树木与画面中的点点虚白相衬托,又在虚中有了实。黄宾虹先生认为‘画有起点,始于光线’。有黑黝黝山色的画面中,所流露出的那片片白点与白斑的鲜明光感,恰是光的抽象形态。正是由于黄宾虹先生对‘抽象光’巧妙的运用,从而使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灵逸之气。黄宾虹先生到了晚年,更加喜欢表现画面中‘实中虚,虚中实’的玄妙变化,他要透过这种变幻无穷的虚实关系画出既明晰又朦胧的效果。由黄宾虹先生对光的运用和对画面虚实的处理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光与虚实的联系。它们不仅是不矛盾的,并且可以很好地相辅相成。”我们可以用黄宾虹先生这个道理去倒推,去追溯中国古画中这种表现抽象光的,用黑白、虚实、斑点的白来表现的晴霭。

什么是洞见

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对话实录

(第一辑)

朱锐主编

定价:128.00元

商务印书馆2022年10月

内容

简介

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对话实录系列辑选具有挑战性、话题性的讲坛主题,汇聚国内外一流学者,以对话争鸣的方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生动呈现哲学与认知科学这一跨学科交叉领域的前沿动态,旨在探幽人类认知和心智的本质,并在人文层面对认知科学的前沿发展加以反思。《什么是洞见》为对话实录系列之第一辑,全书以六场圆桌对话为主体,主题分别为“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理解”“什么是洞见”“无知与偏见”“主体性建构”“记忆”;此外还附有三个主题报告,分别为“不可预测的心灵”“视觉和艺术中光的哲学原理”“艺术为什么看起来像艺术”。

作者

简介

主编朱锐,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美国得克萨斯州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美国森林湖大学文理学院终身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神经哲学、心灵哲学、神经美学、柏拉图、比较哲学。早期专注于分析哲学和心灵哲学研究,后随学科发展转向人脑和神经科学研究,注重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情感与理智的神经回路及关系、视觉神经学、神经美学、记忆与学习等。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三十篇。

编辑

推荐

本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的对话实录,通过六场圆桌对话,生动呈现出哲学、科学和艺术的跨界交流。与谈人对脑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新进展给予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对理论困境与走向进行了路径指南式的梳理,对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和理论漏洞作出了深刻而不失幽默的点评。

图书

目录

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

理解

什么是洞见

无知与偏见

主体性建构

记忆

附录一:不可预测的心灵

附录二:视觉和艺术中光的哲学原理

附录三:艺术为什么看起来像艺术

图片版权许可说明

网址:缅怀朱锐教授|艺术中的内生光 https://klqsh.com/news/view/96882

相关内容

易烊千玺缅怀朱媛媛,剧中剧外的母子情感动无数人
缅怀!今天辛柏青朱媛媛结婚19周年
赵锦娜书画艺术之路的新征程——清华客座教授之荣耀
速写的乐趣——美院教授谈绘画与生活的艺术
​卢振宇教授师生作品展开展,水墨丹青续写艺术新章
跨文化艺术交流里程碑 —— 德柏林艺术大学特聘白清堂为首席教授
“追忆时光”长者缅怀小组
柯和根创作随想:艺术即生活,生活在艺术中是永远的快乐
大学教授走进高中课堂 带读“鲁迅经典”
朱绍庆先生荣获「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国画特等奖

随便看看